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浅谈
2018-02-23
(沈阳大学虎石台附属实验一小 辽宁沈阳 11012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直接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是否能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其重要性较为突出。语文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感,有效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关键。但是,实际教学成效偏低,出现了一系列的教学弊端,不利于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由此看来,应该积极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寻求合理的培养方法,着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对于后续教学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作为教育初级阶段,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深化下,对于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较为密切,是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语文学习成效高低直接关乎到后续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1]。在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单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制约语文教学成效,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纵观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朗读兴趣不高,不利于学生知识积累和朗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过分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即便为了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对于学生朗读能力训练敷衍了事,朗读训练系统化缺失,严重制约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教师讲解时间多,学生朗读时间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作为重点内容,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重复你发挥读物中图画作用,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词汇储备。新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师为了可以迎合教育改革要求,过于急迫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失。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往往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分解的十分零碎,失去了原本的朗读效果,占用大量学生朗读时间,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锻炼和朗读能力提升,影响较为消极[2]。
2.朗读训练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引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很多教师由于认知局限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往往会找一两个同学在全班面前朗读,朗读正确、顺利后,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缓解,忽视全班整体学生的朗读情况,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3.朗读指导方法单一,朗读要求模糊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要求模糊,重视程度不高,朗读层次性不强,未能将朗读的轻声、变调和儿化音掌握不好,训练成效不高。尤其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朗读方法单一,对于学生朗读评价仅仅是朗读的流畅、顺利,或是朗读的非常有感情等等,未能落实到具体的朗读技巧方面进行评价,导致学生找不到正确的朗读技巧,抑制朗读能力的提升[3]。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汉语拼音教学,奠定学习基础
汉语拼音是汉字学习的基础,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对于部分刚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想要提升朗读能力,就需要提高汉语拼音教学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接受汉语拼音训练。在汉语拼音训练中,声母技巧的训练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未能掌握正确发音方法,对于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区分不充分。同时,韵母教学中,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相对困难,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汉语拼音是识别的主要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强拼音训练,有助于为学生朗读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4]。
2.激发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基础上展开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后续朗读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明确朗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模范作用,通过精彩朗读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教师的表扬下提升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5]。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组织朗读比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竞争中逐渐养成朗读意识,提升朗读能力。
3.积累词汇储备,培养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更加顺利的阅读,了解文章内容,在朗读训练中积累更加丰富的词汇,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如果学生的词汇积累不充足,后续朗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句式掌握同样受到限制。所以,具体教学中,应该注重语言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够对学习内容理性分析,积累更加丰富的词汇,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朗读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大篇幅的讲解中,自然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朗读中投入更多的情感。如果朗读缺乏情感的融入和凝练,很难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和主题。对于文章中的优美语句,需要在阅读中融入情感元素,这样才能更为透彻的理解和感受,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4.加强示范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朗读和分析,但是要在朗读中融入情感元素,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更加投入的朗读。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喜欢模仿新鲜事物,积累丰富的知识,养成阅读习惯和朗读习惯,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示范朗读效果高低,受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影响较大,如果教师自身朗读水平不高,自然无法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后续的朗读训练中更有效的融入情感,提升朗读成效。
5.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创设教学情境是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一项重要内容,将文字符号转变为更加直观的形象,促使学生全方位直观感知,从一个旁观者转变为一个直观感受者,更富有感染力,对于后续的朗读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诸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运用实物展开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深层次的体验和感受,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融入真情实感,提升朗读学习成效。与此同时,还要帮助学生锻炼朗读基本功,能够深层次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学习中正确的朗读课文,朗读顺畅、流利。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字和不破读,加深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些要求,均是小学语文一年级的初级要求,应该严格要求,促使学生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6.分角色朗读,借助对话理解文章
分角色表演朗读是一种常见的小学语文朗读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切身融入到角色中,将文章中的故事、人和情感充分融合在一起,感受人物角色情感的变化,朗读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诸如,在《坐进观天》一文教学中,分别扮演小鸟和小青蛙,分角色对话交流,学生可以从中读出愚蠢、无知的预期,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的语气。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犹如身临其境,被动物们的预期所感染,当同学朗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天无边无际”,同学们用手比划着天应该有多么大,同学们认为天是非常大的,无法形容。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临其境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养成,分角色朗读,切实提升口语表达能力,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朗读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1]苏金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读与写,2017,14(28):91-96.
[2]赵喜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速读(下旬),2017,23(11):177.
[3]王申有.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3,11(20):9-9,10.
[4]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26(1):78-79.
[5]刘好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校园(上旬刊),2013,21(8):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