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本土材料制作农田草扎景观小品的探索

2018-02-22姜丹红杨健周志伟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1期

姜丹红 杨健 周志伟

摘 要 农田景观是利用多彩多姿的农作物,通过设计与搭配,在较大的空间上形成的美丽景象。基于此,分析了目前国内农田草扎景观小品制作的现状,总结了利用常德本土植物材料制作农田草扎景观小品实践的经验,介绍了从主题选择、材料准备、骨架制作到摆放安装各环节的一般方法,对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丰富农田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田景观;本土材料;草扎艺术;景观小品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3.048

农田景观是农业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是农业与观光业的共同载体。目前,国内外的农田景观有主要以花卉为主体的花田景观和以农作物艺术图案为主的农田图案景观。农田“稻草人”历史悠久,“稻草人”的形象也早已深入民心。尽管我国多地举办了农田草扎艺术品的创作与展览,也出现了较多具有艺术表现力的草扎作品,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农田草扎景观小品或农田草扎艺术品的定义。基于此,通过利用常德市本土植物材料制作農田草扎景观小品的实践,在总结稻草人制作技术的基础上,研究稻草人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方法,尝试把粗野简陋的稻草人创作上升到艺术创作的层次[1-2]。

1 农田草扎景观小品制作的现状

2015年11月,重庆酉阳桃花源景区推出了“稻草艺术季”。在田园诗画的景区内,由国内一流雕塑艺术家用稻草编织摆放出了数十组、近百个稻草艺术雕塑,巧妙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让走进景区的游客,感受秦晋遗风,体验田园诗画,如图1所示。

2017年,第3届中国·崀山脐橙文化旅游节上开辟了“稻草人艺术园”。稻草艺术品以稻草为原材料,用艺术的手法打造融合观赏、娱乐、教育为一体的艺术化乡村旅游产品,用以表达各类主题思想。2018年,江苏省姑苏太湖湿地公园举办了第6届卡通稻草人艺术节,很多作品舍弃了草扎绳绑的原始制作方法,内部主体使用切割与焊接的方法,在外部用稻草覆盖或草绳缠绕,再上色描绘,作品精致美丽,但也失去了农田环境所需的粗犷野性之味[3-4]。

近年出,湖南省常德市各区县现了多个稻草人艺术园或稻草人作品展示点。十美堂油菜花海从2012年起每年都在油菜花田中设置了几十件?扎作品,2017年西洞庭农场的“梦里水乡,稻野寻湘”观光农业园开辟了稻草人艺术区,澧县城头山彩绘园设置了稻草人艺术园。

2 草扎景观小品主题的选择

2.1 充分考量环境因素

草扎景观小品主题应首先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与农田环境。土地的地形地貎、农田的形状起伏、四周树木的形态色彩等都影响景观小品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因景选题,与自然环境外观和谐、主题相通。平原地区的网格式农田方正平坦,视野开阔;丘陵山地地势起伏,农田呈不规则块状、条状,有青山绿树为背景;山脊农田高耸孤寂,风大路险;山谷农田幽静隐逸,一田一景。这些自然环境都是选择草扎小品题材需考量的因素。

农田作物也会影响主题选择。青油油的稻田常有劳作的农夫;金灿灿的稻田需要赶鸟的草人,烂漫的花田适合有奔跳的动物、欢乐的儿童、热恋的情人;成熟的果园有偷食的野物;山中的野田有恐怖的鬼魂。总之,景观小品的主题需与农田农作物的种类、季节、色彩等环境协调,起到景观的点缀作用、与游客的互动作用。

2.2 更多提取地方文化元素

草扎景观小品主题应重点考虑当地的风俗与文化传统,直接在农田景观中植入西方的卡通形象,植入流行的动漫角色,在农田景观建设的初级阶段确实能增加景点亮色,吸引游客,但各地一味模仿,千篇一律,等游客见多了,也就索然无味了。

农田草扎景观小品当然要有农田味,有本土的乡土味。以常德各区县为例,东部是洞庭湖滨湖地区,土地平坦,有传统的渔牧文化与稻作文化,荷绿菱阔,鱼肥稻香,水稻田、油菜花田、荷花田的草扎景观小品设计主题应多选择各种水生动物造型,选择捕鱼捉虾、采莲挖藕等水乡生活的场景。中部多为丘陵,有数千年的稻作历史,是传统的农耕之乡,传统文化醇厚,农家生活丰富。在逆江坪的紫云英农田中,作品有老鼠嫁女、老鼠偷油、母猪上树、羊羔跪乳等乡村题材,有刘海戏金蟾、三女嫁一夫等本乡故事传说。这些具有当地乡土风味的草扎景观小品,传播了地方文化,让游客赏玩感悟,回味无穷。西部多为山地,多种植旱作作物,有悠远的山地文化。例如,在乌云界的峡谷农田中,选择野猪偷西瓜、果子狸洗澡、老农戏刺猬、猴子捉豪猪、长毛奶奶等山村题材,选择当地巫文化、傩戏中的角色形象与故事传说,设计制作出具当地山风野味的草扎景观小品,让游人了解山地生活,感受田野情趣。总之,农田草扎景观小品要有地方风味,要有主题、有思想,能反映人类喜怒哀乐的感情体验。

