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误区澄明与方向选择

2018-02-22郭苏豫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误区

郭苏豫

摘 要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误区,如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只能转型为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转型能够实现保障职业内部体系的贯通,通过转型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与办学定位模糊问题。这些误区的存在是政府或办学主体对大学本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认识上存在偏差所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按照各校的办学类型、历史传统、教育资源状况来决定,要明确转型发展的主体及相关权利、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以及适度推进转型的市场化发展。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误区;内涵;方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27-0035-06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发展起来的。这类学校大多由原来的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合并、重组而成。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方向选择。当前,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引起转型过程的混乱。因此,需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进行分析与澄明,进一步认知其转型发展过程,明确其转型的方向选择。

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及其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的定位比较尴尬,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并无资源、市场、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同高职院校相比,也没有实践、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长处。因此,有人认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处于“左右摇摆”“上下不接”的阶段[1]。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踯躅,政府、学界对其提出了诸多的转型路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这些转型路径当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澄明。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分析

1.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转型为职业教育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最终出路就是转为职业教育,将其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2]。什么是职业教育?所谓的职业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某种技术或技能,并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操守,进而能够从事某个岗位或职业的教育活动或教育类型[3]。在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君子”,而不注重技术传承。但历法、算学、农事、医术等实用主义学科在古代中国还是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冲击下,近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中西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流。由此看,这些教育模式并未脱离职业教育的范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德国柏林大学的教育模式,在1953年进行了院系调整,按照行业、类型实施了较大规模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专业教育从广义上看也是职业教育的范畴。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又按照英美教育模式,对大学专业、院校进行了合并,但专业教育的传统与發展轨迹并未根本改变。

对大学进行分类,有很多标准。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等类型;从知识体系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技能型大学;从教育管理角度看,可以分为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成人高校等。无论是哪种分类,都是对大学教育状态的一种实然性描述,而不是对大学教育属性的展示。如果单纯从大学人才培养的属性与目标看,古今中外,所有的高等教育均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中世纪教会大学自由教育除外)。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以及入学标准的下降,上述大学分类实际上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发达国家对大学的划分也没有遵从上述标准。如今,学习者进入大学接受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为了接受行业、专业训练,而是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或是一种方式,是提升自己内涵与素养的手段[4]。如此看,大学发展各有目标侧重,转化为职业教育的说法并不科学。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是由师专、高职院校、专科院校或部分中专、成人高校合并重组而来,这些学校在此之前本身就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从1999年至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接近20年,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多数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本科教育,但其自身职业教育传统还是存在的[5]。其中大部分学校并不具备学术研究及基础学术教育的能力,大部分的专业设置也是侧重于应用型知识或技能的传授,在定位上应该是应用型大学,不可能成为普通本科院校类型,更不存在向职业教育转型的问题。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本身就属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转型为职业教育是个伪命题。

2.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

有些人认为,既然我国高等教育仿照的是柏林大学模式,有浓厚的“大陆传统”,如此就可以学习德国、芬兰等大陆国家的模式,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但鉴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实际状况,这一提议也存在一些偏颇的地方。

首先,欧洲大陆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产生及发展有其自身独有的路径。如德国、芬兰、瑞士甚至是我国的台湾地区,其应用技术大学均是由行业学校、行业技校、行业中专逐步升格为专科,再升格而来的[6]。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与行业、企业有密切关系,其有特定的师资、特定的实习实训场地,是与企业、行业在相互渗透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这类大学在中国有广泛的存在:一是1953年院系调整成立的行业大学,包括农业大学、矿业大学、林业大学、邮电大学等,均属于此类;二是行业的专科学校或高职学院升格而成的,如部分省市的机电学院、交通学院也属于此类。应用技术大学有自身的发展轨迹与要求,有一定的行业门槛,并不是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都具备向此转型的条件。

