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了,“乡愁诗人”

2018-02-23

青岛画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头衔余光中名片

顶着“乡愁诗人”头衔、也困于此头衔的余光中,去世后在两岸引发出几乎截然相反的讨论。国台办发言人指出,余光中的《乡愁》等诗作表达两岸骨肉亲情、充满民族情怀。《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谈其人与其诗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情感,并称“余光中,对于一个中国的叙事,是一束强光”。新华网及众多媒体也都对其去世进行了报道或评论。这远远超出一位名诗人所能得到的关注度。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1950年抵台湾时已二十岁出头。在台湾,他是“异乡人”。大陆才是他成长、渴望重返的乡国。这种因地理与政治上的不得归情绪,被转化成对“文化中国”的想象与书写。写诗不仅是抒发游子之情,更是脱离母体的子民用以延续国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方式。从1952年在台北出版第一本诗集起,余光中即不断书写他的“中国”。这种以诗人身份充當“文化守夜人”的自我定位,终身未改。但从古典中国、近代中国到乡土中国,余光中对“文化中国”的追寻与建构历经转折。

2006年5月29日到6月2日,余光中曾在青岛短暂逗留,给这座海滨城市带来了诗的气息、诗的旋律,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来青岛。那一年,78岁高龄的余光中先生,已是满头银发,却仍精神矍铄、诗情满怀。本刊记者采访他,谈及《乡愁》这首诗时,他说:“对我就像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比我的脸还大,把我真正的诗都挡住了。”在这首诗中,写到了小时候、长大后,现在,那么将来呢?先生呵呵一笑:“将来,乡愁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儿头,你来这头。”endprint

猜你喜欢

头衔余光中名片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不怕找茬
闲聊“头衔”
会员名片
会展名片等
我的团长我的团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