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采编形式提升电视新闻生动性
2018-02-23李根
李 根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各类媒体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面对这一新常态,电视新闻要想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可,必须在创新上下功夫。采编工作是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创新思维,将一些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运用到新闻实践当中。
兼具视听的电视新闻,具有语言简洁直白、画面现象生动的特点,能把观众带到新闻现场,感知现场氛围,这是电视媒体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电视新闻因受空间限制,在深度挖掘和全面展示方面有一定局限性。这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扬长避短”,以受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求新求变,以增强新闻可视性。
目前,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新闻,能坚持正面积极的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公开地进行报道,但也存在新闻采编理念落后,专业性十足,但吸引力不足,新闻采编形式单一,规范性有余,但多样性不足,缺乏与现代化元素融合等问题,在新闻采编创作和信息传播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1 围绕增强可视性和导向性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理念
新闻采编形式是体现新闻采编理念、呈现新闻内容的重要环节,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有思想性,还要有观赏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应用的不断扩展,新闻采编形式也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新颖独特的新闻采编形式,能够体现现场感、增强时效性、提升关注度。
1.1 现场直播式
在重大事件或出现突发状况时,走进现场一线的电视新闻记者,要及时通过相关设备和技术手段,将相关信息和画面传达给观众,直播新闻能增强新闻时效性和媒体影响力,还能让更多人了解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2008年汶川大地震,正是通过电视新闻直播地震场面、严重的灾情、军民合力救灾等画面,受到全国人民广泛关注,随着新闻直播的延续,各地人们也立即行动起来,形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
1.2 电话连线式
电视新闻可看,也可听。在不具备视音频传播条件时,如果需要报道一些热点事件,记者还可以借助第二手段,为受众及时传达一线讯息。在一次抢救性发掘古墓的采访中,全市人民都关注着古墓打开的这一刻。然而,笔者在现场采访时已是傍晚6点左右,而当天的新闻中在十几分钟后就要播出,如果不及时报道,新闻到第二天就变成了“旧闻”。后方编审决定,与笔者电话连线介绍发掘现场情况。由于采用了“主持人+电话连线”的方式,及时发布的信息倍受观众关注。
1.3 文字字幕式
为传播更多新闻资讯,报刊上的“一句话”新闻,近年来也被电视媒体广泛借鉴。以标题或导语为内容的“新闻快餐”,既增加了新闻传播内容,又满足了部分受众的碎片化观看需求。央视和省级电视台很早运用字幕发布“简要新闻”,现在在市县级电视台也在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好效果。
1.4 与现代传播手段融合
传统的电视新闻,按照“一线采访—编辑制作—信号发射”的程序来完成,部分新闻时效性大打折扣。在争夺受众群的媒体生态下,这都是新闻的一块短板。我们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创建与电视互通互补的新媒体平台,把现场事件、采制好的新闻,通过微博、微信、微直播渠道快速传播出去。2017年年底,我国南方出现了低温冰冻雪灾,安庆市开展的手机微直播,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简介”形式推广,将各地抗灾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报道,受到了十几万人的关注。
2 树立受众意识对采编工作内容和形式创新
同样的新闻素材,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获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新闻采编过程中,要在把握好新闻创作原则和新闻规律性的基础上,围绕受众欣赏趣味,在多个环节大胆创新。
新闻采编前要做好策划,策划中既要谋事,也要谋人。要推敲观众的关注点在哪?怎样带着观众去看去想?如何表现主题?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新闻创作也就成功了一半。
在采访过程中,要善于借用“中介物”表现陌生领域的事物。比如,在一次对市政工程建设的采访中,包括笔者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对于海绵城市了解甚少。如果不把这个新事物报道清楚,这条新闻就失去应有价值。后来,笔者联系了科技馆,拍摄到了海绵城市的动态演示道具,让海绵城市这一抽象概念变为可看可感的电视画面,同时对观众进行了科普宣传。为报道不易表达的事物,如表现高温、积雪时,我们还借用温度计、直尺等道具来加深观众的印象,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央视曾在反映东北地区极端严寒天气时,就演示了“泼水成冰”场景,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
要做好现场出镜文章,让新闻生动起来。好的现场出镜,记者应想受众所想,扮演好“新闻眼”的角色,带着观众去发现、体验、感知。首先,出镜记者要站在观众立场思考,围绕热点、焦点、疑点设置问题,明白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其次要统筹谋划,出镜记者与新闻文稿之间要相互印证和“补台”,避免重复,遇上靠文字画面难以展现的内容时,要积极发挥主动性,突破“盲点”。如在一次夜访企业排污问题时,记者在出镜时说“我现在距这家板材厂的烟囱有200多米,但在空气中仍然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种体验式叙述,表达出“偷排”“污染”等核心信息,让新闻有了张力,更能吸引观众观看。
3 结合时代要求对电视新闻语言进行创新
新闻在“接天线”的同时,也要“接地气”。面对受众,电视新闻语言除精准外,还要通俗、简洁、朴实、自然。在采编工作中,我们要有为耳朵写作的思维,力求把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融入到新闻中。
一是借用网络语言。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新词语应运而生。作为记录生活的电视新闻,应该与时俱进。近年来,“给力”“愿景”等新鲜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级各类新闻中,丰富了新闻用词。
二是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一些民俗俚语,让新闻有“烟火味”、接地气。有着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俚语、方言,能彰显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在现场声采制时,融入民俗俚语,可以迅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新闻更有温度,更受认可。
三是善用辅助手段,在后期编制新闻时,以图画特技这一特殊语言来表现新闻主题。晦涩难懂的科技类新闻,用大量对比数据反映工作成果的主题报道,如果合理使用统计表、对比图、动漫演示等辅助形式,可以将教科书式的新闻解说,变得更生动直观,让人一目了然。
让电视新闻在新媒体生态下永葆生机,需要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抓住思想创新这一动力之源,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新闻理论,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努力将创新元素贯穿到新闻创作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细节,综合提升电视新闻报道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