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环境下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构研究
——以“智慧专利港湾”为例

2018-02-23黄海瑛王少辉陈歆玺冉从敬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专利资源用户

黄海瑛 曾 承 章 文 殷 娜 王少辉 陈歆玺 冉从敬,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430072; 3.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72; 4.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5.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430072)

1 前言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专利信息反映着当今世界技术发展的水平。世界权威的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美国汤姆森公司认为,专利文献是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数据信息来源之一,80%的可得技术信息都出现在专利文献中,并且常常不会在其他地方再现[ 1]。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90—95%的发明能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并且许多发明只能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信息资源,可以节约60%的开发经费和40%的开发时间[ 2]。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专利已经成为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和制高点。通过对专利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可以构建某个技术领域、工业部门、企业单位的专利战略,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Kunz在1979年探讨了专利信息的时间分布规律[ 3]。Brunk等在1981年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发明者所得报酬对其技术发明生产率的影响[ 4]。Makovetskaya等在1994年利用专利数据对特定国家和特定公司的技术生命阶段与世界前沿技术进行比较研究[ 5]。Narin在1994年通过对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来研究GDP的增长和专利数量的关系[ 6],他在1995年利用专利引文方法来分析美国联邦政府的专利投资组合、专利交叉许可和专利侵权诉讼等领域[ 7],同时还利用美国、日本等专利数据进行了发明者技术发明生产率的计量分析并提出“发明者技术发明生产率基本遵循洛特卡定律”的结论[ 8]。Marinova等在2002年研究了日本电子产业和运输产业1975—1997年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情况[ 9]。

Ramani等在2002年利用专利计量方法对生物技术领域进行了分析[ 10]。Lacasa等在2003年运用长期的专利数据追踪了德国化学制品的技术变革轨迹[ 11]。Bhattacharya在2004年利用专利计量方法绘制了印度和中国发明活动与技术变迁的地图[ 12]。Suzuki等在2006年研究了日本大型电器制造企业对科学的依赖与专利活动倾向[ 13]。Lo在2007年运用专利引文分析和专利耦合分析方法探索了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专利情况[ 14]。Jung等在2011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利数据的新的专利注册方法[ 15]。Ervin等在2011年将专利申请数量作为技术发展的指标对风力发电技术领域进行了研究[ 16]。Franceschini等2012年在科技出版和专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欧洲研究人员在生产技术和制造系统的结构化比较样品[ 17]。Peter等在2012年通过对大量专利数据的分析证实核聚变研究中的外溢效应和副产品确实可以被识别[ 18]。Gaétan等在2012年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专利的创新活动指标,尤其适用于鉴定新兴技术和评估发展中经济体的创新绩效[ 19]。Park等2013年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的专利分析,以识别技术的潜在应用领域[ 20];还提出在使用柔性显示技术相关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框架下,识别和评价企业的并购战略[ 21]。Rashid在2013年运用不同的专利计量方法对加拿大企业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同行在专利应用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22]。Tatsuo在2013年探讨了1985至2004年日本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和东道国的专利权保护(PRP)之间的关系[ 23]。2013年Choe在其研究中通过使用有机光伏电池领域的专利引文网络来了解不同国家、机构和技术领域之间的技术知识流动的结构和特征[ 24]。Miralpeix等在2014年对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检索战略进行了研究分析[ 25]。

Ercan等在2014提出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专利价值的分析模型[ 26]。Lybbert等人在2014年描述并探索了一种新的算法,以构建国际专利分类系统(IPC)与行业组织经济数据分类系统之间的一致性[ 27]。Choi在2014年结合基于网络的专利分析方法和关键字专利分析方法对发光二极管(LED)和无线宽带领域的专利进行了分析[ 28]。

国际上,专利分析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但系统研究专利分析方法并且将这些方法用于专利平台构建的研究却很少。

