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拖鞋不见了!
2018-02-23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樊海燕
□ 江苏省海安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樊海燕
中午,小二班卧室里,孩子们安静地在老师的帮助下穿戴衣物。突然,志恒看着我,带着哭腔大喊:“老师,我的小狗拖鞋不见了!”生活老师苏老师赶紧走过去:“啊,志恒,不哭不哭,老师帮你找啊。”一边说一边立刻趴在地板上费劲地朝各个角落张望。
我走过去轻轻地拍拍苏老师的后背,对志恒说:“志恒,让我来和你一起找鞋子,好吗?”志恒用手揉着眼睛,在原地转着圈,想找到拖鞋。
“睡觉之前,你把拖鞋放在什么地方了呢?”我提醒。
“在这儿的。”志恒用手指了指小床的右下方。
“那拖鞋会溜到什么地方去呢?”我问道。
志恒学着苏老师的样子趴在地板上朝小床底下张望。一边的雨泽也凑过来,和志恒一起趴在地板上张望。忽然,雨泽兴奋地指着靠墙的左角落大叫:“在那儿,小狗拖鞋在那儿。”我和他们一起趴在地板上,接着问:“怎么把拖鞋拿出来呢?”志恒和雨泽用小手臂尝试了几次,失望地说:“够不到啊。”
“那怎么办呢?”看着两个失望的小孩儿,我抑制住强烈的想帮助他们的念头。雨泽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突然转头跑开,不一会儿,拉着手上拿着一把笤帚的苏老师走过来,我朝苏老师使了个眼色,苏老师会意地把笤帚递给志恒:“志恒你试试。”雨泽和志恒抢着拿过笤帚,拨拉着,“出来了!出来了!”两个孩子拿到拖鞋雀跃不已。
我悄悄地问苏老师:“如果你一开始就帮志恒找到拖鞋,孩子们还会这么开心吗?”苏老师对我做了个鬼脸,又对我竖了竖大拇指。
起床分享时,我请志恒和雨泽把找拖鞋的事情讲给小朋友们听,志恒和雨泽你一言我一语地讲着,我在一边补充。然后,我请小朋友们想想还有哪些够到拖鞋的方法。孩子说“可以用尺子”“可以用鸡毛掸子”,恩铭竟然还想到可以把小床搬开直接找到鞋子,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创意的解决办法。
“鞋子躲起来真麻烦,怎样才能让鞋子不再躲起来呢?”我假装烦恼地说。雨朵说:“要把鞋子摆整齐,靠着小床的床脚边放。”雨泽说:“不要用脚踢鞋子。”我一边听一边把他们的回答画成图画,孩子们帮我一起把图画剪成云朵的形状,贴在卧室入口处。大家围在图画边叽叽喳喳地讨论,志恒自豪地说:“这个(图画)就是我们要告诉大家,睡觉前要把鞋子摆整齐,不能把鞋子踢到床里面去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志恒在找不到拖鞋时,第一反应是求助,这种帮助对于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志恒来说,却是一次接受挑战、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好机会。所以,老师在情感上给予抚慰的基础上,把孩子推到了面对困难的“前台”,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会到面对挑战、获得成功的欣喜,从而发展认知、增强自信。
随之而来的找鞋子事件的回顾环节,不仅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对志恒和雨泽所获取经验的整理和分享。将个别事件中孩子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关注点,恰当地引导孩子们探索、思考,不仅可以生成新的经验点,也是教师课程意识的有效体现。
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班的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挑战,这些偶然的挑战有时候转瞬即逝,但却是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有着丰富情境性的成长机会。专业的老师会围绕孩子的一日生活,时时做个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及时抓住潜在的教育契机,把生活中对孩子发展有意义的挑战还原为孩子的探索过程,把知识还原为孩子的经验,结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在生活中“随意”地体现出来,师幼双方在情境交融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得到情智和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