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小班幼儿物品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02-23
(陕西 安康 旬阳县第三幼儿园 陕西安康 725000)
区域活动时间是小班孩子最快乐的时候:他们在每个区域里动手动脑,扮演着自己喜欢的角色,玩得不亦乐乎。但是我经常会看到这样不协调的一幕:区域活动结束时间一到,孩子们将自己所拿的材料随手丢下,一窝蜂地回到座位上,有时即便我要求幼儿将材料放回规定的位置,他们也是胡乱地堆放到一起就不管不问了。看到地上、柜子上乱七八糟的物品,我是又气又无奈,只好自己默默整理。[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并在“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的子领域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小、中、大班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目标,其中小班是“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2]
因此,通过区域活动教会幼儿有序整理物品的方法,不仅能使教师减轻负担,还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如何切实贯彻《指南》精神,让小班幼儿主动地参与到整理材料中来,并获得良好的整理物品的技能与习惯呢?
一、商讨规则,自觉遵守
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之所以会出现“脏”“乱”“差”的现象,主要还是因为幼儿对区域活动的规则了解不够,才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所以,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讨论整理材料的规则。
1.首先,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整理材料?”,幼儿七嘴八舌的说开了,“如果不整理的话材料就会很乱”“下次玩的时候有可能找不到材料了”……看来,他们什么都知道。
2. 了解了整理材料的重要性,接着再来讨论一下“怎样整理材料呢”?孩子们的回答也是比较全面,比如“材料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不把材料带出所属的区域”等等。
因为幼儿亲自参与商讨制定了规则,他们的热情极高,对区域的规则也更加了解,便能很好的自觉遵守,并且能互相提醒和督促。
二、率先垂范,启发引导
幼儿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自己的老师在孩子们心中往往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良好的榜样,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表率,如:老师在布置主题墙时,用了美工区的剪刀和卡纸,用完后老师应该立即就把剪刀和剩下的卡纸放回原处,并且把掉在地上的碎纸片扔进垃圾桶里。其目的就是让孩子在教师良好行为的潜移默化下受到感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能充分调动幼儿自觉整理的积极性。
三、巧做标记,长期训练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而对小班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
因此,我们可利用一些形象的标记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整理材料。比如制作图卡标签,用胶纸粘贴在各橱柜相应的部位,以提示幼儿整理时应归放到标签处的筐里。这种图示法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同时我们还运用拟人化的情境、儿童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并乐意接受,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把“玩具宝宝送回家”是提醒幼儿将物品放回原处;把同一类玩具放在一起,可以说成“好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等等。[3]
通过对幼儿进行明确的目标训练及活动时及时的提醒,幼儿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科学评价,形成习惯
小班幼儿在情感上比较脆弱,教师的评价是他们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评价则更能使幼儿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都会在巡视中对能主动收拾玩具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及时抓住幼儿情绪易受感染的特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你收拾得真快”“你的玩具摆得挺整齐”“你们两个合作得真棒”“娃娃谢谢你把她送回了家”……老师看似随意的一句鼓励,让幼儿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对他们的好行为是一种正强化,从而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同时,我们还利用活动后的分享交流对在收拾整理中表现突出、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进行肯定,并让他们为同伴讲述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了材料整理的能力。[4]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及措施,提高了小班幼儿整理材料的积极性,对物品的整理能力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从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使我们的活动区角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由此可知,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物品整理是有效的,并且是有积极意义的。孩子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物品整理能力,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形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提高,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学习能力的发展与进步,而这些都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石”。
[1]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s]. 2012年10月.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会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张海红.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J].教育导刊.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