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创”教育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8-02-22尹邵君周祖才
尹邵君 周祖才
摘 要:“双创”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各高职院校均在摸索推进“双创”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文章针对高职“双创”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影响“双创”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双创”教育现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践体系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天津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双创”一词由此产生[1]。随后,国务院又将其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会中予以推动,自此“双创”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至今日,中国市场主体已突破1亿户,其中近70%为个体工商户。这一数量位居全球首位,这也意味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业国。大学生作为“双创”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双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然而高职在我国大学生“双创”中的分量,很难与其庞大的体量相匹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双创”教育的起步晚,“双创”教育工作成效并不高。因此,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1 高职“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在全国“双创”工作大力推进的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业的基础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技能的熟练。因此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文章将从学校、教师、学生3个层面对高职“双创”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1.1 学校“双创”重形式但轻内涵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建设项目,并推出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以此来推动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府、教育部门的号召,也早早地将“双创”教育纳入各自课程体系的规划中。同时各高职院校不断以各种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与“双创”教育有关的工作,工作形式主要包括举办校级“双创”比赛,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邀请创业“大咖”进校讲授等。但在火热的形式背后,如果展开深入调研,就会发现这些高职院校的“双创 ”教育过于“功利化”,仅仅将“双创”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任务去完成,而与学生创业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就业。因此,“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只是表现出项目数量和形式上的繁荣,而在创新创业内涵文化建设上却略显凄凉,这种发展趋势最终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双创”教育积极性上的损耗。
1.2 教师“双创”重理论但轻实践
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环节,其教学能力、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双创”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双创”教学仍然是以课堂理论讲授方式为主,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由于“双创”教育进入我国高职院校时间不长,“双创”教育工作开展所需的师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出现严重不足。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基本上是由思政教育教师、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来承担,这部分教师自身就缺少科学系统的“双创”培训,缺少创新创业的理论实践经验,对“双创”课程的教学只能借鉴相关教材所涵盖的理论知识,但目前市场上发行“双创”教材大部分却又是粗制滥造,这就严重限制了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双创”能力的不足,也制约了学校“双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有限的理论知识,无法结合学生的特点去指导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升。
1.3 学生“双创”积极性高但意识能力不足
有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率是普通本科院校的两倍,由于创业的机会成本低和就业环境等原因,高职学生的创业积极性远远高于本科院校,但就创业成功率和影响力而言,高职学生整体低于本科学生。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较高,对创业者所需具备的能力认识较充分,但学生对“双创”意识上认识不足,自身满足“双创”能力需求的学生并不多。[2]高职学生创业类型主要分为技术型和操作型,比如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创办物流公司从事物流配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网店,从事产品的销售;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可以创办汽车4S店从事汽车维护保养等。可以说高职学生创业准入门槛并不高,与本科学生不同,高职学生创业更加注重创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强调创业者整合资源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往往也是目前高职学生所欠缺的核心能力[3]。
2 高职“双创”教育影响因素研究
2.1 学校对“双创”教育认识不充分
学校政策不完善、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队伍不强大、“双创”文化不丰富、评价体系不科学等,这些都是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追本溯源是由于学校对“双创”教育认识不充分,对“双创”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刻。高职的“双创”教育的工作绝对不是简单的依靠一两门课程的开设就能完成的,“雙创”教育工作的成效也绝不是单纯凭借学校创业园入住的企业数量和学生参加各类“双创”比赛的成绩就能衡量的。事实上,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是一种将多种教育方式融合在一起的全新教育理念,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新的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以及“双创”所需的各种素质能力。学生通过“双创”教育学习后不是一定要求他们都去选择创业,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将“双创”精神与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获得自身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2.2 教师对“双创”教育不重视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对“双创”教育的态度是影响“双创”教育工作执行成效中最直接的因素。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仅仅是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要求,更是需要全校教师集体重视,共同参与,将“双创”的思想融入日常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结合专业特点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双创”意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双创”能力。教师只有自身对“双创”教育工作足够重视,才会自主地去端正教学态度,提升“双创”能力,改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形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双创”教育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要求的“双创”人才。
2.3 学生“双创”主观能动性不强
影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在众多因素中,学生个人因素绝对是决定“双创”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学校无论具备多么完善的“双创”体制,拥有多么优秀的师资团队,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双创”理念,那么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最终会宣布失败。根据调研了解到,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双创”教育开展过程中,扮演的都是被动的角色。他们被动地去上创新创业课程,被动地去参加各类“双创”赛事活动,毕业后又被动地去选择创业。这种被动的态度也是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成功率上不去的主要原因。作为学生,只有在清楚自己需求的时候,他才会主动地去学习,追求知识扩充,提升自己的能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少有人会对自己大学生活作出正确清晰的规划,这也是高职学生“双创”主观能动性差的主要原因。
3 高职“双创”教育改善措施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处于摸索阶段。“双创”教育工作的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成效也不可能立竿见影。高职院校作为“双创”教育平台的搭建者,必须在清晰认识“双创”教育内涵的前提下,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动“双创”内涵建设,营造“双创”文化氛围。“双创”内涵文化的建设具体包括:完善“双创”教育制度,构建校内“双创”实践体系,搭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创业服务平台,提升教师团队“双创”能力,优化“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应该把“双创”教育同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多种教育形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双创”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无论是“双创”指导教师,还是专业任课老师,都应该不断加强“双创”意识,提升“双创”能力。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教学,教师都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双创”意识融入整个课程中去,通过创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双创”的视角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双创”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双创”能力。只有这样,“双创”教育才能真正意義上在高职院校的校园里落地开花[4]。
4 结语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职学生作为当代青年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注定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搭建起优质的“双创”平台。高职院校应该紧紧抓住这次时代契机,大力推动学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组建优质的“双创”师资团队,为祖国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双创”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兴云,刘红日.理工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158-159.
[2]周志鹏.“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47-48.
[3]郑冬梅.高职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2):45-47.
[4]刘喻,卢晓春,陈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高教论坛,2017(7):109-112.
Abstract:“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is a new form of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to promote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tatus of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practic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