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阶段学区特色课程建设研究

2018-02-23

新课程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学区校本办学

进入全国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对教育均衡发展又有了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首次提出了“试行学区制”,“学区”二字正式在国家政策文件的角度进入人们的视野。义务教育由于其强制性等许多特殊之处,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尤为凸显。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课题,在学区化的大趋势背景下,最终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还是要依靠课程的特色。本文将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研究在学区化推行下,特色课程应如何开发与共建的问题。

一、推行学区化中特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教育改革推进学区化就是要改变教育布局不合理、局域内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一定区域内的学校抱团成长,好学校带弱学校,建立资源共享库,首先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再以小见大,达到更大层面上的教育均衡。学区化一是改的管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更多地突显“多元治理”的理念,强调学区化办学中“治理”的概念,并将学区化能发展好的关键定位在处理好多元主体的权责和义务;学区化二是改的教育理念,将教育融入“共享经济”的时代中,突出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概念。

学校应该从思考发展各自特色的角度成为特色学校,在学校原有的基础上升华为特色学校,找到校与校之间的差异性,在资源、文化、课程、教师等多方面实现互通共享。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寻找到能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特色课程可以说学校特色发展就成功了一半。区域内教育均衡的达成在于缩小各学校之间的差距,课程建设则是提升学校总体实力的重要抓手。区域课程建设的成功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课程质量差异的最小化,区域内学校的质量发展达到高位、优质、均衡的状态。在国家课改的大方向下,学区内应建立一套有效的课程管理体制,围绕地域文化、学校文化着重学区课程顶层设计,做好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对学区整体而言,从地域文化或学区学校的共性出发寻找一个课程共识,更好地引领学区学校校本课程创新。对学区成员学校而言,围绕学区课程顶层设计,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创新校本课程,摆脱学校之间的同质化危机。

二、特色课程建设的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强调“每一个学生”“学校特色”等。校本课程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形成了一些特色课程,然而,新课改的推行遇上学区化改革碰撞出了一些新的火花,从学区化推行的角度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学区特色课程的顶层设计。学区是由区域内几个学校组成,学校与学校之间本就在总体质量、文化、课程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既然组成了一个学区,并且要在区域内共建特色课程,就得依赖于课程的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各校基本都建设了特色课程,但学区打破了各校独立的格局,组成了一个整体,如何确定一个各校都达成共识的特色课程的主题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无法确定一个确定的特色主题,学区化就成了一个空壳,缺失了其应有的作用和原定的目标。学区特色课程的主题来源应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弘扬国家的传统文化,二是地域特色。目前,我国学校发展普遍存在同质化的现象,当学校变成了“千校一面”时,所谓的“学区化”办学除了表面上的地域整合,还是否有优质资源流动的意义呢?发展学区是一个寻求创新的过程,并不单纯是“学区”之间的复制,学区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挖掘学区特色,这样才能达到学区化办学、优质教育资源流动的目的。

2.迷失学校校本课程的本源。校本课程作为课改中的一个重点,近十年各校都在大力推行,然而推行的过程中仿佛对校本课程开设的原意有了迷失。校本的英文为school-based,从词源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校本”就是基于学校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为了学生而开发的课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层含义更应该着重于学生兴趣和人格的开发与完善,但目前校本课程逐渐走入了一个形式主义的圈套。学校跟随大流开设校本课程,教师花费更多精力在校本课程上,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课程是否真正达到了知识和技能的收获,一个学校从上到下都颇有微词。因此,校本课程是不是已经迷失了应有的本源呢?

3.缺失的学区课程管理保障体制。不论是学区层面的课程顶层设计,还是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谁来制定,谁来平衡学区与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一定的管理体制来保障。不少学区早在成立之初就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建立了扁平化的管理体制,从课程到党建面面俱到。但这种由教育局牵头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过去的教育局直接领导学校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只是在教育局与学校之间加了一个“二传手”。这个学区层面的管理委员会有多大的决策权,多大范围的管理权都要画一个问号。

4.缺失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学区化办学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在于资源的共享,学区特色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应成为学区课程建设的重点。但目前基于硬件资源等原因,真正搭建起资源共享平台的学区并不多,成功案例也不多见。依托于目前发展迅猛的教育信息技术,校区内、校区之间应搭建起特色课程共享平台,不能仅仅依靠于实体的教师交流、课外拓展等活动。

三、共建学区特色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

将学校特色发展落在学区发展上,其中心是要思考如何建立有学区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给予以下几点共建学区特色课程体系的实现路径。

1.基于学区成员学校校情的课程顶层设计。在学区化办学背景下,建设特色课程需要根据学区成员学校的基本校情来进行总体的课程规划。

首先,各校应分析自身传承的历史与文化,在学校层面理清特色。例如,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小学学区内第一实验小学的特色是美育研究,并且已经进行了二十年;朱泾二小则以“七彩课程、幸福人生”为办学理念,在家庭教育方面成果显著,同时朱泾二小也是“花灯探究”金山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朱景小学的特色则是已经开展了三十年的“雷锋教育”;新农学校则将“科技教育”作为培养特色,航天教育馆、农业科技大棚吸引了金山区众多学生。学校到学区,先进行自下而上的校级层面特色建设研究,有利于调动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管理。

其次,仔细分析各校师生基本情况。校与校之间从学生质量到教师水平再到学校的硬件情况都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学区管理委员会需要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之前对各校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一手资料后才能确定学生、教师、学校以及学区的需求,平衡校与校之间的差异,并找到中间点。

再次,学区总体特色应更多地从地域文化出发寻找。所谓“特色”就是别人所没有的,学区就是将一定区域内的学校组团成为一个整体,从地域文化出发既满足特色的要求更有利于传承文化。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为谁而设,学生无疑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对象。学校应了解自身的基本情况,理清大致的办学特色,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需要什么的角度出发开设相关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校本课程”实质上是“学本课程”,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依归,关注学生学习利益的实现。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应该放弃一切功利主义追求,基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将关注学生独特的教育需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根本的出发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考虑课程对于学生发展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适切性。学校教师与管理层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同时,可以依靠专家力量共同建立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

3.构建以治理为核心的课程管理体制。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由“管理”向“治理”转变是目前的一个热点。在学区管理中,部分地区已经由学区化管理升级为学区制建设,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增强教育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正在向“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教育治理体系迈进。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应该根据学区化的办学模式进行调整,寻求合适的管理体制,做到管理效率最大化。行政体制之外,学区化办学应找到家校、校校、学校和社区之间共同治理,共建学区的新模式,通过学区层面的教育治理做到教育均衡。

4.创设学区内外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依靠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背景,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如慕课、微课等。学区化发展更要在信息时代下发挥数据的优势,缩小校与校、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差距,达到一个均衡发展的目标。学校特色化发展就是在寻求一种差异化发展,这使学区均衡变得更有可实施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一方面使校际交流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也使校与校之间的课程能够实时、及时的交流。此外,平台的搭建需要学区成员学校的配合和共同努力,也需要依托专业人才和专家的建议。

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学区化办学作为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推进的集群化办学改革途径之一,在实践中给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革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区化办学中如何寻求特色化发展作为其中的主题之一也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特色课程共建的过程中,应摈弃科层制陷阱,从学生和学校的基本情况与需求出发,围绕学区治理的角度建立课程顶层设计与管理体制并寻求创新。

猜你喜欢

学区校本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