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蒂姆·波顿创作心理分析
——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为例

2018-02-23张梦琦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3期
关键词:波顿梦游蒂姆

张梦琦

1 蒂姆·波顿的人生经历

蒂姆·波顿出生在美国加州著名的娱乐产业制造中心,这使他的童年很容易接触到与电影相关的东西。然而,孤独却是蒂姆·波顿童年的代名词,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他时常被关在屋子里面不许外出,画画和看电影成为蒂姆·波顿童年用来消磨时光的最大爱好。后来,波顿又被送去祖母家生活,显然祖母也没办法给予他应有的关爱,缺乏父母关爱的蒂姆·波顿对家庭的温暖非常陌生,而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年龄阶段的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身边的小人书和恐怖电影。与同龄的孩子相比,他时常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并对世界有不同的见解。小波顿非常孤僻内向,但孤独的人往往容易激发艺术细胞,蒂姆·波顿的艺术天分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来,独特的想象力、奇特的认知和对绘画的天分为他成年后的电影创作埋下了奇妙的种子。由于他总是被童话书中的幽灵、吸血鬼这些哥特风格浓郁的元素所吸引,他的电影创作中常常会出现这些元素的影子。如果说孤独的童年和恐怖影像的影响带给了他暗黑系的创作视觉风格,那么,对于不善言辞的波顿来说,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对世间温情的向往使他的电影在黑色的表象下传达着对世界的别样审视,带有一丝忧郁的气质和对成人世界的拷问。但透过这些仍能感受到一种温暖,这可能也是童年关爱缺失的蒂姆·波顿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2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影片风格

《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影片风格延续了蒂姆·波顿的哥特风,阴暗诡异的感官,让这部童话剧摆脱了迪士尼动画片一贯的粉色甜蜜特征。他在《Burton on Burton》中自述:“我经常一呆就是一整个下午,我喜欢魔鬼,他们外形丑陋,可是心地并不坏,他们甚至比某些人类都可爱……”哥特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这些纠结和痛苦分布在各个地方。

2.1 视觉风格——哥特风格影像化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主人公爱丽丝追随三月兔再次掉入了树洞,一阵晕头转向后她到了一个些许阴森的奇幻世界。千奇百怪的植物、会说话的动物、色彩搭配丰富的建筑,等等。整个世界都是暗色系鲜艳的五彩斑斓,充满了阴谋。

在人物造型上,突出表现了这种哥特式的夸张和诡异。在电影中,主角爱丽丝形象设定为清纯、可爱、善良并带有冒险精神的姑娘。因此,她的妆容清淡,简单大方,服饰也是英国古典洋装。疯帽子的形象设定为疯狂、阴郁而古怪的大叔。因此,他的妆容颇为夸张:绿色的眼珠、黄色的眼线、红色和蓝色的眼影格外鲜艳,服饰也是深色系的绅士服装。优雅高贵的红皇后和性格跋扈的白皇后在妆容上也分别具有不同的风格:红皇后运用大片蓝色眼影,涂红心唇,十分夸张;白皇后头发雪白,唇色红艳,反差感明显。

2.2 经典童话的哥特式重构

首先,波顿的影片没有复杂的故事结构,他致力于讲一个流畅的故事,对于《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改编,他将一个小女孩的梦幻故事变成了一个肩负使命的女英雄的自我拯救和自我意识确立。他将充满阴谋的事件放置于一个架空的虚幻空间里,寓真于幻,而“寓真于幻”是一种特定的、将哥特小说里的怪诞与现实融为一体的一种基本模式。在这种结构中,“真”是整个作品的中心意旨,而“幻”是作为“事件氛围的烘托或者节外生枝式的夸张演绎而存在,它是在叙述真实事件时加以幻异的手法”。将原本真实时空的故事放置在奇幻的环境中,并加以虚幻化的改造,使故事更具趣味性,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3 “本能意识”在影片中的体现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无意识是人们受到压抑而没有被意识到的充满本能和欲望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由于意识对无意识的压迫与控制,使之只能通过伪装或象征,以另一番面貌出现,而神秘的无意识最强有力的内部能量就是那种生物性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断、难以控制的性本能‘力比多’。这种发自于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会遭到外界的阻力和束缚,被排挤、囚禁在无意识深处,从而无法得到实现。”蒂姆·波顿在年少时期,本能和心理的欲望都处于一种需要引导和发泄的阶段,而此时内向孤僻的他由于没有正常与人交流和沟通,使这种本能得不到疏解,从而一直压存于内心深处。由于这种压制,他的心理遭受到伤害,从而更加造成了自闭、焦虑和孤僻。蒂姆·波顿电影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自己内心压抑疏解的方式。

首先,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疯帽子”这个人物身上的故事似乎可以被认为是蒂姆·波顿自己的故事。导演与疯帽子在造型上也有很大相似,疯帽子单纯善良又渴望被爱的性格,让我们不禁想起导演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也可以认为,导演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和内心渴求编进自己的电影中,引导着观众进行人性反思。

其次,《爱丽丝梦游仙境》其实讲述就是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简单故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它关乎自我价值的认知。不甘于命运和生活被安排的爱丽丝实际上内心中有一股冲破束缚拯救自己的冲动,仙境之旅实质上是她为自己设计的寻找自我的旅程。长大后的爱丽丝忘记了自己年幼时的奇特经历,但爱丽丝骨子里始终还是那个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姑娘,只是生活的压力让她面临两难的选择。在进入那个神奇世界之前,她已经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继续未来的道路:是接受求婚,从此过着衣食无忧却完全失去自我的生活,还是不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拒绝求婚,却让家族和自己面临困苦的生活?然而,幸运的是,爱丽丝在一众朋友的帮助之下最终成功地找到了自我。

不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是文本解读角度,《爱丽丝梦游仙境》都是一部典型的蒂姆·波顿式的电影,蒂姆·波顿讲述的不单是童话故事,他总能够从孩童的视角来认知成人世界。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感官效果,爱丽丝自我意识的确立、对“成人阴谋世界”的讨伐,还是爱丽丝在“疯帽子”和其他非人类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使命,我们可以看到蒂姆·波顿所要赋予影片的自我因素。在极度黑暗的表象下,展现出充满温暖的故事,体现出了蒂姆·波顿内心孤独和渴望的碰撞。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还是要寻找自我,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

[1]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2]王芳.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爱丽丝梦游仙境》[D].南昌:南昌大学,2014.

[3]林静.黑暗童话中的精——论蒂姆·波顿电影风格[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张文.孤独的小孩——浅析蒂姆·波顿电影风格成因[J].电影评介,2013(2).

猜你喜欢

波顿梦游蒂姆
在梦游的象
波顿历险记
占卜不靠谱——蒂姆丢了一只鸡
圣犬
梦游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梦游东方
巨人的小房子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