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杨武在2006年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专利数量与创新技术变化进行了关联分析,提出了用专利数据测度创新技术变化的四个周期的方法及定量测度模型,并应用专利数据对数字电视、纺织材料等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动进行了实证分析[ 29]。陈达仁等在2007年对利用公司重要专利作为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竞争活动进行了研究[ 30]。张继红等对中国31个省域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 31]。刘凤朝等在2006年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区域专利增长率1985—2003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32]。方曙等在2006年研究了代表技术创新产出指标的专利数量与代表各省(市)区经济产量总量指标的GDP之间的定量关系[ 33]。冯晓青对企业技术标准与专利战略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研究[ 34];陈欣、刘勇探讨了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及我国的对策[ 35];侯延香介绍了专利情报类型,构建了包含管理、技术、法律状态三方面的专利体系,设计出确认竞争对手——分析对手技术实力——评判对手专利战略——预测对手反应模式——制定本企业专利战略的企业专利战略制定流程,并描绘出专利情报与企业专利战略制定的对应图谱等[ 36]。栾春娟在2008年利用专利的国家(地区)分布计量方法,对世界数字信息传输领域专利进行国家(地区)分布计量,结果显示:1980—2006年27年间,世界数字信息传输专利中心发生了由欧盟—日本—欧盟—美国的转移[ 37]。周勇涛等2009年提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38]。张传杰等2010年运用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和市场竞争对我国企业创新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基本专利战略和外围专利战略均对我国企业的创新效益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 39]。李铁宁2011年指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强度大小取决于本企业及竞争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内外部条件的不同匹配状态[ 40]。张曦等在2011年按照德温特分类号所代表的301个行业,将随机选取的28家500强样本企业发表的专利进行归类,利用数据挖掘、社会网络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计算专利的相关系数和绘制专利相关性网络,分析样本企业的技术集群和技术相似性,研究关键企业在产业之间技术联系的中介作用[ 41]。栾春娟在2011年对波音公司的技术发展轨迹进行专利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为我国当前航空航天产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42]。她还在另一篇文章中运用专利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面对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43]。2012年张古鹏等人基于专利条件寿命期对中外企业专利战略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更愿意选择较短的专利条件寿命期,外国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发明专利的市场收益问题[ 44]。刘扬在2013年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7年—2011年间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进行计量分析[ 45]。郑洪兰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对合金材料技术的专利申请量、生命周期、申请人、热点技术领域和区域分布进行分析, 从而了解我国合金材料各区域及各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 46]。张杰等人通过对专利的国家、高产机构、核心技术、热点技术领域等方面的计量分析,揭示全球RFID技术的发展现状,并通过各个国家之间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寻我国发展RFID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7]。2013年梁晓婷等人为研究搜索引擎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利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搜索引擎专利文献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得知美国是搜索引擎领域的技术大国,其中微软、雅虎和谷歌公司是该领域的主导力量和竞争对手;搜索引擎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检索及其数据库结构、搜索引擎算法、复杂数学运算、电子商务等方面[ 48]。乔杨将专利计量方法应用于技术预见当中,以专利分类号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频次分析法和共类分析法对国内冶金领域的技术热点与前沿进行计量分析[ 49]。岑明在2013年利用专利文献计量这一重要的技术信息分析手段对山东省液压升降平台的技术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 50]。穆飞鹏等具体阐述了在企业专利战略布局中如何更好地应用专利信息分析,明确未来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方向[ 51]。张汉辉结合SPSS统计软件详细介绍了3G通讯技术的专利计量[ 52]。

国内学者对专利的分析方法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利用这些方法来建构系统平台的研究也不足。

3 需求分析

针对当前专利研究的问题,武汉大学组建了一支跨学科青年学者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与攻关。2016年,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科学发展研究院、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学院的老师联合成立的专利大数据研究团队正式成立,该团队致力于开发专利一站式服务平台,并将平台命名为“智慧专利港湾”。面对国内现有专利服务平台功能的不足之处,研究团队首选对当前国内专利服务的主体/客体的实际需要进行了分析,针对性地考虑和设计了“智慧专利港湾”的功能架构。

(1)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专利服务平台建构。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因为核心技术相对缺失,一直处在分工体系的中下层。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开发依赖较重,目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优势即将过去,而开发自然资源带来的包括资源流失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也已经越来越来明显,经济发展难以持久。我国需要进行战略转型,从依赖资源和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等要素来发展经济。正是基于此考虑,我国于2008年发表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市场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知识产权信息需求。鼓励社会资金投资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增值性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 53]。

