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的生存之路

2018-02-23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3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民生

程 柳

1 中国电视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1992年南巡讲话以后,中国才真正进入了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的繁荣带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电视节目也迅速发展。一大批有电视理想的热血青年带来了电视的大繁荣。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的《东方时空》异军突起,1994年有了《焦点访谈》。

1992年秋,成都电视台则用更接近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开创了全新的33频道,给成都电视界带来了一股清流。几乎就是在同一时间,专题电视节目《今晚800》也以一个监督为主的节目形态横空出世。1992年到1994年,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到1994年底渐渐成熟,很快在成都成了家喻户晓的节目。

《今晚800》的成功有其客观原因:一是当时电视频道较少,只有两三个开路频道,受众获取信息来源单一;二是市场化过程中社会矛盾渐渐增加,媒体的监督职能被迅速放大。

而主观原因则是当时的电视媒体集中了一批有生活阅历、有思想、有理想的人为之奋斗,这群人不计报酬,不图名利,没日没夜地工作。作为一档以监督为主的节目,最大的满足是节目获得观众热烈反应,最大的心愿是所曝光或反应的问题得到解决。

比如对刚刚兴起的房地产业建筑质量的报道:《国际大都会 谁敢与你同住?》,第一次在新闻里使用同期声加字幕的形式创新,如《茶馆里的枪声》等。《今晚800》节目从最初的四个成熟男人创始的5年中,陆续有许多人进来又离开,留下的都是这样有理想和激情的人,所以节目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同类节目的前列,直到现在在全国还有影响。

2 民生新闻异军突起

2000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时期,社会逐渐形成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也变得更加复杂。高高在上、指点江山、字正腔圆的电视节目与人们的诉求渐行渐远。中国电视面临拐点。也就是说,以前是我做你看,现在则要求你看我做,即你需要看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电视逐步走向市场的第一步。

如果以《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今晚800》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一次浪潮的话,那么,民生新闻就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第二次浪潮。

两千年元年,南京的一档电视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在南京悄然开播。两三年后,这档节目的名声突然雀起,很快即如风暴席卷中国电视新闻市场,它仿佛一剂强心剂,给都市电视台新闻节目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民生新闻,给地方台找到了一条出路,使这些曾经举步维艰的电视台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而这一风暴的大背景就是中央正在大力提倡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三贴近原则。

成都电视台顺势而为,迅速打造了西南地区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成都全接触》,立刻火遍全城。具体做法有几点:①当作产品营销:没有开播就买出广告600万。②超长时段:主档100分钟、900播报60分钟。③一月内花费80万元租用卫星直播车,给观众送彩电。④新闻内容热衷于纯原生态展示现场。⑤2007年引进卫星直播车,西南地区电视台第一家。⑥对5·12汶川大地震、日本地震、曼谷洪水、4·20庐山地震……进行超长时段的全天候直播。

如今,全国几乎每家地方电视台都推出了民生新闻栏目,他们具有哪些特点呢?内容上:民生新闻是相对于时政新闻而言,是对时政新闻的革新。形式上:第一,时间长度长,许多都在一个小时以上;第二,多数拥有比较高的收视率;第三,一般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即广告受益;第四,收视人群较多集中在低收入人群;第五,都常常遭遇低俗和无聊的指责,并不时受到被上级领导批评。

民生新闻走到今天,是不是都是形势大好、前途一片光明呢?事实上,它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第一,地方电视台热衷于打造民生新闻频道,或是以民生新闻为主更多是因为收视率的压力。事实上,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迅速、及时、准确的报道和对这些重大事件的理性分析,才是中国任何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第二,新闻的低俗化、娱乐化不是世界电视新闻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闻的低俗化和娱乐化曾经成为众多地方电视台模仿追逐的对象。但是,自从911后,世界上的许多媒体都在回归严肃新闻。生活是严肃的,甚至残酷的。娱乐新闻不能化解社会矛盾。如凤凰卫视新闻,也曾一度有娱乐化的倾向,但现在都回归到了严肃性。还有地方台“演新闻”,从情景再现到演播室戴面具,花样百出。