其次,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类型多样,其转型方向也应多样。从大的类型上划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分为:新建行业本科院校、新建特殊本科院校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分为:多科性、工程类、师范类三类。整体看,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转型发展应该是不同的,各有自身的道路。新建行业本科院校是由行业专科学校、高职学院升格而来的,很多处于行业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这类学校具有明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色彩,只要是能够稳步发展,完全可以转化为应用技术大学,如上海机电学院。新建特殊本科院校是在国家特殊政策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最新探索,如中国社科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湖大学等。这类学校性质特殊,学术研究实力雄厚,其转型的目标自然是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而不是应用技术大学。新建地方工程类院校大多数处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周边相关行业、企业较多,具有深厚的行业基础,也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与特色。这类学校只需要做好与当地的行业、产业衔接,突出差异化办学,完全可以转化为应用技术大学[7],如常熟理工学院就是典型。新建地方师范类院校是在以前师专基础上升格而成的,肩负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这类学校数量较多,几乎每个地市州均有一所,但其缺少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其教育旨趣也不是为企业、行业培养人才,而且实习实训条件也不具备,这类院校是无法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的。新建地方多科性院校大多数是各个区域内唯一的本科院校,一般是由一个区域内的多所专科、高职或中专、成人高校合并而来,其定位就是为地方服务的多学科、应用型高校,在实际发展中也是突出地方性、综合性、特色性,在为区域人才培养中作出了较大贡献。综合性、多科性也是这些学校的办学追求,而且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缺少行业、企业融合的基础,在短时间内还不具备向应用性技术大学转型的条件。可见,国务院、教育部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中提出,要引导部分院校合理转型是有现实依据的。

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是打通职教内部沟通体系的保障

职业教育转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衔接体系,进而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通道。但这一独立的职教体系在现实中遇到三种变异情形:一是可能阻碍了部分高职院校经过自然发展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可能会发生转变,不再追求就业或升格,而是追求升学,升学率可能会成为其办学的指挥棒,进而背离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二是新建本科院校开始回到办大专乃至中专(如3+2模式),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我国设置的教育层次制度及选拨制度,在普通高中升入普通高校优先的情况下,中专学生升大专、高职,与高职学生升本科,还是有较大差别的。三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以省级政府主管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将中职、高职与其并列,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这与社会大众要求接受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初衷相违背。

4.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

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为职业教育或应用技术大学,立论者的基础就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难以就业,认为他们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只要是就业不充分,就认为某个专业不具有办学价值,就必须要转型[8]。显然,这个观点存在较大误区,一直影响着大学决策者与主办者。具体而言:一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责任不在高校自身。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政府需要承担主要责任,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提供足够的社会就业岗位。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当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人才培养滞后,就业较为充分;如果人才培养超前,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就不足。我国当下的状态是第二种情况,因此,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将学生就业责任归结于大学是不公平的。二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统计方式与时间存在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按照每年6、7月份毕业生的就业协议来统计,这个情况下灵活就业中造假比例高。第二种是在年底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众所周知,公务员考试与基础教育教师招考时间不确定,这类毕业生的就业结果通常没有计入。第三种是部分学生创业、自主就业比例较大,这部分也没有计入。三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待遇不高,就业条件较差,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往往不愿意到这些企业或单位就业。由此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也不能提升数字面上的就业率,更无法保障毕业生能够获得稳定的薪资、工作环境等待遇。

5.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就可以解决其办学定位困惑

实际上,这个命题也是一个伪命题。大多数主张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人认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办学理念滞后、办学战略不明,有转型的必要。其实,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新建本科院校类型多样,各自的发展基础与发展状态千差万别,办学特色与传统也各不相同,与其所处的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有较大的关系。故此,每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必须要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从自身的办学能力及办学传统出发来探索其办学定位。经验虽然具备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现象是存在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战略与定位问题,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与实践,才能得到印证。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表明,50年的办学历史才相当于人类的少年时期,100年才相当于人的而立之年[9]。对中国最早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至今不过19年历史,现在就此来逞论其办学定位不明与模糊,显然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误区的具体原因