(2)企业要赢得国际竞争需要专利服务平台建构。中国企业遭遇国外的专利战略狙击的情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常见。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狼共舞,是中国提高竞争力成为国际大国和强国的必由之路。一些国际跨国企业利用专利提高竞争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在全世界进行专利布局,同时辅之以其他专利战略,使得我国在一系列产品出口,诸如DVD出口、实木地板出口等因为专利而连连失利。而企业运用专利战略需要一系列的查询分析工具、需要相应的专利平台、需要能够及时获取专利的更新信息,这都需要构建具有检索、分析、推荐、定制、咨询、评估等功能的完善的专利平台。

(3)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开放性接入功能不足。目前国内数据库众多,各自分立,重复建设不少,缺乏一种整合机制,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也让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资源选择。同时,目前市场上提供的专利专业服务也逐渐增多,涵盖了专利检索、评估、诉讼、咨询、预警、战略管理、国际市场分析等众多领域,这些领域单靠某个机构来做是不现实的,而相关服务分散的状况也会增加用户选择的难度。目前的专利服务平台都具有封闭性,主要是利用自有资源进行服务,难以有效集成孤岛式的专利资源和专利服务。“智慧专利港湾”一站式服务平台拟采用开放式接口,并建设一系列机制,让资源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都能够应用该平台,而用户则可以利用该平台的信任机制、查询机制等来比较并获取相应的专利产品和服务;同时,因为平台的产生,专利和服务之间的有效竞争会增加,将会产生更为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为这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寻找到更多的用户,从而形成用户、资源和服务的良性循环。

(4)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专业性应用功能不足。采用何种专利战略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该类型专利的保护强度、保护时间、保护成本、是否必须公开、侵权救济措施、竞争对手、潜在市场、用户习惯等。在确定专利应用战略之后,又面临着专利的增值利用问题,要充分利用专利所固有的财产属性,将专利作为财产进行运营。目前专利服务平台更多专注于专利的查询和检索,缺乏相关的专利战略的综合分析功能,难以适应真正的面向专门产业、行业、产品的专利分析。专业性应用功能得益于丰富的平台资源和良好的整合工具,并能提供更多的工具和资源的接口,特别是先进的分析工具的使用。单独靠平台已有的工具是难以胜任的。“智慧专利港湾”服务平台既提供超越于专利的更多资源,还将提供通用的分析工具和相关工具的嵌入接口,能够更好地解决专利服务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5)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的一站式便捷功能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使用习惯发生了变化,更青睐于使用集成资源和服务“一站式”的使用模式。一站式服务关注专利全生命周期,包括专利产生、利用、增值开发、交易、权利丧失等各个环节。一站式服务将极大地节约用户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用户体验到一站式服务便捷性之后就会对该系统产生依赖性,增加系统对用户的吸引力。“智慧专利港湾”服务平台建构的系统将致力于解决平台一站式服务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专利的查询、检索、分析、评估、交易等各类问题。

(6)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的通用性功能不足。专利服务平台的通用性意味着该服务可以面向各类用户。我们可以将用户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用户,一类是机构用户,一类是群组用户。“智慧专利港湾”服务平台提供普通个人在上面的注册空间,用户可以提交自己的基本信息,在个人空间中可以保留个人对于系统的使用和交易记录,这为系统开发个人专利信息需求分析和个性化专利信息的定制和推荐提供数据基础。系统还提供机构使用空间,面向各类形式上较为固定的机构,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可以将机构的基本信息进行数据导入,机构成员的长期使用将会形成可供分析的实用记录,该记录也是系统判定机构信用度和权威度的要素之一,同时也会为机构专利信息需求分析和个性化专利信息的定制和推荐提供数据基础。同时,系统平台还提供群组用户在上面的注册空间。系统用户根据使用目标不同,可主动聚类为各种群组,例如某个专利项目的开发、交易洽谈、诉讼等,这些群组不同于机构用户,具有短期性、易变性。群组空间的提供给群组用户提供了工作空间,系统为这类用户也提供一些信息支撑服务。该类用户可以订制个性化信息,也可以启动一些专利信息的自动分析服务。

