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8-02-23昝波
昝 波
(辽宁省抚顺市第二十五中学 辽宁抚顺 11300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1]
所谓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在身体、心理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指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既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这就给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既要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下面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不能满足学习的运动项目需要。
二、采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培养人不同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田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果断、吃苦耐劳,开拓竞争的心理素质。球类运动培养机智、灵活、果断和拼搏精神,还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3]
三、注意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节
体育学习中的胆怯与恐惧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和技术水平与练习要求差距较大时,害怕出现事故的胆怯、恐惧心理易产生,反之就很少。所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消除其胆怯、恐惧心理的良策。在体育教学中,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1、在课堂上注重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知识,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缺乏而产生的懒惰心理。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3、尽量优化教学环境,提高运动的安全性。
四、注意师生之间健康情感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由于体育本身就运动具有广泛性,学生学习兴趣、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也各有不同。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要完成体育教学课的具体要求,师生之间难免客观存在一些问题和冲突,这需要教师巧妙地加以处理,促使这一关系能和谐、健康发展。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果。
尊重、信任学生要放首位。特别是对后进学生的帮助,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真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给学生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间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
教师要做学生行动上的楷模,要有一种服务精神。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教师首先带头做好做到,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是榜样是楷模。只有自己严格要求,才能使学生信服。如夏天的体育户外教学课,教师与学生站立、运动的场所要一致,学生练习时,要加强辅导和保护,决不能因天气原因弃学生而离岗。这样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认为老师都不能吃的苦而转嫁学生头上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对情绪。[4]
五、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好的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的很愉快;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运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锻炼他们健康的体育运动心理。
[1]王崇喜.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08.01.
[2]毛振明,于素梅.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丛书:体育教学方法选用技巧与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2.01.
[3]陈雪红.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0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