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涉农中职生态教学环境的优化*
2018-02-23黄文涛
黄文涛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湖南湘潭 411100 )
涉农中职学生难教,中职涉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涉农职业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与当前学生的生源综合素质不相适应。如何优化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疑难课题。本文从生态化教学着手,探讨生态课堂教学环境,寻求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技能与知识学习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下的评价方法,为中职涉农专业教学环境的优化提供参考与指导。[1]
一、生态化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本文从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主义理论入手研究教学问题。设置人性成长生态环境,以生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变化,以生态成长必须具有的方法和态度来培育学生情感、促进人格健康发展,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总之,生态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实施思想,也是教学实施的方式方法,教学的道德规范,具有自然和谐性、完整性、开放与发展性等特点。[2]
生态化教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生态化教学的自然和谐性。“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对于涉农中职学生而言,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追求完美,而在于追求被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知识与能力等都得到增值,因此,我们实施的教育教学就需要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学习方面的精英。引导学生和自己比,使自己看到明天的希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一往无前。[3]
2.生态化教学的完整性。课堂生态中各因子(包括教育者、被教育者、社会环境、课堂自然环境、心理环境、课程内容等)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学科的融合。一个发烧的病人,发烧只是表现出来的情况,要全面分析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学生是个完整的人,他有各方面心理诉求,需要我们大刀阔斧进行生态化课程改革,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
3.生态化教学的开放性与发展性。生态化教学是协调共生,不断发展的系统。特别要注重被教育者所处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学生的个性、情趣、文化素质不尽相同,而且不断变化,他们的多姿多彩对应着自然界的多样性。如果教育上存在多样性缺失,其灾难是可想而知的。生态化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致力于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努力实现培养和谐的、身心健康的生态人,这是具有终极意义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涉农专业课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我们对我校涉农专业3个班的其中60名学生进行了学生现状问卷调查、数学基础知识测试与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被调研学生93%来自农村;数学计算能力不及小学毕业水平的占比大;从入校到二年级学习动力持续下降严重;从入校到二年级有心事向自己倾诉从15%上升到50%;担心任课教师批评的占10%…。通过我们调研,涉农中职学生存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且惯性习惯顽固,还有部分学生已染上不好的社会风气等特点,但同时,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希望并没有泯灭。总之,我认为学生渴望牵着自己走且允许不断摔跤的“保姆式”教育,同时,又迫切需要能启迪灵魂引导前进的导师牵引。
因为教研时间和参与教研人员的局限性,我们进行的调研项目还比较窄且不周全,但我们能通过上面的调研数据,结合从教几十年的经历,粗略看得出中职涉农专业课课堂教学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1.物质因素。当前各中职学校都在大张旗鼓的引企业入校,建设模拟真实环境的实训,实施网络与信息化教学等等,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都是针对那些“好学生”,涉农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习惯不好,更多的学生等着我们扶他们“就位”,也就是建设实训设施时,同步给他们营造一个“家”的环境,逐步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走向职业发展。
2.制度因素。现行中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一方面趋向“高大上”,一方面趋向对日常教学常规事务的考察,而几乎没有考虑教师对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如果评价制度对这点留下的是空白,就容易造成师生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而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就自然存在相当大的市场。[4]
3.文化因素。各学校都有各种协会和组织的活动,但涉农学生文化基础低,有组织的诱导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潜力、并能培植一股“韧”精神却缺失,浮于面子的占比大。
4.心理因素。师生之间难搭起一座平等交流的桥梁,浮躁、惰性、世俗化的东西等都严重制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中职涉农专业生态课堂环境的构建对策
对于涉农中职学生来说,人格发展不健全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各方面培育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才能凸显职业教育的意义。[5]
科学构建硬件教学环境、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实施环境,构建体现教书育人生态效果的评价方式,发挥传统教育教学的优势,弥合劣势,协调配置个各生态因子,才能促成师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1.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平台,只有保持师生之间和师生与外界信息的畅通无阻的流动,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在传统教学中,很多优秀教师在处理师生活动时的做法是压抑“麻烦”和“负担”,从而给师生活动短暂的“和谐”。这不利于学生成长,阻挡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违背了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应该把“麻烦”和“负担”看成一种重要教育资源,是自然生成的教学契机,是教学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生态化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用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课堂,考虑人的生命价值、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其本质。课堂生态是教育生态中最微小但最为核心的生态单位,是由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组合而成的具有教育功能的组合体,考虑师生活动过程中应有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等。
2.拓展生态教学新方式,扶植学生个性发展。
形成专职教书育人精干小团队,给予宽松的环境,才能唤起他们进取之心。这个相当于医院的专家会诊吧。因此,针对不同专业与班级,可以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等各种机动灵活的课型开展课程实验。让老师们有更多的自主教育教学时间,学生有更多自主成长与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显性的自然环境(设施环境、卫生环境等)相对比较稳定,而隐形的教师心理环境与学生心理环境变数比较大。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给师生营造很好的生态环境。长时间的合适的生态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花草和参天大树。[6]
学习兴趣决定学习成败。根据涉农中职学生学习状况,适时进行专业和基础知识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保持学生对涉农职业技术持久的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与实践资源,拓展教学活动场所,如创设各种技能兴趣小组和顶岗实训活动组;培训各类具有幽默感和亲和力的组织者;建立竞争机制,使兴趣小组充满活力;熟于运用鼓励方式,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提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可以出状元等等。[7]
3.整合具有生命意义的教学内容,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生态主义是一种包括生命和自然界的“人-社会-自然”的整体主义。生态人强调生命性、平等性、差异性、生成性等。
对于涉农中职学生来说,单一的学科知识课程已经没有了吸引力。根据社会需求,寓教育于教学之中,将相关内容和课程整合,形成完成某些独立任务所具有的综合能力的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当然,项目必须丰富,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需符合项目的要求,等等。[8]
课程特点是生命体验和交往互动,使学生在各种实践中交流碰撞,获得生命的成长。维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实践性和可持续性,才能做到课堂与自然、社会和谐关联。[9]
4.构建传递正能量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生态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1)多元评价,产生社会效应,传递正能量
James Harrington指出:“评价是关键,如果不能评价,你就不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你就不能管理;如果不能管理,你就不能提高。”通过课堂教学效果,来考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学生与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来全方位反映教师师德水平等多方面能力;通过社会调查,反映学生知识水平的应用能力;以课题为引导,衡量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通过技能竞赛与抽考,衡量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合理配置各评价因子,涉农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事半功倍。
(2)分层评点,培养学生自信心
将知识分层,坚持分层指导,分层评价,“许可学生不会或暂时不会”,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存在的差异,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强调分层评价时的情感投入,在精英教育的同时,更多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培土、浇水、施肥、剪枝”,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1]叶奕乾.心理学[M].上海(出版社)(多余的,下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郭熙汉.教学评价与测量[M].武汉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潘永庆.多元评价[M].济南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王远远.《现代教育技术》课堂生态特征的分析[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1):95-98
[7]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8]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9]王笑禹.《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教育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