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招生背景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23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动机心理健康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2007年,教育部开始对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的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推进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分类招生的推进,使得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主要分为两类生源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经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二是通过通过自主招生招考的学生,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并未经历过高三的系统学习。

在分类招生的背景下,如何依据学生的需求,改革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依据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高职生主要有两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高生,二是通过通过自主招生招考的学生。二者在学习上许多的共同点,具体有以下几项:

1.学习动机不强。研究者发现,高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高的情况,宁良强在临沂职业学院中随机抽取了493 名作为被试,用学习动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职生学习能力整体趋于一般[1]。

2.学业倦怠严重。郑荣奕和邢强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高职生学习倦怠的特点。结果发现高职生学习倦怠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在性别和学习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高职生在情绪低落、行为回避、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得分均大于3分,表现为成就感低>行为回避>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这一维度最为突出[2]。

3.学习习惯不良。徐琼霞对于高职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其研究中发现,高职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调查数据上显示,坚持预习和及时复习的学生比例较少;其次大部分高职生的作业与课堂笔记,应付性强;再次高职生比较满足课内的学习,课外主动学习花的时间较少。[3]

两类生源同时具有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倦怠严重、学习习惯不良的特点之外,还有特殊性。全国“统招统考”高考录取的普高生,较多的学生存在自控能力较差,比较多地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竞争意识不强、目标意识不清等问题;自主招生的考试,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态度不明、学习习惯不够好、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大部分高职院校执行的是“2+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加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存问题

1.课程重视情况较低。相比于本科院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来说,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展缓慢,多数高职院已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 但仍缺乏系统的课程建设,多数还停留在讲座和教育活动中。在课程安排上,相对其他公共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地位较低,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名称也各不相同,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授课的都有。从课时安排上来看,总体课时偏少,教师能传授的知识量更少,教学内容缺乏标准规范和系统性。

2.师资力量薄弱。因高职院校建立较晚,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相对其他课程的师资,心理健康课程的师资更显薄弱。主要存在问题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职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

3.教法缺乏灵活性。目前,在现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讲台上说、学生座位上听,偶尔有一些互动。 还有另一倾向就是因学生对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教师就一点理论也不讲,全部改为缺少理论支撑和现实分析的案例来吸引学生,这样导致学生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对事物缺少深层理解与分析。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考核,停留在课堂回答问题、 平时作业成绩、期末笔试考试成绩的综合而成。这样的考核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参与各类心理健康活动的自我体验和感受。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目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存在问题,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改革。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

1.课程目标的设定具体化。依据教育部对于该课程的要求结合我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拟定课程目标。把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三级目标:直接目标,即问题取向,减少非正常事件的发生;次级目标,即调整学生心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防止发生非正常事件;终极目标,即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积极的情智教育,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其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具有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应对压力及承受挫折的能力。

2.课程内容改革。为了上好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我们每个学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研,同时拟定上课的模块,根据调研发现调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下列几项:1.自我认识不清楚,多数同学自我认识不客观,有自卑倾向;2.学习兴趣不浓,2016年关于高职生的调查显示,目前有71.2%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授课方式,对学习没有兴趣;3.人际交往压力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够自信,敏感多疑,不知道如何和别人相处,主要体现在和寝室同学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4.情感压力无处释放,他们的情绪处于动荡时期,容易缺乏冷静的思考;5.生活压力无法摆脱,学院很大一部分高职生来自经济不太好的家庭,有些同学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甚至有些同学因此产生自卑感,常常采取自闭、逃避的做法。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各班级的实际选择课程的主题,必选主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备选主题:挫折应对、新生适应、学习心理。

3.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的方法上我们采取了多种方法结合。在传统的讲授法、讨论法之外,使用多种其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活动有更高的参与度,除去课程讲授之外,更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作用。

(1)分组教学法。在课程开始之初,对班级进行分组,并通过绘制海报、建立团体契约、拟定小组姓名等方式,帮助小组建立团体归属感,以期在未来的课程中有个融洽的小组模式、并使学生能够在学校除了寝室之外,找到其他的归属,建立更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案例讨论法。例如在情绪管理章节,利用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建立班级的微信群,通过微信发送课程讨论的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到学生的情绪困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案例的讨论。

(3)情境再现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为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课程的内容涉及基本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故在课程的设计中,安排情景再现的方式,以求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体验,并引发讨论。

(4)团体活动法。在课程中的某些章节,如大学生人机交往,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直接建立和班级的人际交往,而不是采用理论课的讲授方式。

4.考核方式改革。而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改革,采取过程化考核,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健康课程采取的是期末考察和平时成绩各占50%的方式,平时成绩分为:考勤为35分、作业30分(团体海报、自画像、房树人、心理剧等)、团队分数20分、个人课堂表现15分,每次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本次课程得分的汇总,个人可以动态的监控到自己在本次课程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50%,考试形式为期末考察试卷,一般为个人情绪、人际、自我意识、学习的相关论文,用以给学生的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

以上根据分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实践,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后续的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的方案,积累更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经验。

[1]宁良强.高职生学习动机的特点[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9).

[2]郑荣奕,邢强.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心理特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3]吴学慧,刘春娣.高职生学习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职教通讯,2014(19).

猜你喜欢

高职生学习动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