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开展操作活动的策略
——以“图形与几何”领域为例
2018-02-23
(汉滨区培新小学 陕西安康 725000)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小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承载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重要任务。而这些核心概念都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从具体到抽象,从实物到图形,自主建构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操作活动设计不科学,操作材料准备不充分,操作流于形式等造成操作低效或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探索提出应对的策略。
一、分类型,有效设计
要设计一个恰当、有效的操作活动,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确定动手操作的必要性。然后以教学内容为标准分类型设计,加强操作活动的针对性。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位置”四大板块,都涉及到概念、公式、数学技能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四个方面的教学,因此把操作活动可以分为:理解概念的操作,探究规律的操作,形成技能的操作,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操作。
1.理解概念的操作
理解概念的操作目的是通过操作活动,获得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是通过观察或体验大量的例子,从例子中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本质属性,初步总结概念。概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观察例子--形成表象--抽象概念三个阶段,操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阶段。适量的操作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独特的感受,当感受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能够达到从形象----半具象-----抽象,从而让动手操作在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过程中有支撑作用。
2.探究规律的操作
对数学上已经形成的数学规律的探索,是指在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操作步骤,通过积极的探索,再现规律的形成过程,虽然这种探索活动的结论是唯一的,但过程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相同的结论。
3.形成技能的操作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技能,是指需要掌握某种操作工具才能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一种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技能。是一种外显的操作活动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在与同班的合作中,利用数学工具完成特定任务,并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熟练利用数学工具的学习。
4.解决问题的操作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操作多出现在综合练习课、总复习或者综合实践中,它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实际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学习类型。使用操作的前提是由于这类解决问题中蕴含着动态的因素,条件比较复杂,限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没完全形成,无法在静态的条件下,直接在头脑中勾画出半抽象的模型,必须借助缩小版的操作材料,帮助学生观察到题目中隐藏的各种情况。
二、操作前,精心准备
1.材料准备
(1)材料选择要有思维价值和开放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成功的操作活动一定是建立在完备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所有的动手操作都是实现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载体。教师准备的操作材料也要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操作器材的完备性,可以保障操作过程的挑战性与实验结论的理解度。
(2)操作材料要体现简易性。准备操作活动材料很耗费教师精力和时间,所以选择的时候,尽量提前一周准备,要做起来比较快,尽量少花费金钱。比较简单的材料,学生能自己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如果对数据有严格要求,最好由教师来准备。
2.人员准备
数学操作活动的人员准备尤为重要。在个体操作时,要明确操作步骤;在合作操作时,要明确人员分工,明确个人的责任,还要强调如何相互配合。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有事担。
三、操作中,指导点拨
1.操作活动指导单全程导航
在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要求,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为了保证操作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根据操作内容设计操作活动指导单,从名称、目标、材料、操作步骤、结论等方面为学生的探究进行有效指导。其中名称、目标、材料、由教师完成,操作步骤和结论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填写。由于小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限,所以操作步骤和结论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或连线,便于学生操作。操作活动指导单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的一种方式,它为学生操作的开展提供了方向与抓手。
2.教师适时的友情加入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都要始终以一个研究共同体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演示操作时不越位,学生个体操作时不占位,学生分组操作时不缺位。在学生有疑惑时点拨,在学生有发现时鼓励,在学生有争议时倾听,不放纵但也不严控,在规则与自由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四、操作后,总结提升
操作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思维发展的,但在活动中,学生容易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吸引,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学生根本不会观察。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的融合,在操作活动结束后充分的让学生对直观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复述整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通过口头语言的训练进行表象加工,这样概念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逐步建立起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操作活动,只有深钻教材,瞄准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为标准适时、适地、适当地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并做充分准备和有效指导,才能真正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使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