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救助

2018-02-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流浪救助

(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内江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 四川内江 641000)

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没有健全的家庭,也没有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其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流浪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会给其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其心理状态比较特殊。我国在发展教育和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救助,首先就需要对其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心理救助,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实质性帮助。[1]

一、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1.自我概念不清晰

流浪未成年人通常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系,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没有亲人对其进行照料,导致其行为、思想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大部分流浪未成年人需要遭受周围人群陌生的眼光,很少有人会在意其生活状态。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大多比较窘迫,这种境遇导致其在生活中战战兢兢,比较在意自己的温饱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不清晰,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知,不能规划自己的生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就会缺乏目标,甚至不能培养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给其心理造成较大的缺失。[2]

2.世界观和价值观消极

流浪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大多比较恶劣,在长期处于一种恶劣的环境中,就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较大的敌意,甚至会以偏概全,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久而久之,周围部分人群会对流浪未成年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这种生活环境会使其认为世界上的人都是邪恶的,不会产生信任感。流浪未成年人长期处于艰难的生活环境中,逐步形成自卑的感觉,导致其价值观消极。这种状态会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觉得自己没有前途,以后不能有所成就,进而陷入深度自卑中。

3.人际关系敏感

部分流浪未成年人没有健全的家庭,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导致其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有部分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过程中感受了很多的欺骗、敌视与冷漠,导致其对周围人群难以表现出好意。这种环境使得流浪未成年人逐渐形成了圆滑、冷漠的心理状态,使其人际关系比较敏感。流浪未成年人大多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教育,导致其难以学会与同龄人和谐相处。流浪未成年人不会主动与人打交道,在行为和心理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抵触感,导致其难以回归社会。[3]

4.孤独感强烈

流浪未成年人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习惯独立完成,而非与同龄人结伴而行。其在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一种缺乏协作的状态,比较特立独行,逐渐形成了孤独的个体。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过程中渴望被爱,但是缺乏实际关爱,导致其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这种状态在其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表现地比较明显,其在行为上会表现出害怕接触人群,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抵触感和恐惧,导致其孤独感逐渐强烈,难以融入周围环境。

二、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救助方式

1.平等关爱

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我们首先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救助,让其感受到平等的关爱,这样才能使其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周围人群需要以关爱为主,利用教育矫正的方式帮助其适应社会发展。在开展教育矫正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让未成年人感受到关爱,那么教育效果会达不到理想要求。在与流浪未成年人相处的过程中,需要用真诚的关爱对其进行疏导。救助人员需要把握关爱和同情这两种情感的差别,不能让流浪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情感的实质是同情,否则会触发其精神情感。救助人员需要放下同情和歧视,用温暖的态度让流浪未成年人感受到实质性的关爱,推动教育矫正及行为矫正工作的开展。

2.支持心理疗法

流浪未成年人在生活过程中,长时间处于缺乏关爱的环境,容易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在对其进行心理救助的过程中,儿童教育机构需要给予公平的教育,公正的待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表达出其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支持,使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达到解除心理戒备,敞开心扉,讲解流浪经历和成长环境,倾诉心声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组织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够在教师和同学面前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逐渐深入未成年人的心理,需要用真实情感关爱未成年人。

3.重建认知

流浪未成年人在接受救助的过程中,经常会对救助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敌意,主要是由于其缺乏归属感。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救助的过程中,救助人员需要对其认知进行重建,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能够用新的眼光看待事物。救助人员可以给流浪未成年人讲述部分少年不幸但是终于成才的故事,使其能够了解困难并不能过击倒一个人的意志,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救助人员可以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发掘自身的优势,认真完成相关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救助人员需要让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重建,增强其心理认知,给予充分的激励,使其能够树立自信心。救助人员还需要帮助流浪未成年人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增强救助效用。在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应用相关技巧,让其能够与同伴进行交流,还能够倾听他人,使其能够关注周围事物,使得流浪未成年人的自我概念得到强化。

结语

在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救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其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工作。救助人员需要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平等关爱,使其能够卸下心理防备。在这个过程中,救助人员需要利用支持心理疗法让流浪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重建认知,使得流浪未成年人能够回归社会。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流浪救助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流浪
水下救助抢险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流浪的歌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流浪猫鲍勃
水下救助抢险
遇见一只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