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奥林匹克的初心
2018-02-23汪大昭
汪大昭
平昌冬奥会赛场内外,由裁判判罚引发的争议一波连着一波。运动员、教练员、专家、观众和媒体处于不同的身份和视角,用自己的眼光和感受为比赛做出结论。这里的“剧情”早为人们所熟知:高声申诉乃至抗议裁判不公、没有把一碗水端平的肯定是竞技中的受挫者,从没有过赢家会大叫判罚不公。
近年来,除了打分记点类的项目麻烦不断之外,就发生争议的场合和类别来说,冬季运动多于夏季运动,奥运会多于其他世界级比赛。在冬奥会上,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等大项多有表演成分,遇到实力难分高下,胜败几乎全凭裁判主观断定。此外,短道速滑等项目虽有度量衡的比较,但甄别犯规、违例等情况只能是裁判说了算。有人建议公布判罚所根据的视频,但即使满足了这种要求,最终仍然是裁判掌握“生杀”大权,不可能与选手、教练、观众、媒体商量着办。
现实社会生活中,体育比许多领域都得意的就是规则和竞技与生俱来,没有规则的体育不能成为比赛。说到规则,必须不断改进关于规则的规则,也就是由什么人、按什么程序、根据什么来制定和修改规则,如何断定违规和处罚违规行为,必须有严格的可操作制度。平昌冬奥会上的事端表明,比赛规则本身已经演进成一种专门的学问,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说裁判的判罚看不懂,上场的队员说不知自己在何处犯规了,那么媒体和观众更难弄清规则,他们的反应恐怕更多是在表达情绪了。
对平昌冬奥会,国际奥委会满意的是规模最大,东道主韩国满意的是规划最好,但更多人在意赛场上的规则如何。有专家认为,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在设计上有明显的致命缺陷,出发、超越、接力等重要环节和监控设置,都与公平竞争、公正执法的要求相差不小。无独有偶,另一个屡屡摔跟头的是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决赛6名选手有5人或轻或重地栽在雪坡上。平衡是所有冰雪项目的基本要求,但当一项比赛的成败太多集中在能不能别摔倒,其魅力会大打折扣,赛规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当下,修订规则时常被当成“话语权”的同义词。平昌赛场上几度发生不利于中国运动员的判罚后,“话语权”再次成为热词,此处更直接被理解为修订规则时谁说了算。30多年前,体操运动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天下,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全在人家的话语权之下,中国男子体操队在世界大赛中先后实现了从单项到全能、从个人到团体的突破,成为数一数二的强师。那个年代就懂得用成绩争取话语权,如今却希冀用话语权来保成绩,岂非怪事!平心而论,参与制定和修改规则的人无不站在本国利益一边,绝非完全从运动项目未来发展考虑和处理问题。毕竟,像中国乒乓球这样按别人定下的规则来比赛,优势也跑不掉的项目,从来就很少。
规则要科学合理,裁判要公正执法,选手要依规比赛,在这个基础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不断提升大众体质健康和人类挑战极限的水平,这才是奥林匹克理想。▲
(作者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