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春运
2018-02-23曲风
曲风
春运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景。60年里它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演进,伴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迁。像一出大戏一样有起承转合,有跌宕起伏。今天 ,就让我们按下回放键,重温春运历史上的重要时段,追踪演变的轨迹,展望未来的发展。
春运
中国铁路的春运,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1951年,基本建设开始恢复,人员外出和返乡活动逐渐增加,交通运输能力开始紧张。当年,为了保证春节期间旅客安全,一些铁路局成立了“春节还乡旅客服务委员会”。春运初见雏型。
1953年,“春节客运”的字眼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同年9月,铁道部第一次明确春运期限为春节前后一个月。但从有全路性统计数字可查的角度看,专家们一致认同,铁路春运是从1954年开始的。那一年,春运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高峰日90万人次。这是关于铁路春运的最早记载。
学生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重新开始。学生正式加入了春运的大军。随着经济搞活,个人外出经商也不再被别人看成洪水猛兽。因此,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春运客流主要以探亲流和学生流为主,此外还有不少在外经商的江浙地区中小工商业者。春运的列车上,不再只有支边的工人和探亲的知青了。
临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公路和航空运输并不发达,只要有火车的地方,绝大多数旅客都会选择铁路出行。春运期间,探亲流和学生流的双重叠加,长途客流和短途客流的双重叠加,开始让图定旅客列车不堪重负。“临客”因此应运而生,肩负起它艰巨的历史使命。
“临客”是临时旅客列车的简称。1984年起,铁路开始开行春运临客。1985年,铁路春运共开行临客9549列。那时客流大多以短途旅客为主,直通旅客仅为1535万人次。由于客车车底不足,为了把积压的旅客运走,铁路部门迫不得已使用平时运输货物的棚车充当临时旅客列车。在漆黑的棚车里,不要说旅途服务,就是基本的乘车环境也无法满足。
民工流
1994年,“民工流”第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农民工迅速成为铁路春运客流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总客流的70%—80%,铁路部门也逐步将农民工的有序流动纳入春运工作重心。为了适应民工流带来的客流高峰,铁路开始大规模开行临时旅客列车。那时的临客以“绿皮车”为主,“棚代客”(以棚车代客车)的现象依然存在。由于价格相对便宜,临客的超员现象十分严重。旅客,特别是农民工旅客的乘车条件依然艰苦。
三流叠加
90年代末,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实行,在外就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随着“黄金周”的出现,人们又有了更多的闲暇和出行时间。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的高度汇集,创造了“三流叠加”这个新词汇。为了适应客流高峰,铁道部开始采取“停短开长”“停货保客”“北车南调”“增开临客”等多种方式来缓解客流增长的压力。到2000年,为了缓解客流压力,铁路临客的开行数量又重新恢复到一个高水平,达到9873列,此后每年以平均2000列的幅度增加,到2006年达到了2.18万列。
高铁春运
2010年后,随着高铁的逐步成网,大能力、高速度、高舒适度的高速铁路成为铁路春运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京武广、沪汉蓉(合宁、合武、汉宜)、京沪、哈大、郑西等长距离高铁的建设,高铁辐射方向运输紧张大大缓解,除特别高峰日外,基本可以做到满足客流输送需求,旅行舒适度也得到极大提高。
网络售票
从2012年开始,实名制购票、网上购票、电话订票3种新政策全面实施,全国铁路所有列车实现网络售票,春运火车票迎来“网络时代”。
智慧春运
最近两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引入春运出行的环节当中。网上购票已不再新鲜,“刷脸”进站、微信点餐、机器人服务等新兴智能元素纷纷亮相。从购票到进站,从候车到乘车,从乘车到转乘,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已经形成了一道智能春运、科技春运的景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