(7)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的交互性功能不足。网络从Web1.0发展到Web2.0,进而发展到Web3.0, 系统和用户的交互性大大增强。目前的专利服务系统仍然以单向数据传输为主,用户的反馈功能较弱。“智慧专利港湾”平台的系统将加强用户的交互反馈能力,启动注入Blog,RSS,Wiki,SNS,Tag,MicroBlog等用户和系统的交流工具,并且将用户的反馈纳入相关可信度评价之中,为专利的交易提供一定的参考。交互功能的导入将极大地增加系统的用户流量,为系统吸引到大量的用户,而用户数量的增加又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驻留在该系统,而用户和资源的增加又会增加本系统用户日志数据,从而增加相关评价系统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格局。

(8)目前国内的专利服务平台的个性化功能不足。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样,包括手机、邮件等各种移动终端。开展个性化推荐,可以拉近系统和用户的距离,让用户可以体验无缝的信息服务。“智慧专利港湾”系统将实现个性化的推荐服务。个性化推荐的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根据个人隐性需求推荐:系统将通过个人需求表达与需求挖掘算法挖掘出个人隐性需求,这是一个系统自身长期学习的过程;隐性寻求可能随时间、项目、岗位而变化,因此隐性需求的变化也是动态的。第二类是根据定制需求推荐:系统将根据前期调研内容,给用户设置详细的定制表,用户的定制需求将在需求定制表中加以体现。第三类是随处定制:用户在使用系统时,在系统页面上看到的论文、专题、文章,可以直接用右键选取推荐;在需求表达馆看到其他人群关注的文章,也可以随时选取加入定制表中。推送方式包括邮件推送、移动终端推送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主动选择推送方式,也可由系统通过用户职位、情报需求习惯判断推送方式。系统主动判定的推送方式,用户也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系统能从中学习和积累对用户行为的判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专利服务系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和增值潜力。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在不同产业领域,专利已成为国家、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专利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不同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尤其是对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专利服务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专利服务水平还比较薄弱,公共的一体化专利应用服务相对较少;重点行业特别是一些专利隐患严重的行业,专利信息的深入挖掘与加工程度还不够,难以形成实际的服务能力;专利信息获取的方便程度仍然偏低,特别是缺乏针对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一站式应用服务系统。

鉴于目前专利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基于专利服务的主体与客体的实际需要,建设形成一套支撑技术创新与专利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与运营机制,俨然成为当前促进我国技术创新与专利服务产业发展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为此,需要对专利创新业态模式进行研究,以标准规范与产业需求为指引,对专利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与整合,通过关键技术的公关与研发,搭建面向创新服务的专利一站式服务系统,促进专利服务产业进一步发展。

4 平台构建

目前,武汉大学专利大数据研究团队“智慧专利港湾”服务平台,正处于平台开发中期阶段,该平台在大数据采集和主要功能突破方面已有具体的进展。

4.1 大数据采集

“智慧专利港湾”服务平台从不同的应用角度出发,采集数据并建立多种数据库,提高专利服务的质量、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1)构建专利资源数据库。从资源内容、业务需求等维度出发,构建专利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元数据规范,为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提供统一的资源定位和质量要求,开发面向第三方的专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共享接口,获取高校、企业、专利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中的数据,建设规范、统一的基础资源数据库与服务资源数据库,为专利一站式服务提供基础支撑。

(2)构建专利服务数据库。采集专利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服务专家、知识产权服务案例、知识产权诉讼数据等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组织与整理,用户可通过平台检索相关的业务知识,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专利知识服务,突破了现有专利信息资源单一、孤立的限制。

(3)构建专利特色资源库。针对政府、企业的具体需求,集成平台的数据资源与软件工具,开展专利深度挖掘、热点技术跟踪、竞争对手技术评价等多种专利服务。基于特定研究领域,整合平台专利资源数据库,建设经过深加工的专题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准确的专利信息服务。

(4)构建专利交易数据库。采集用户数据、商户数据、授权数据、支付数据等形成专利交易数据库。数据内容涵盖了专利交易中的现金券、积分、红包等常用的营销方式。专利交易的难点之一就是打破专利孤岛,建造专利高速公路,推动企业、高校、专利信息服务机构专利的转移转化,平台会提供多种营销模式,加快专利转移转化的效率。同时,平台会打造用户二维码,用户利用二维码可以进行线下活动并在线上累积数据。

(5)打造溯源跟踪的专利二维码识别技术。平台中每件专利都有对应的二维码与之匹配,包含专利的申请人、发明人、法律状态、同族专利等,真正实现“一码知所有”,可通过专利二维码进入网页版平台,或下载平台APP,实现专利追踪、交易的多重目标。

