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018-02-23
(江西省丰城市荷湖中心小学 江西丰城 331113)
小学学习作为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不仅要教会学生识字读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中国作为具有悠久灿烂文化的古国,做好语文教育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开展赏识教育来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的语文成绩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1]
一、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重要作用
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因为开展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促进两者建立和谐关系。通过开展赏识教育,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互通,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积极地鼓励学生加强对语文学习的信息。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够感觉到被尊重,愿意和教师交流感情,诉说自身的情感变化以及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形成一种积极的、和谐的校园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2]
其次,能够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不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由于学生所处在的自然环境不一样,而且性格也不同,所以有些学生性格上较为孤僻,而且缺乏自信,因此,上课中比较胆怯,不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到语文的学习成绩,而且学生的自备心理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开展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提高自信心,树立“我能行,我很优秀”的思想,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在课堂中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踊跃的发言,和教师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正常成长。
最后,给予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一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能够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通过积极发言,鼓起学习语文的强大勇气。通过赏识学生,让学生不断地突破自我的障碍,勇敢自信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的具体应用
为了充分的发挥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运用赏识教育,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赏识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开展赏识教育也一定要把握好度,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赏识,因此部分学生本身就自我感觉良好,在过度的赏识就会引发“骄傲自满”的心态,所以,不能够一味的去赞美、去欣赏,当然更不能够一味的进行指责,要结合学生的自尊心以及性格特点,通过赏识,来鼓励学生勇敢的去生活,去学习,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完善自我,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为了保证赏识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互相站在对方的位置进行实际的感受,从而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尤其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真实的考虑学生切身感受,鼓励学生认真的进行语文学习,尤其是在诗词赏析中,通过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感情以及爱国的热情等,也能够让学生提高自信,勇敢的面对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从而受到良好文化情操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学气息,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三,为了展现公平性,建立客观公正的赏识标准和评价判断。赏识教育的开展也不是没有依据可循的,所以,为了保证公平性,进行赏识也必须要有一个赏识的标准和评价判断。表扬和赞美是赏识教育的关键,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很难,这需要老师客观公正的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恰当的言辞与适度的赞美是赏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确切的措施和恳切的指导意见。对于学生已有的错误一定要指出来。[3]
结语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赏识教育,能够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促进两者建立和谐关系,从而更好的开展教学,另外通过赏识也能够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不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最重要的给予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赏识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另外可以互换角色,让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外,为了展现公平性,也必须要建立客观公正的赏识标准和评价判断。[4]
[1]范香英. 浅谈如何让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充分体现价值分析[J].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5(49):63-64.
[2]耿道斌. 论赏识教育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J]. 速读旬刊, 2016(10):52-53.
[3]赵西彩. 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促进[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7(3):86-87.
[4]高志琼. 《小学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5):00075-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