第一,对大学本质存在认知上的偏差。什么是大学本质?布鲁贝克认为大学本质上就是一个生产知识、批判思想与传播技能的场所[10]。这就决定了大学的功能是生产、传播、批判知识与技能。大学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功能就是其具体体现。按照知识形态差异,可以分为基础性、应用性、技能性等知识,而各个大学生产知识的类型也是不同的,生产基础性知识的大学可能是研究型大学,生产技能型知识的大学是技术性大学,生产应用性知识的大学是应用型大学。不同类型的大学只是生产与传播的知识类型不同,并没有高低之分[11]。一所大学到底生产与传播什么样的知识,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也不是大学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其办学传统及现有的办学资源决定的。因此,一所大学应该如何转型,转型到何种方向,必须要依据其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办学传统与现有办学资源,而不是盲目跟风转型。

第二,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把握。著名教育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學并无高低之分,是其传统与现实的产物,是由大学发展过程及其外部环境所决定的[12]。我国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的发展是由其内部关系及环境所决定的,任何外部的因素只能是通过内部因素来发挥作用,不能自行实现对大学发展的影响[13]。显然,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因内外部因素的相似或相同,可能会使大学发展方向有所趋同,但是因为每所大学内部的结构、个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差异,也会使得大学发展方向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差异性实际上就是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才是大学发展的生命,也是其个性与价值的体现。在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方面,政府作为决策者应该尊重各个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关系,引导各学校按照其内外部关系及结构,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其差异化发展,发挥其比较优势,而不是走向趋同化发展。

第三,对高等教育管理认识不充分。大学发展尽管是由其内部结构及其要素决定的,但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学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国已经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与市场经济相呼应。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在办学过程中应该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大学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知识的管理,按照知识产生及发展的规律来行事,不适合照搬行政管理模式。但是很多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论者并未意识到这点,没有认识到大学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在管理过程中还是照搬行政思维,企图建立分层次、分类型的管理体系。无疑,这种分类型、分层次的大学管理体制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大学市场化基础是背道而驰的。

二、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应有认知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基本内涵

中国大学转型与中国整个经济社会转型是一致的,大学转型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及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有丰富的内涵。第一,从“转型”上看,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应该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相应的大学治理也应该由人治走向法治,办学资源配置也应该从计划体制转型为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模式;第二,从“发展”上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是从外延发展模式走向内涵发展模式,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上,也必须要从注重规模走向注重内涵,否则将其固定为哪种模式是不可取的。新建本科院校因为具备时间上的新建性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区域性,其定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样的定位与普通高校相比,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不仅具有一般大学的体制、机制转型任务,还有一些特殊的转型发展任务。具体看,从办学层次上看,在转型发展中不仅要实现传统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还要办出特色,才能实现差异化与比较优势;从办学模式上看,转型发展不仅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转型,还要做好科学研究的转型;从管理体制机制上看,不仅要实现外部体制机制的改变,还要实现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的重构。因为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办学思想等多方面的任务叠加在一起,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比其他院校更为艰巨,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更多。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转型发展任务,单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转型为某个具体类型,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缺乏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系统性的考察与理解。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在体制机制上发生了深刻变革。然而,唯独在教育领域,体制机制变化并不明确,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痕迹随处可见。尽管这些年来,高校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但基本上是属于局部的修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特别是在某些地方,地方政府对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控制得更紧,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专业设置、人才引进、招生指标、学科建设等方面缺乏自主权。高度统一的管理体制,扼杀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个性与比较优势,使得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模式等出现了较大的同质化现象,特色办学之路难以实现[14]。由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并不是其要转向哪种类型,其根本问题乃是管理体制的转型,构建真正的大学独立法人治理体制,落实其法律规定的办学自主权。

(二)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路与战略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中也开始探索转型,有的学校坚持以学科化为中心,走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构建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有的学校坚持走地方性、区域性、应用性之路,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转型为应用型高校;还有的新建本科院校回头重拾职业教育模式,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在这些众多的设想与转型实践中,究竟哪种思路更合理、更科学?其不应该由政府来决定,而是应该由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来决定,按照自己的办学传统及办学优势、特色、资源来决定走哪条路更合适。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众多,从数量上看,接近普通高校总数的50%,各校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办学传统也不同,现有的学科体系、师资力量、社会融合度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其转型发展不能盲目,必须从各校实际出发,哪种模式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选择哪条道路。