4.2 基于大数据的主要功能突破

目前平台逐步开发了WEB端、安卓端、苹果端等系统,初步具备如下功能:

(1)整合异构海量专利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专利知识服务

平台采集专利、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服务专家、知识产权服务案例、知识产权诉讼数据等,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清洗、加工,建设规范、统一、关联的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数据库,用户可通过平台检索相关的专利服务信息,为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提供支持。

(2)开放面向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接口,实现开放共享的服务体系

平台提供面向第三方机构的专利资源数据库接口,整合高校、企业、专利信息资源机构的海量专利信息资源,构建规范的专利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从资源层到应用层的开放共享的数据服务。

(3)构建专题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的专利信息服务

基于平台构建的资源数据库,利用专利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技术,整合特定主题的相关专利、文献、企业等信息资源,对专利数据进行专业化深度加工形成专题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全面、准确的专利信息服务,

(4)统一整合资源营销系统,推动无形资产交易转化

淘宝、京东、天猫都属于有形资产营销系统,无法承载专利等商品的交易,而Innojoy、Innography、Soopat、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都属于专利服务资源系统,不提供营销功能。本平台提供面向第三方机构的专利资源数据库接口,高校科研办、企业专利管理部门以商家身份入驻平台,平台提供对应的店铺,为用户提供专利咨询、评估、交易等服务,平台提供完善的专利交易保障体系,解决资源营销分离的问题,实现从专利资源到专利营销的整合。

(5)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发挥线上优势,连接线下交易,实现即时互动

传统线上系统,由于运营模式的限制,无法开展线下业务,无法提供定金启动交易、线下支付后应用线上优惠等功能;传统的线下专利交易,也难以应用线上种类繁多的优惠促销活动,在本平台中,买方首先选中专利,平台提供多种交易方式,买方可选择线上提交定金,线下深入了解后选择是否交易,同时,平台也会提供多种优惠活动,解决线上线下分离的问题。

(6)用户自由切换为商户,参与平台产品营销,分享平台红利

传统的线上销售系统,商户和用户角色固定,不能实现切换,普通用户无法代理平台的产品,无法从平台中分享利益。本平台实现了从用户到商户的自由切换,每个用户都可以直接参与平台内的专利产品及专利衍生产品的营销,既扩大了专利交易的覆盖度,提高专利转化效率,也能在共享经济时代,让更多用户在无任何开店成本的条件下拥有对平台产品的销售权, 实现互利共赢。

(7)连接有形、无形产品,实现所有专利及专利衍生产品一站式融合

传统线上营销系统只能实现有形产品的交易,对于无形产品存在难以评估、难以转让和许可的问题,而无形资产,如专利的线下洽谈和交易,存在难以寻找目标专利、专利交易流程模糊等问题。本平台实现了有形、无形产品的融合,实现无形资产营销和有形衍生品的交易。

(8)提供竞价拍卖、需求发布等多元化交易方式,提高专利转化效率

由于专利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商家在专利交易过程中,在设置参考的基础上,可选择竞价拍卖的方式进行专利交易,实现专利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专利买方也可在平台发布购买专利的需求描述,平台会根据需求描述,通过关联分析、分类、聚类等数据分析手段匹配相应的专利商品,推动专利的转移转化。

(9)专利经纪人提供全天候的支持服务,为专利交易保驾护航

传统的专利交易,买卖双方缺少完备的法务知识,交易过程陌生,导致交易拖沓,效率不高,容易产生纠纷。平台提供专利经纪人功能,制定完善的交易合同,协调专利买家与卖家,签订相关合同,保障专利交易顺利完成。

(10)所有专利、用户匹配二维码,创新业态模式,延伸平台价值链

平台中的每一个专利匹配对应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可实现溯源追踪,专利的申请人、发明人、法律状态、同族专利等信息全部包含,实现“一码知所有”;用户、市场人员和机构也提供匹配的二维码,并提供“智慧币”交易服务,用户通过个人或机构二维码进入平台注册,即可获取“智慧币”,可提现或用于交易, 通过二维码技术搭建个性管理、溯源追踪、联盟分享的智能生态系统。