第三,在对街头巷尾鸡毛蒜皮的所谓新闻一阵狂轰乱炸之后,曾经一度非常喜欢民生新闻的观众,渐渐呈现出疲软的趋势,毕竟快餐小店的鸡零狗碎是无法代替有分量、有档次的大餐的。更别说一开始就不喜欢民生新闻的观众,从来就没有正眼瞧过这所谓的民生新闻,他们是看不起。或者是边骂边看,边看边骂。民生新闻比较缺乏的就是深入。

热闹过后,民生新闻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哪里?事实上,民生新闻的核心观众大多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影响力非常有限,他们对社会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也很微弱,他们的消费水平也不高,在广告商对市场越来越细化的今天,在民生新闻里播放高档产品广告,收效甚微。所以,民生新闻的高收视率是由社会底层成分构成的,没有社会影响力,没有话语权,没有购买力。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新闻传播的导向从本质上讲,应该是向上的,而非向下的,这也是中国电视的底线。艺术上有句话: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节目还高于生活,2000年后渐渐平行于生活,到现在甚至有了低于生活的电视节目。

因此,许多民生新闻的关怀感觉比较肤浅和虚假,被人称作是“伪关怀”。不可否认,民生新闻是电视的低端产品,内容雷同,格调不高,主持单一。从目前来看,民生新闻几乎都是量的积累。所以,民生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政策风险和导向风险。湖南经视在楼梯拐角处贴的台长的手书:“导向金不换”,可以说是正中要害。

3 新媒体发展迅猛

从做理想的电视节目,到生产适应受众的电视节目,而2010年后,形势突变,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回答:谁看电视?或者说突然面临电视如何生存的问题。

如果从电脑的大量普及开始,仅仅几十年我们就进入了所谓的科技时代。就我国的情形来看,如果从80年代末算起,所谓的传统媒体仅仅兴盛了二十几年就迎来了新媒体时代。

先是遥控器的出现,电视各频道第一次有了竞争。然后是电视传输网络和机顶盒的出现,数十甚至上百个频道使电视节目近于饱和。本以为电视会向着分众时代发展,包括频道的专业化,就像欧美付费频道走过的道路一样。没料到,这一切还没有来得及转变,网络和智能手机就蜂拥而至,势不可挡。到如今,智能电视、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互相交织,形成了所谓的三网融合。我们习惯于把传统的纸质媒体和电视电台称为传统媒体,把网络、功能强大的机顶盒及智能手机等称为新媒体。如果传统媒体是条河,那新媒体就是大海,而且基本上是没有边界的大海。那么,传统媒体失去的是什么呢?渠道!

以前渠道单一,但如今渠道的丧失,导致了传统媒体功能的衰减,信息来源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了。很多人都问一个问题,有一天电视会不会死掉?还有人预言,报纸的寿命是5年,电视的寿命是7年。那么,电视真的会死掉吗?笔者认为,暂时还不会的。

电视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它不会很快消失。在我国,媒体基本上没有彻底市场化的可能,虽然都在市场化上做尝试。但娱乐类节目可能会逐渐走直播分离道路是可能的。但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特质永远不可能改变。枪杆子和笔杆子是我党的两大法宝。

电视新闻节目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还存在,同时,它还具备了筛选海量信息的功能。所以,做电视必须好好爱护这一功能,不能轻易糟蹋自己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更不能道听途说。

电视具有三大属性:除了新闻以外,还具备有强大的娱乐属性和常常忽略了的服务资讯功能。目前卫视不惜重金投入的选秀节目和电视剧,就是满足娱乐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新闻。

客厅电视最终发展是成为智能多媒体电视,融网络与一身,线性的传播将减弱,点播功能将增强。

电视的真正危机,是传播渠道的危机。报纸就是证明,今天早上得知马航失联,报纸需要等待第二天早上才能出来,速度太慢,而深度也很难做,因为人们从各种渠道已经了解的很详细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渠道的萎缩和改变,给电视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回归电视的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内容为王。

首先,需要始终坚持公正性和权威性,传达政府和权威的声音,这点是最重要的。如果节目和媒体与网络上的真真假假道听途说无异,那么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就区域性的地方媒体来说,必须要坚持快捷和全面,身边的事,永远都有人关心。就节目形态来讲,必须要有本地特色和个性化的表达。个性化和独特性,才能创造独特的亮点和关注点。从内容、到包装,到主持人,一定要追求个性化。有了良好的内容生产,可以考虑与网络合作,进行节目输出。成为节目内容提供商,可由此获得盈利空间。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民生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