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知识变革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职校用人单位职业院校

“互联网+”即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通过深度融合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以创造发展新生态的“+”计划或模式。“互联网+”的提出不仅引发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也催生了新的知识变革。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这些变化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又有何启示?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特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Ⅱ)》对知识作了以下定义:“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标准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1]由此可见,知识既可以是理论化的,也可以是实践性的。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互联网的工具性功能更为突显,所涉及的知识也多集中于效用层面,因此可将知识分为实体性知识和虚拟化知识、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过程性知识和结果性知识。由于互联网的“+”绝非是与各行业的纯粹性相加,而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动态生成过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应是一个多向加速流动的动态混合体,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而更新。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在内涵和外延上呈现多维性。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知识的增加呈几何倍数,知识的不确定性越来越明显,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正不断被深化和拓展,呈现多维性特点。主要表现在:①内涵层面。更多的潜性知识进入知识论视阈,随着与显性知识的融合速率加快,知识的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海量的知识正由“重”变“轻”,通过对知识的“过滤”,有价值的知识选取变得尤为方便快捷。②外延层面。知识的开放性越来越强,知识共享的力度越来越大,知识域被极大地扩大;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学术知识与实用知识不再彼此割裂,而是能够相互融通和转化。

2.在呈现方式上显现全新性。“互联网+”时代下的移动智能化使得知识的呈现方式显现全新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知识间的时空界域被打破,知识的获取无须通过“中介”可直接获得。②更多的潜性知识突破知识界域直接显现于知识表层,学术知识和实用知识,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融合的更为密切。③全新的知识呈现范式,越来越凸显出知识的开放、生态、联动、共享和融合等形态特征。④知识的呈现日益趋向于图片影像化、结构层次化和精致典型化,且生态化、共享性和可视化正逐步成为“互联网+”时代知识最为核心的特征。

3.在存储方式上呈现层级化。“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储存基于云储存的虚拟、高速和镜像,呈现层级化特征。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存储空间的急剧扩大化,二是知识信息提取的智能化和形象化。对于个体而言,储存是个体按照所需,将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单线知识加以保存,加以管理的过程。对于团体或组织而言,储存意味着将所集聚的双线知识加以保存,加以管理的过程。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或组织对知识的存储都呈现出潜在性和层次性的特点。知识的存储需要依靠新的智能化技术,但也需要个体将自我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数字化知识进行融合建构,这样的知识存储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

4.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多样化。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对知识的充分积累、获取、共享、重用和创新,以满足个体或团体组织对知识获取的需求过程。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在管理方式上呈现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多样化的知识管理工具或平台。“互联网+”时代为知识的管理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和工具,如Web log、Wiki、Mindjet Mind Manage、云存储和智能化搜索等知识管理工具和平台的出现,为个人和团体组织对知识的管理和分享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②极具逻辑的知识管理体系。人们在管理和整理知识的同时,也在考虑知识取用的逻辑层次,对知识主题所要求的核心资料以及一些重要资料加以分类、摘录和重组,这些多样化的知识管理的工具和平台为知识的逻辑取用提供了便利,使得知识的管理也更具逻辑性和层次性。

二、知识变革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育人理念。“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尊重人,力求对人有最大限度的尊重。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呈现出开放、生态、跨界、共享的特点,越来越人性化,这使得我们需要对当下的职业教育重新做出定位和审视。“互联网 +”时代,注重知识的人性化,“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2],以用户对知识的体验作为产品设计和诞生的根本出发点,这呼唤职业院校在育人方面需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校企合作是践行“以人为本”核心育人理念的最好方式,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践行“以人为本”核心育人理念时,应始终坚持用优质的产品和至上的服务来提升学生对所受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才参与,这就要求职业学院校在人才培养时,主动适应这一融合需要,系统性地培养能对接“互联网+”时代产业发展的多梯度人才。

2.职教变革需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新的教学模式急需被引入。“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的教育模式,这些新的教育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当下职业教育的变革。①MOOC的引入。MOOC即“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型课程的简称,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网络联动性,它的出现直接冲击了传统意义上职业院校教师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②微课的介入。微课即运用信息技术,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自定步调,逐步呈现碎片化教学内容的教学视频。它有教学时间短、互动性较强、制作简便实用等基本特点,它的出现顺应了“互联网+”时代下的碎片化学习。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翻转课堂即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师生一起互动解决知识难题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有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等基本特点,它的出现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自主权,为教学构建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对数字技术的驾驭能力,将职业教育领域中常用的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与“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探索出适合职校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

3.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增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是“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①用人单位层面。“互联网+”时代职校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需要用人单位的参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标准更为接近新行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职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用人单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提供给职校教师实践锻炼的平台,对职校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新的行业性知识加以培育。在教材建设方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互联网+”时代下行业和未来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与职校一起开发具有多维特征的立体性教材。②学校层面。职校应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对“互联网+”时代职校人才的培养标准,根据用人单位和新行业的市场需求进行职教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建设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课程资源并营建新的专业课程群。在实训方面,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以解决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大幅度节约办学成本”。[3]

猜你喜欢

职校用人单位职业院校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