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问题”背后的美好
2018-02-23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幼儿园李士彪
□ 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幼儿园 李士彪
小班开学第三周,我正和情绪还不太稳定的熹熹聊天,涛涛跑过来拍了我一下,我对他笑笑,他开心地坐回自己的位子。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涛涛叫起来:“老师,她碰我。”一边说,一边用左手点点自己的右肩,噘着嘴对着旁边的诺诺。“是吗?像刚刚你碰我一样?是不是她也喜欢你?”涛涛点点头,接着说:“老师,她碰我。”我坐到他旁边,碰碰他。“我也来碰碰你。” 涛涛笑着又拍了我一下,可还是说:“老师,她碰我。”
我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于是,我又轻轻地拍了拍涛涛,请涛涛再拍拍我,然后我又轻轻拍了拍诺诺,说:“诺诺,你也来拍拍我。”诺诺有点疑虑地看着我。我便拍拍涛涛,再轻轻地拍拍她。“诺诺,你也来拍拍我。”诺诺带点疑惑地举起小手,“啪”,重重地落在我的手上。
这下我明白涛涛为什么一直说“老师,她碰我”了,因为诺诺重重的小手拍疼了他。我把自己的动作放得更慢一点,轻轻拍了下诺诺。“你再来拍拍我。”诺诺又重重地拍在了我的手上。“哎哟,有点痛啊,不好玩。你轻一点。”我一边说,一边轻轻地拍拍诺诺。诺诺拍下来的小手还是有点重,但她的表情已经放松了许多。
我又和涛涛玩了几次轻轻拍着玩的游戏,断断续续地让诺诺也拍拍我,加入到游戏中,并不时地说:“轻点才好玩。”玩了六七次后,虽然诺诺拍下来的小手还是有点重,但是已经明显比开始的时候轻多了。让她和涛涛玩时,她不是像拍我一样直接拍涛涛,而是把手轻轻地放在他身上,再拿开。
回到前面诺诺拍涛涛,涛涛“告状”的现场。当诺诺看到涛涛拍我,我对涛涛微笑之后,她也模仿涛涛,拍了涛涛。但诺诺的模仿行为并没有像涛涛得到我微笑的回应一样,得到涛涛的积极回应,而是涛涛一系列的“老师,她碰我”的消极回应。所以,当我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缘由,第一次请诺诺和我玩拍一拍的游戏时,她疑惑地看着我,并没有行动。在再次看过我和涛涛玩拍一拍的游戏后,诺诺开始重新尝试这一动作,却重重地拍在我手上。由此,我理解了诺诺的意图与实际行为的偏差。
理解是教育能够进行的基础。镜像神经元的研究揭示,儿童天生就具有理解他人行为和意图的“学习基因”——“透过模仿进行学习……模仿对于动作目标的在意远超过动作本身”。就如诺诺对涛涛行为的模仿,主要的目标是希望得到积极的回应,提升自己和涛涛、和老师之间的亲密感。但是模仿同样需要一步一步地微观化、内在化,最后通过“模仿”的效果,“感同身受”,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就如,诺诺从最开始拍得比较重,导致涛涛一直说“老师,她碰我”,到后来会轻轻把手放在涛涛身上,再拿开。在一次一次的体验中,诺诺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动作,获得学习,进而和老师、涛涛在模仿游戏中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教育对于行为问题的关注,也应该和镜像神经元一样更在意行为的意图,就如诺诺的模仿是为了得到积极的回应,和老师、涛涛建立亲密感。如果我们只在意诺诺的行为,在意诺诺拍疼了涛涛,可能会加重诺诺的偏差行为。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美好,那我们的孩子也会更美好,我们的教育也就会更美好。
理解孩子的意图,并围绕着“意图”不断地给予孩子良好行为的榜样,让孩子看在眼里,我们就是在协助孩子“身体内的亿万年的教育家”完成教育任务,做最美的,最贴合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