探寻“公平优质”的现代化教育之路
2018-02-23崔若峰
崔若峰
“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发声,突出强调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的工作要求。并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圈定重点”。
2017年,天价学区房、校园欺凌、毒跑道、高考改革、留守儿童、免费教育、教师公务员……这些教育热词依然牵动着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神经。在这些教育热词背后,我们希望能发掘两会代表委员对旧问题的新思维和对新情况的深把握。借着对热点问题的冷思考。探寻公平优质的教育发展之路。
热点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更是掀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概括为三句话、四件事。第一句话是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这是“固本工程”;第二句话是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这是“铸魂工程”;第三句话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这是为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为此。教育部门要办四件事:一是建设教材体系,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内容;二是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沃土和氛围;三是加强研究和阐释,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原则,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四是推进国际传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认为,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学可以开展三方面的活动:一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以“仁者爱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则提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急不得。传统文化素养要慢慢地养成,对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我们要特别提防将其搞成一场强制性的、命令式的运动。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也指出。需警惕打着“传承传统文化”旗号谋取私利的行为,也要防止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形式主义做法。
热点二:义务教育年限要适应国情、量力而为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尝试推行高中免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人口素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将学前教育或者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全国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2017年全国政协一号提案题目就是《关于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提案》。也有一些代表建议,要在切实加大政府教育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分步骤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如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提出,“首先要覆盖广大农村地区,让读不起高中的农村孩子受益,其次是随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地区首先要保障家庭困难者免费入学,时机成熟再将高中免费教育推广到全部城市地区”。
教育部长陈宝生则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普及、均衡三个特征,将学前教育或者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的角度会有很多问题,目前我国还不具有这样的社會基础和社会共识。免费教育不等于义务教育。地方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财政状况决定是否实行免费教育。现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教育是否要免费,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
热点三: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标本兼治、打“组合拳”
我国现在有300万名乡村教师,如何才能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直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
对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认为。做好这项工作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打组合拳。一是加强编制倾斜,加大对乡村学校编制的供给,对村小、教学点采取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教师。二是进行定向培养。通过到岗退费、公费培养等多种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三是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提供工资性补助,招收特岗教师到基层学校任教。四是推动教师交流,通过定期交流、对口支援、走教等方式,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教师向乡村流动。五是提高地位待遇。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解决乡村教师住房困难,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吸引乡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六是促进专业成长,实施国培、省培、市培、县培等各级培训,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七是职称评审向乡村教师倾斜,地方要提高乡村学校高级岗位比例。拓宽乡村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等。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吸引力低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建议国家实施“乡村教师工资倍增计划”,即将乡村教师的工资,由目前的月均约2400元,翻番提升为每月4800~5000元。即每名教师每年增加约3万元。
乡村学校生活教师问题也引起大家关注。农村地区留守学生数量庞大。寄宿制学校是今后农村学校建设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洪县教育局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裴昌彩建议出台具体的政策。明确招聘条件,核定标准,对宿舍管理人员实施聘用制,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热点四:校园欺凌要预防为先、综合治理
近年来。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刘晓翠针对“校园欺凌”问题提出四点建议。包括加大对校园欺凌问题的专题研究、推动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开展相关培训以及构建第三方处理机制。刘晓翠建议。通过引入类似专业律师事务所或者社会组织等中立的第三方机构,积极构建校园欺凌案件的纠纷调解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高小玫建议,有必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一部全国统一、层次较高、专门详尽的《校园安全法》。若《校园安全法》立法时机尚未成熟,可就校园欺凌的界定、强化监护人责任追究等方面先做一些尝试。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则认为,防止校园暴力要用足用好已有制度资源,目前迫切需要落实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制度,明确实施细则,加大对相关矫治场所的资金、人员投入。
热点五:学生课后服务要规范管理、保障实效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下午放学过早,造成学生“课外两小时”的空当,并由此衍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家长和社会对此反响强烈。2017年3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要求,明确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课后服务”也成为2017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建议。政府应为中小学校提供专项财政经费保障。各中小学可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延时照顾服务,以缓解家长接孩子难题,具体包括开设选修课程、开展社团活动、购买校外培训机构服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创设校园管理小岗位等。全国政协委员刘吉臻提出,应鼓励中小学和幼儿园承担课后服务职能。允许其收取合理的课后服务费:修改中小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因地制宜,实行弹性放学时段。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朱建军提出,应加强校外托管服务市场监管。他建议,应出台管理办法,明晰管理职责;规范审批登记,实施分类管理;采取政府协调、社区主办、学校支持的办学模式开发托管资源:出台扶持政策。对于优质的盈利性课后托管机构给予降税甚至免税的优惠,引导和激励家庭式托管机构自觉纳入管理范围等。同时,对一些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存在安全隐患的托管机构要加强清理整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建议要加强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市场监管,明确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准入主管部门,出台准入标准,积极发展公益性校内课后辅导。
(编辑 孙金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