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2018-02-23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类型,已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只重要的力量。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已开始由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流的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当前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教师教育培训模式上问题更为明显。[1]
一、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技术人才,应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高职院校也应该有一只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实践能力比较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最缺乏的就是动手能力,大部分所谓的“双师型”教师也仅仅属于“双证型”即只有相应的证书而缺乏相应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培训主要在理论培训上,甚至有的高职院校以学历提升培训代替职业技能培训,没有有效的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原则;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单一,实用性、创新性不够,缺少超前性,理论讲述较多,联系实际内容少。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培训而培训,只满足于完成培训任务,不求培训效果,与高职院校的实际需求不一致,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需要。[2]
2.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系统性不强
没有形成完善的有针对性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机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师业务培训方面仅限于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调训计划;有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没有规划,存在有的教师多次重复培训,有的教师很少有培训的机会现象;有的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没有制度规范,往往仅仅根据教师本人的意愿安排培训,缺乏应有制度约束机制,教师培训工作成效不明显,客观上影响了培训的质量。
3.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保障不到位管理不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对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存在”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机制保障、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没有稳定的培训基地,存在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现象;有的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人员,学院教务部门、各教学系部及人事管理部门在培训管理上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存在经费充足就多安排一些,经费不足就少安排一些,不能有效保障培训工作计划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创新
1.以拓宽培训渠道为目标,创新培训资源配置
为实现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建设的目标,拓展培训渠道,整合培训资源,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立体培训机制,推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1)自搭平台,发挥资源优势
一是根据培训内容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 建立开放式的教师人才库,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担任培训导师,建立规范的稳定的培训教师队伍,形成科学的培训教师库。同时对师资库中的教师进行素质和能力评估、对授课内容提出要求和建议,并定期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核。探索建立符合教师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办法,充分调动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教师培训教材的编写。按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要求和专业特点,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教材,并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于校本教材中。
(2)整合资源,开拓培训新模式
一是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整合教师培训网络资源,建立开放、兼容的教师专业培训网络平台。一方面把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网络调训这个平台作为“添加剂”,实现知识的更新教育。近年来我省教育厅已开设网络在线教育,各高职院校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达到近百人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培训覆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大力推广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探索运用学分制、学时制、弹性学习、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开展在职学习,把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资源利用,这是最大限度实现培训全覆盖的重要依托。[3]
二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培训渠道,探索建立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调训为依托的教师业务培训基地,以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为依托的知识更新培训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网络。
三是推进实践锻炼。根据工作的需要,有计划选派教师面向实训基地、企业等行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建立教师下基层,到行业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还可把挂职锻炼的岗位扩大到兄弟院校同等岗位进行随岗交流,增强培训效果和吸引力。
2.以教师教学工作为导向,创新教育培训内容
针对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需求,积极探索“个性化”、“差异化”培训模式的导向机制,增强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1)个性化选学
教师培训首先要针对各自专业知识的不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专业教师的特点,采取学院组织集中培训、个人脱产游学、在岗网络自学、培训基地进修等多种学习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教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培训宗旨,以教师专业素质的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知识、学历提升、职业资格、教学方法和实践技能等为基本内容,从实际出发,着眼急需,重在管用,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培训个性化选学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保证教师教育培训的质量,增强学习的吸引力。
(2)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化的要求开展差异化教学。一是对新入职的教师,岗前培训提前介入,培训形式突出一个“新”字,帮助新教师尽快缩短履新职的适应期,通过相同专业的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一方面传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更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新入职的教师尽快适应角色转变;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突出一个“悟”字,从教学思路和方法入手,针对教改课题开展研讨交流,通过与自身教学经历的碰撞来加深感悟,总结提高;对老教师的培训突出一个“炼”字,通过实践的锻炼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加强行业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差异化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对接,供与求匹配,内容与方式一致,增强了培训针对性,让教育培训真正管用。
3.以规划与考核为抓手,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机制
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是教师培训工作管理的核心要素。 为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有序开展,培训管理部门要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入手,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增强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科学制定培训规划
一是把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的配置、培训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的资源,强化教师教育培训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有机协调。二是做好培训分类分级工作,把教师教育培训的按照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专业的特殊需要进行分类分级,面向全体教师,增强针对性
(2)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档案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培训前计划的制定、培训过程中的监督管理以及培训后的学习成果的考核检查等。在教师教育培训期间,规范培训工作流程,制定教师教育培训质量考评指标体系,每一项都具体量化,对参训教师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实行培训项目申报、登记、考核统一管理,保证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序运行。
(3)完善教师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制度
将教师教育培训考核结果与岗位聘用等人事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注重学习培训的用人导向。优化培训考核结果的使用,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从而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权威性 。
(4)健全教师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经费保障是基础。要把教师培训教育经费按学院教学经费总额一定比例列入学校专项预算,确保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郭卫平,61.教育与职业.2009.2. 万方数据.《关于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培训问题的思考》
[2]徐丽玲,41.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万方数据.《试论高职高专教师校本培训创新》。
[3]陈莉,133.中国成人教育.2016.3. 万方数据.《高校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