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角度下的小学语文作业批改

2018-02-23赫丹菊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评语人文交流

赫丹菊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实验小学 辽宁营口 1150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实施因材施教,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批改小学生语文作业时最简单的,一直以来,教师批改作业多使用“√”、“×”、“优”、“良”来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判,即使有评语,也是简单的“努力”“继续努力”,千篇一律,严重阻碍了对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性评价。因此,本文举出教学实例,在实际操作中展示教学评价的价值所在,利用作业批改构架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彰显人文关怀。[1]

一、活用绘画或者符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过于繁复的文字叙述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可以使用一些形象的符号,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只要做好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就能引导学生学好一门学科。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作业即使不好也是学生用智慧生成的劳动成果,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要尊重学生,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放弃传统批改作业的陈旧符号,用一些生动可爱的符号,不仅愉悦学生的心灵,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与小学生年龄段认知特点也是相符的。[2]

在传统的批改作业中,教师只会机械的用“√”、“×”,满不在乎的“不经意”,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连续错误的时候,用一连串的“×”,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学生看到一连串的“×”似曾看见了老师愤怒的脸孔,心理有畏惧、也有自卑,更有的是反感。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失去信心,逐渐的沦为抄袭或者直接不做,直接导致了这门学科的荒废。教育专家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简单、粗暴,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学生只知道错,不知道错在哪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本文认为,带有情感的符号技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选用星星符号,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说,形象,也可以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会对作业兴趣渐浓,也会对语文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变“要我做”为“我要做”。[3]

二、革新用语,追求对话式批改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喜悦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最好动力。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赏识教育成为诸多教育专家常用的办法。传统批改作业中,一般直接用严厉的语气告知学生,学生在收到严厉的评语后,虽然会心生畏惧,但久而久之就会对本学科产生自卑心理。其实,教师刻意改变一下人称,改变一些口气,比如在对小学生语文作业进行评价时,用和蔼的第二人称代替严厉的指责,用聊天的形式,代替严厉的责骂,用赏识和表扬代替冷冰冰的分数,用商量的口气在师生交流中对学生提出要求,这样每一次批改作业教师心理都是愉悦的,学生看到评语也会充满激动和感激,对于那些作业较好的学生会努力更好,对于那些作业表现较差的学生则会心生愧疚,下次努力做好。作业批改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应该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4]尤其是在小学生作文批改时,老师往往词语单一,都是语句通顺、情感充沛、辞藻华丽等词汇,这些评语看似褒奖,实则毫无针对性,学生看的次数多了,只会感觉老师在敷衍了事,逐渐产生对该学科的轻慢。

评语其实是师生之间的一次交流,这种交流需要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要针对学生作业中问题,因此,评语是作业对话的载体,它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实,将评语融入到作业的批改中间,用商量的口气指出作业的不足所在,既要肯定成绩,又要委婉的表达不足,这样就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以生为本”理念的尊重。

三、丰富主体,寻求互动式批改

在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批改,教师往往是批改的主体,只是一味的在陈述,自言自语,不仅夺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自言自语之中,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要改变教师评语的主体,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之中。这种立体式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让学生在自己的进步中感受点滴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体现了新型评价模式的人文性。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批改作业时,缺乏反思和创新,已经默认了批改作业就是自己本职工作,而且学生也不会对教师的评价有所质疑,教师则“全批全改、精批细改”。据此而言,学生在批改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的看着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其实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家长评、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让学生家长评定,可以让家长观察到学生日益变化的成绩,学生互评则可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尤其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评判意识。[5]

通过互动评改,学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快乐中接受意见,也提高了学生的批改能力,学生的灵气得以充分的展现,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性[J].田超.文学教育(上).2012(12).

[2]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教师素养[J].卞小勇.语文天地.2011(21).

[3]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学生的人文性建构[J].马远兴.青春岁月.2012(08).

[4]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对策[J].吉素平.文学教育(中).2012(04).

[5]试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李猛.教育教学论坛.2011(36) .

猜你喜欢

评语人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教师评语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