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进化简史
2018-02-22金风
金风
从珠、玉、黄金、白银等贵重载体到普遍通行适合百姓民生的铜钱、铁钱,再到创新、完善为现在的纸币,中国货币的进化遵循着“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自身价值则由实至虚”的规律。
古今中外,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推动人类商业交换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贝、珠、玉、鹿皮、金、银、铜、纸币乃至于粟帛等实物都曾作为中国古代的货币来流通。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所以,自古以来的货币繁杂多变,不同时期甚至同时期,货币都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大致上,魏晋之前盛行黄金,魏晋以后,通用银两,而铜钱、铁钱之类的铸币一直用于普通的小额支付,民间日常使用居多。此外,飞钱、交子、关子、会子、宝钞、官票以及盐钞、錢引等也在历史上先后推行使用,一定时期内起着交换媒介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使用金银了,其历史可以远溯到5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我国古代通常的说法是,金有三品,分别为黄、白、赤。虽都名为“金”,实际分别对应现代意义上的黄金、白银、铜。黄金为上品,白金为中品,赤金为下品。可见,很久以前,古人就推崇黄金。
到了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周成王姬诵统治时期,政府确立了九府圜法制度,规定:“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黄金已是当时的交易媒介物,与铜钱并行,为法定货币。
秦帝国建立后,确定了国家金融政策:“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通‘镒)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朝)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汉书》卷24下)规定黄金为上等钱币,铜钱为下等钱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此后,黄金盛行了相当长的时期,作为上等货币,国家重要赏赐多数使用黄金。如秦末之际,刘邦曾赐谋士张良黄金百溢(通“镒”)。古代一镒为20两,黄金百镒当为2000两。当刘邦登上帝位后,为感谢太公家令说服太公向其行君臣之礼,一次就“赐黄金五百斤”。到了刘邦的儿子汉惠帝时期,为表彰大臣们修建皇陵的功劳,分别赏赐“将军四十(斤)金,二千石二十(斤)金,六百石以上六(斤)金,五百石以下至佐史二(斤)金”。由此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黄金赏赐量很大,这些黄金同时可在社会上作为大额的支付结算,如买房、买马、购车船、做聘礼等。
其后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黄金的赏赐依然盛行,而且,量还不小,如北魏猛将豆代田,因战功显著,“获赐奴婢十五口,黄金百斤,银百斤”(《魏书》)。赏赐为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政府当然用最高等的货币,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写进了正史。
除了作为高等货币流通、赏赐之外,黄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大量用于铸造佛像、装饰佛教器物,以及作为尊贵身份的象征,被权贵豪富之家用来打造生活上的装饰器物,这些非流通性耗费,使黄金的需求量大增,而市面流通之数量却逐渐减少。
史学界有观点认为,魏晋之后,尤其是从宋朝、金朝开始,盛行使用银子。如明朝文学家、官员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陈述:“宋始用白金(白银)及钱。”这个论述,可能不尽全面,实际上,如笔者前文所述,北魏朝廷就曾用白银与黄金一起赏赐给将军豆代田,而南朝梁时期,“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于此可知,南北朝时期已然开始使用白银为货币。
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记述:“金哀宗正大(年)间,民间但以银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确切地说,宋朝、金朝以后,直至清朝,银两已被民间广泛使用。有史学家认定:“宋、金两朝,用银最盛。”“元、明时代,银两尤为通行。”可以理解为,到了宋朝、金朝,白银正式戴上了法定货币的“面具”,元明两朝,官方与民间都爱用白银。
正史记载,宋代官方经济往来、赏赐臣下多用白银。如宋太祖朝乾德四年(966年)五月,“南唐贺(宋朝)文明殿成,进银万两”。再有,开宝八年(975年)十月,宋军猛攻南唐,兵临城下之时,南唐后主李煜赶紧派人向宋太祖求和,“江南主(南唐李煜)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在《宋史》中,这样关于国家层面对内、对外大规模使用白银的记载很多。宋代宫廷赏赐也乐用白银。如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时期,皇帝赵恒曾去看望生病中的姐姐万寿长公主,“赉白金三千两,辞不受”(《宋史》),等等。
其后,元朝、明朝直至清末,一脉相承,白银一直通用,备受追捧。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黄金还是白银作为高等货币的时期,用铜铸造的货币一直使用着,并且使用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除了极个别朝代之外,都被统治政府明令为法定交易媒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晚期,就使用过金属货币“无文铜贝”。周朝建立后,“周而有泉”,铜制钱币逐渐普遍于各地方(吕思勉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广泛使用,反过来也促进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易流通。不过,它不是唯一的货币,其他的货币形式很多。
历史上的秦始皇有气魄,兼并六国后,不仅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而且也统一了货币。秦始皇将以前各国混杂流通的贝壳、珠、玉、银、锡之类的“货币”,一律禁止流通,而法定铜钱制度,其形制如周朝铜钱,标上文字“半两”,重量也是半两,名实相符,作为下币,普遍流通,与作为黄金的上币相辅相成,历史影响深远。
到了汉代,铜钱在其形制规格上只是略作变通而已。汉文帝五年(前175年),“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鼓励地方实权派、民间大商人铸造铜钱,致使非官方铜钱充斥市面,“故吴(王)、邓(通)钱布天下”。到了汉武帝时期,又重申禁止民间私铸铜钱的制度,地方政府也不能铸造,一律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钱,流通全国,汉帝国的币制达到空前稳定,由中央政府铸钱的金融传统也由此奠定下来。
综合来看,黄金、白银、铜钱作为古代流通的主要金属货币,三者之间的流通渠道略有些不同:黄金、白银作为上等货币,一般来说多数为权贵、官宦以及富有人家所收藏、使用,或者用之于政府赏赐、税赋征收结算等大额经济来往;而铜钱与普通百姓的日常使用最为贴近——如古代老百姓买个烧饼、割一斤肉、打壶酒之类的,一般都是一文、两文的用铜钱支付,决然用不到金银。很多史料笔记记述,在偏远地区,很多百姓一辈子也没有见过白银与黄金。
宏观层面来看,当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被赋予了高等大额货币的属性后,势必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我国历史上,当黄金、白银被推崇的“拜金时代”,金银贵而钱贱,民间得到像样金银的机会少而难,所以,普通百姓手上的钱就等于缩水,物价随之上涨。
中外史学界有个共通的观点:凡是价格猛烈上涨的地方和时期,都会发生纷争乃至于混乱,这是历史上的共性。这也是我国元末、明末等发生大规模民变的重要原因。
作为人类交换的等价物,“货币”从最早最低层级的劳动所得,逐渐提升至于稀有难得的珠、玉、黄金、白银等贵重载体,以及普遍通行适合百姓民生的铜钱、铁钱,再到创生、完善为现在的纸币,勾勒出一幅“货币”的进化图:货币形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货币”自身价值则由实至虚。现在,虚拟货币、网络支付等交易方式的出现,则更加虚化了“货币”本身的价值。
阅古看将来。人类“货币”的未来面目,又会是什么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