5 小结

根据我国法律环境、用户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业务环境,项目组尽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具有专业性和开放性的一站式专利服务系统,将资源、业务和服务融合与集成,解决其中的增值服务模式的流程设计、相关资源标准的制定、关键技术的研发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开放式的一站式专利平台,该平台提供专利资源的采集、组织和持久化保存功能,并提供专业化的检索、智能分析、多语言处理、专利评估、专利交易、个性化专利定制推荐、专利可视化等通用工具。该平台和工具具有可嵌入性,第三方的资源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很容易通过该平台并应用该工具提供服务,从而将极大地增加专利资源的丰裕度,提升专利资源的更新率,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专利资源,促进信息产业和专利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平台还有众多功能需要深化和细化,提高落地实施能力。

[1]ThomsonCorporation.Wehelptheglob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communityinnovateprofitably[EB/OL]. [2017-12-13].http://scientific.Thomson.com/products/solutions/engtech/.

[2] 李建蓉. 专利信息与利用[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393.

[3]KunzM.Timedistributionofpatentinformation[J].Scientometrics,1979,1(3):275-282.

[4]BrunkGG,JasonGJ.Theimpactofwarfareontherateofinvention-AtimeseriesanalysisofUnitedStatespatentactivity[J].Scientometrics,1981,3(6):437-455.

[5]MakovetskayaO,BernadskyV.Scientometricindicatorsforidentificationoftechnologysystemlife-cyclephase[J].Scientometrics,1994,30(1):105-116.

[6]NarinF.Patentbibliometrics[J].Scientometrics,1994,30(1):147-155.

[7]NarinF.Patentsasindicatorsfortheevaluationofindustrialresearchoutput[J].Scientometrics,1995,34(3):489-496.

[8]BreitzmanA,NarinF.Inventiveproductivity[J].ResearchPolicy,1995,24:507-519.

[9]MarinovaD,McAleerM.TrendsandvolatilityinJapanesepatentingintheUSA:Ananalysisoftheelectronicsandtransportindustries[J].Scientometrics,2002,55(2):171-187.

[10]RamaniSV,deLoozeMA.Usingpatentstatisticsasknowledgebaseindicatorsinthebiotechnologysectors:AnapplicationtoFrance,GermanyandtheUK[J].Scientometrics,2002,54(3):319-346.

[11]LacasaID,GruppH,SchmochU.TracingtechnologicalchangeoverlongperiodsinGermanyinchemicalsusingpatentstatistics[J].Scientometrics,2003,57(2):175-195.

[12]BhattachayaS.Mappinginventiveactivityandtechnologicalchangethroughpatentanalysis:AcasestudyofIndiaandChina[J].Scientometrics,2004,61(3):361-381.

[13]SuzukiJ,GembaK,TamadaS,etal.Analysisofpropensitytopatentandscience-dependenceoflargeJapanesemanufacturersofelectronicalmachinery[J].Scientometrics,2006,68(2):265-288.

[14]LoSC.PatentanalysisofgeneticengineeringresearchinJapan,KoreaandTaiwan[J].Scientometrics,2007,70(1):183-200.

[15]JungWG,ParkSS,JangDS.Patentregistrationpredictionmethodology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J].IeiceTransactionsonInformationandSystems,2011,94(11):2219-2226.

[16]ErvinD,DimitrisG,RuneBetal.Patentdataasindicatorsofwindpowertechnologydevelopment[J],WorldPatentInformation,2011,33(2):144-149.

[17]FranceschiniF,MaisanoD.PublicationandpatentanalysisofEuropeanresearchersinthefieldofproductiontechnologyandmanufacturingsystems[J].Scientometrics,2012,93(1):89-100.

[18]PeterB,MinhQT,DanielKunzetal.Spilloverbenefitsfromcontrollednuclearfusiontechnology-Apatentanalysis[J].WorldPatentInformation,2012,34(4):271-278.

[19]GaétandeR,HélèneD,DominiqueGetal.Theworldwidecountofprioritypatents:Anewindicatorofinventiveactivity[J].ResearchPolicy,2013,42(3) :720-737.

[20]ParkH,YoonJ,KimK.Usingfunction-basedpatentanalysistoidentifypotentialapplicationareasoftechnologyfortechnologytransfer[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13,40(13):5260-5265.

[21]ParkH,YoonJ,KimK.Identificationandevaluationofcorporationsformergerandacquisitionstrategiesusingpatentinformationandtextmining[J].Scientometrics,2013,97(3):883-909.

