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23
(海南省东方市四更中学 海南东方 572600)
随着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性比较强、具有持续发展性、创造性、抽象性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教学中的一门技术新兴的学科,是一种现代化处理工具。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因地制宜,按照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与特点,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能自主探索,合作分析主要主题,在操作实践中慢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在任务驱动教学的模式下,形成了一种与日俱增的建构主义理论,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和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和学习,任务驱动法已逐渐成为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法。[1]
在课堂实践教学经验中,我积累并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的主体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再是由教师按教材把知识点传递灌输给学生,而是由学生作为主体,自己先建构知识的先前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再是知识发布权威的主体象征,而是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生是信息加工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能够使学生达到独立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程度。[2]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结构为:任务设计—任务布置--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任务反思。通过这种任务的驱动,调动学生自主掌握知识,积极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扩大思考能力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旧知识、掌握新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设计“驱动任务”时教师要设计好如何根据教材的目标形式,将知识点转化为设计的主要任务,应该有层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扩大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灵活多样的驱动任务。设计应因地制宜、与实际现实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有趣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人性化任务,并要求他们去探索和研究;预测学生操作过程中对这些任务的反应和处理方式,以确保学生操作完成任务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完成每一项具体的任务作为导向,每一项的任务设计需要巧妙地隐含教学知识目标,让任务驱动能使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
三、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随着现代化高速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和辅导学生的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主动学习;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中,应该多使用“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探索、扩大思维、反思生活经验和联系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完成有趣的任务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1.提出任务,构建学习
驱动任务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点,是问题突出的表现,要教的知识目标设计好,巧妙的隐藏在每个任务里面,注意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客观地分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学生自己的所学知识紧密相连,运用其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并解决完成任务的相关要求和实际情况;通过思考、探讨、操作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点的目的。在整个任务过程中,要注意设计任务的细化,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去探索和学习。如新世纪出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图层合成图片,预先把教学点隐藏到设计图片中,先给学生们展示,一张是学生们熟悉的在校园里拍的相片,另一张是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相片,第三张是第一张相片的学生,但是背景已经更换成了第二张北京天安门广场;共制作了几张替换背景的图片,播放给他们观看,学生看了很惊讶,甚至有些平时上课很顽皮的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开始互动起来了,有些学生说“这个是真的,有些学生说这个是假的”。我就一一对问他们“为什么说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从哪里看出来?”然后他们就开始动脑思考和分析问题来了,各有各的说法,结论就是“合并图片的”; 我知道学生们好奇的反应,喜欢看,然后我抓住这个时机问大家:“这样好不好看?”大家一起回答:“好看”。我微笑接着问,“那我们现在能不能制作一张这样的相片出来呢?”全班大声地回答:“可以!”此时,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和兴趣,精神很高。[3]
抛出驱动任务:发送十几张学生相片和背景图片给学生,要求他们更换适合的、合理的背景,我相信你们能制作出来的,给些鼓励。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不会存有大量的图片或数据收集,我们老师应在上课前,将所有图片信息和教学材料的原材料存在教师机上,通过网络的教学系统将图片信息发送到学生机上。后面的课堂教学很流畅,气氛活跃,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都非常好。
2.明确知识目标,创设情境
在安排任务交给学生后,我们老师不用急着分析应该做什么,用什么方法来做之类的提示,或者立马要求学生来自己操作完成。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有效地讨论,并耐心地引导学生们去解决自己要处理的问题,明确知识目标,先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建立当前需要解决的研究主题,尽可能引导学生做真正的“任务”进入学习知识的情景,使学生明白学习的可视化,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取得积极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设计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学生“情境”来创造一项有兴趣的“任务”,能让学生在“情境”的实践中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实际思维,分析、判断、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这是我最爱使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例如,在选择合理的两张图片后,所以我就问学生,我们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如何才能制作出完美的作品来?大多数学生会进行互动,相互讨论。第一步是什么、第二步是什么,不用急着说,学生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我们老师只是提供了一个“情境”来进行辅导。
3.自主探索,加强合作
“任务驱动法”也很强调个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效结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布置任务”的设计应该适合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能让学生采取多种的方法和操作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设计协作的学习任务,需要学生组成团队一起分析并解决问题。我是这样布置的,例如在讨论如何组成图片背景的步骤中,要求学生座位组作为一个小组,讨论了使用工具和步骤布局,然后是经过课堂讨论,看哪一个组是比较理想的解决问题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相互有效地交流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们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加深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配合能力。
4.小结并分析技巧
在任务过程或快要完成阶段,老师要及时发现学生们容易操作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常见的问题,要及时提示和指导,学生完成了任务之后,老师要强调这些存在的问题,加以解释,通过示范来分析,直接讲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图层组合这一课中制作图层1是一个重点知识,合理选取并拷贝;难点是在组合图的羽化并清理完多余的边角;我发现很多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学生们不明白羽化多少才合理。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们要会选择哪个图层来进行操作,羽化比例是多少才能合理,美观。
5.评价
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们是否完全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熟练并能运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学生们相互合作的有效交流,用于探讨创新的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们的阐述来进行评价,之前是如何建立了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锻炼沟通能力,弥补不足。通过分析他们的学习操作任务,学习知识的有效使用情况,建立自主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个人获得的成就(如完美图片组合作品)的学生,但不算是很完美的,必须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分析,才能达到学生们完美的认知结构,体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和学生们掌握的技能水平。
如学生们演示文稿的展示作品,这些作品我先让学生们去收集好图片素材,有些学生主动去拍摄校园的卫生死角图片,拿到课堂上进行处理,可以处理的整洁美观,但是课后这些卫生死角还在那里,引导学生们这样的卫生死角该怎么办,学生下课后能自觉地去清理,这样能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也获得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赞扬;不仅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还提高了学生们对清理卫生的重要认识。
四、实践反思
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这个任务驱动法非常适合,教学的效果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点:
1.任务驱动法能够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2.在任务过程这或快要完成阶段,学生不仅要独立探索完成任务,还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沟通一些疑难问题,讨论互动,分析交流,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间的合作团队精神和处理人际关系并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主动学习精神,大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能使学生养成高效的信息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享受知识和相互合作的过程,是成功的喜悦。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依然会继续实践“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
[1]刘卿;基于任务驱动法的信息技术课探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35-36.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郭芳;《浅谈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