2.3 把握好草、木、竹材料特性

因将稻草与其他农作物、乡村本土植物作为主体材料制作,因此草扎景观小品外表粗犷简陋,不宜精雕细刻,不便表现角色的细腻表情。放在自然环境中,风吹雨打,能挥舞飘动,易破损腐烂,生命期很短,制作成本不能太高。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主题的选择多为粗、土、野、陋的题材,不适合设计精致、华丽的形象,表现形式上只能多写意、少具象。草扎物品具有柔软、便宜的特性,可制作草家具、草房子、草动物,供游人,特别是儿童坐、爬、骑,能够增加景点的参与性。

3 制作实践

3.1 本土植物材料的准备与加工

当地多楠竹、杂木,适合制作草扎品的骨架,楠竹、杂木要充分阴干,加工成大小长度不同的筒、条、片。当地适合制作肌体、皮肤、毛发的材料有稻草、麦杆、玉米杆、高梁杆、竹叶、松叶和棕毛等,但这些植物材料均需阴干、去灰。

用草绳机或手搓的方法把稻草编制成粗细不同的草绳,用草绳制作草扎品的皮肤,能够增加可塑性,可减少外观的粗糙感。

3.2 骨架制作

骨架制作使用竹、木、铁丝等材料,木方易于加工,竹材结实便宜,粗铁丝易弯折成需要的形状。木方最好做成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固定,木棒或竹杆的连接可在连接处的两侧削平后用钉子钉紧或用铁丝、竹丝、草绳捆牢,用留有细枝的竹枝、木棍做骨架可方便稻草在其上绑扎。关节是骨端钻孔后用铁丝为轴连接制成,松紧要适宜,要保持形状匀称,能够灵活运动,需多年使用的骨架可刷上防腐漆防腐。

3.3 肌体填充

肌体使用稻草、干树叶填充,填充前要去掉稻草、干树叶的灰尘、腐叶、昆虫等杂物,根据需要用剪刀进行适当修剪,用旧布条、细铁丝或草绳绑扎在骨架上。粗大的地方要分层制作,先绑扎一层,向内塞入填充物,再绑扎,再填充,多次进行以达到足够的体积。绑扎松紧要适宜,紧能使作品保持长久但费工费时,松有膨松感但易被风雨损坏。为使躯体饱满,绑扎到多半时,要先蒙皮再向内加塞填充物,要穿衣服的草人绑扎多半时给其穿上衣服后再用手指或小木棍向内扎入填充物直至饱满。

3.4 皮肤制作

皮肤制作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天然质感、纹理特性。稻草等植物材料粗犷、质朴,能很好地表现乡野之物的原始野性,不适合表现人兽细嫩的皮肤与精致的五官,草扎景观小品制作要尽量扬长避短,如图2、图3所示。稻草可制作山野之民的草衣草裙长发;松叶、棕毛可表现动物零乱的毛发;高粱穗、芦苇穗、茅草穗可表现禽鸟的尾巴与羽毛;粽叶可制作龙和鱼的鳞片。

用草绳在躯体上缠绕制成的皮肤比稻草贴面细腻紧致一些,用染色的草绳更能表现不同的色彩与图案,使草扎品更形象、更生动,但也会失去粗野之味。草扎品很难表现人物的面部、手脚等细小结构,可用抽象的艺术手法表其意而避其形。

3.5 装饰与配饰

装饰与配饰包括人物的衣服、鞋帽、背包、工具或用其他材料点缀出的五官。这些物品可以借用真实的物品或其他工业材料的制品,参与主題表现,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如草人身穿的破衣、头戴的草帽、赶鸟的竹杆,都可用真实的物品。

草人与动物的面部也可用面具绘制图案代替,表现人物、动物的表情,但一定要适应主体的风格,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题,不能求精求美。人物、动物的面部可追求“神似”,如用果仁表现其眼,用果壳表现其嘴,可近似,可夸张,似有似无。

3.6 摆放安装

草扎景观小品的摆放安装要方便满足其功能,要适应所处的环境。在开阔的旱地,可摆放或固定在地面以便于与游人亲近,在水田环境要撑于泥水之上以保持干燥,在作物茂盛的农田,要用竹、木搭架或用木桩架在作物的上方以便观赏,需远观或需用风吹动的作品要用长杆撑在高处。

参考文献:

[1] 朱莉,王忠义.农田景观构建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14.

[2] 桑丹,蓝悦.国内花海景观分类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17(2):45-46.

[3] 谷妍,王丽.重庆酉阳数百稻草艺术造型惊艳田园[N].人民网,2015-11-3.

[4] 王瑞娜,徐文辉,鲍承辉.基于艺术农田思想的都市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J].浙江农业科学,2012(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