[22]RashidN.Canadianpatentprofile:Someexplorationsinpatentstatistics[J].WorldPatentInformation,2013,35(3):201-208.

[23]TatsuoU.PatentrightsprotectionandJapaneseforeigndirectinvestment[J].ResearchPolicy,2013,42(3):738-748.

[24]ChoeH,LeeDH,SeoIWetal.Patentcitationnetworkanalysisforthedomainoforganicphotovoltaiccells:Country,institution,andtechnologyfield[J].RenewableandSustainableEnergyReviews,2013,26:492-505.

[25]MiralpeixB,SabalzaM,TwymanRM,etal.Strategicpatentanalysisinplantbiotechnology:Terpenoidindolealkaloidmetabolicengineeringasacasestudy[J].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2014,12(2):117-134.

[26]ErcanS,KayakutluG.Patentvalueanalysisusingsupportvectormachines[J].SoftComputing,2014,18(2):313-328.

[27]LybbertTJ,ZolasNJ.Gettingpatentsandeconomicdatatospeaktoeachother:An‘algorithmiclinkswithprobabilities’approachforjointanalysesofpatentingandeconomicactivity[J].ResearchPolicy,2014,43(3):530-542.

[28]ChoiJ,HwangYS.Patentkeywordnetworkanalysisforimprovingtechnologydevelopmentefficiency[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andSocialChange,2014,83:170-182.

[29] 杨武. 专利数据在测度创新技术变化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7):54-56.

[30]ChenDZ,LinWY,HuangMH.Usingessentialpatentindexandessentialtechnologicalstrengthtoevaluateindustrialtechnologicalinnovationcompetitiveness[J].Scientometrics,2007,71(1):101-116.

[31] 张继红, 吴玉鸣, 何建坤. 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83-89.

[32] 刘凤朝, 沈能. 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 管理评论,2007,18(11):43-47.

[33] 方曙, 张勐, 高利丹. 我国省 (市) 自治区专利产出与其GDP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2006,27(2):40-44.

[34] 冯晓青. 企业技术标准与专利战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83-86.

[35] 陈欣,刘勇. 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及我国的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5):224-226.

[36] 侯延香. 专利情报与企业专利战略制定[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51-54.

[37] 栾春娟. 专利文献计量分析与专利发展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20.

[38] 周勇涛, 黎运智. 企业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转换作用机理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6):43-47.

[39] 张传杰, 漆苏.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 市场竞争与我国企业创新效益[J]. 情报杂志,2010,29(B06):10-12.

[40] 李铁宁. 企业专利战略形成竞争优势的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9):75-79.

[41] 张曦. 基于专利共被引网络的世界500强企业技术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18-30.

[42] 栾春娟,曾国屏. 波音公司技术轨迹探测及其启示[J]. 工业技术经济,2011,06:83-88.

[43] 栾春娟.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专利计量分析[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2):114-116.

[44] 张古鹏, 陈向东. 基于发明专利条件寿命期的中外企业专利战略比较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3):1-11.

[45] 刘扬.2007—2011年间中国移动技术发展的专利计量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5):22-24.

[46] 郑洪兰. 基于专利计量视角的我国合金材料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 情报杂志,2013(3):55-59.

[47] 张杰,刘美佳,翟东升,黄鲁成,赵京. 全球RFID技术专利计量分析[J]. 情报杂志,2013(1):21-26.

[48] 梁晓婷, 盛小平. 基于专利计量与可视化的搜索引擎技术发展态势研究[J]. 情报科学,2013,31(003):117-120.

[49] 乔杨. 专利计量方法在技术预见中的应用——以国内冶金领域为例[J]. 情报杂志,2013,32(4):34-37.

[50] 岑明,李海波. 基于专利计量分析的产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以山东省液压升降平台产业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2013(6):42-45.

[51] 穆飞鹏, 李慧子, 朱艳华. 浅谈专利信息分析在企业专利战略布局的应用[J]. 电视技术,2013,37(z2):411-412,414.

[52] 唐健辉, 叶鹰.3G通讯技术之专利计量分析[J]. 图书与情报,2009(6):70-73.

[53] 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

猜你喜欢

专利资源用户
专利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发明与专利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