从实施战略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外延及规模扩张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计划手段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与普及,中国开始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高校的转型发展不能再走外延式发展道路,而应该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政府要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治权,在转型发展中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转型发展的基本战略应该是明确以办学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健全大学治理体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加强与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与协调,促进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进而实现办学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方向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显然,就是通过转型发展来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发展机会,能够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经济学上看,如果转型发展预期的收益大于转型发展的成本,新建本科院校转型自然就有动力。如果预期的收益小于转型的成本,新建本科院校几乎没有动力转型。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言,关键不是转向哪个方向,而是在于转型的主体是什么,能否在转型中获得可预期的利益或机会。

(一)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体及其权利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主体,在现实中存在着较大争议。一些人主张转型主体应该是省级政府,还有些人认为转型主体应该是学校自身,同样也有人认为转型主体应该是前两者的结合。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规定和要求来看,高校转型发展的主体应该是高校。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主体也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而不是省级政府。为更好地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明确其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其办学自主权。一是合理界定新建本科院校的产权,适度推进其市场化改革,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的法人资格及市场主体的地位,为新建本科院校与社会、市场的合作奠定基础。二是明确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资源处理权,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中突出地方性、应用性与特色性,与社会、市场等主体有更多的交集,如果不赋予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处置权,其转型无疑是句空话。三是充分保障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专业设置以及招生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四是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自主调整权,发挥其办学灵活性,更好地实现其与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对接。

(二)健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资源配置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动力在于能够获得更多的预期收益,这个收益必须是高于转型成本的。由此要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必须要激发这种动力,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如今,中国高校的法人地位并不健全,各个学校获得办学资源的能力极为有限,大部分学校只能依赖于财政拨款及学生学费。但是,一方面因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中地位较低,几乎处于末位,国家给予的财政支持极为有限;另一方面因为新建本科院校是归属于地方管理,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決定了这些学校从政府获得的资源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再加上,新建本科院校服务社会、市场的能力较低,能够从社会与市场中汲取的资源也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国家应该修改当前的《高等教育法》或是制定专门的《高校拨款法》或《高校资源配置法》等法律,适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进而激发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积极性。

(三)适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市场化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也应该适当市场化。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中处于较低位置,如果还是坚持依靠政府下拨资源,显然不利于其转型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适度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市场化,强化主体的竞争意识与特色发展理念,改变办学管理体制,争取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一是在市场化转型中,要坚守大学本质,坚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规律,促进自身的特色化与差异化转型;二是以知识生产为主导,积极与市场、社会等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三是通过与市场、社会等主体的合作来拓宽学校经费来源,减少对政府投入的依赖;四是引导院系等内部机构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强化转型发展的理念与精神,提升其社会认同性。

参 考 文 献

[1]聂伟. 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兼论职业教育的边界[J]. 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2]贺蓉蓉. 新建本科院校要向职业本科院校进行战略转型[J]. 职业技术教育,2014(6):54-56.

[3]米靖.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J]. 职业技术教育,2004(19):9-12.

[4]衣俊卿. 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 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24.

[5]董显辉,郑慧婷.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职业属性及其实现[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7-111.

[6]孙诚,杜云英.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思路[J]. 中国高等教育,2014(12):60-63.

[7]孟庆国. 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现实性与特色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4(10):5-10.

[8]李敬,赵喜艳,高峰. 新建本科院校就业工作评价的实践及作用[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3):74-76.

[9]杨贤金,索玉华,张金钟,等.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回顾、现状分析与反思[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1-165.

[10]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3.

[11]张宗海. 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读与解析[J]. 教育评论,2016(4):17-21.

[12]E·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13]王洪才. 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对高等教育“理性视角”的理性再审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129-149.

[14]張宗海. 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54-58.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误区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
中国开启“应用技术大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