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产集成技术探索

2018-02-22杨润芝漆立彭孟军李忠良张宗泽石年珍周尚泉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水稻

杨润芝 漆立 彭孟军 李忠良 张宗泽 石年珍 周尚泉

摘 要 在农药使用水平较高的湘阴县湘滨镇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产集成技术探索,通过采用植保无人机微量喷雾的专业化防治技术改进、种子消毒与拌种技术管理、科學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适时防控、昆虫性诱技术应用,实现区域内水稻全年使用农药折百总量减少39.5%、早稻增产6.8%、晚稻增产6.9%的增产目标,实施集成技术区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效果相当或略好于常规管理区。

关键词 水稻;农药减量;集成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3.027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物资,对控制病虫草鼠为害、促进粮食稳产高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农药用量大、使用方法不科学、利用率不高,造成成本增加、残留超标、环境污染等[1]。国家于2015年启动了农药零增长行动,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2]。为实现国家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全国广大农业工作者针对区域内农作物种植结构,开展了不同农作物农药减量技术探索。2017—2018年,在确保水稻产量不下降并略有增产的情况下,针对南方水稻区开展了水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探索,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施地点选择及基本情况

技术实施地选择在湖南省湘阴县湘滨镇柳潭片区(原柳潭乡),该片区属典型洞庭湖双季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土壤类型为同粉潮泥田,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66.9 mg·kg-1,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3.1 mg·kg-1,速效钾含量平均为92.4 mg·kg-1,pH值平均为6.2。水稻种植水平较高,双季早稻每667 m2平均产量为476 kg,比全县每667 m2平均产量448 kg高6.25%,晚稻每667 m2平均产量为518 kg,比全县每667 m2平均产量495 kg高4.65%。早稻品种为湘早籼24号,采用直播栽培方式,晚稻品种为湘晚籼12号,采用直播栽培方式。水稻病虫主要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个别年份发生稻瘟病和稻曲病。农药使用种类较杂,比全县平均略高5%,全年平均农药使用总量折百224.3 g,比全县平均农药总量折百199.6 g高12.4%。

1.2 技术措施及方案

1.2.1 对比设计

设计实施区技术措施配套应用(实施区)、非实施区农药自然习惯管理(非实施区)、不使用农药(空白)进行全年田间病虫发生程度和早、晚稻产量对比。实施技术稻区应用面积6.67 hm2,非实施区和空白对照田面积各0.067 hm2,早、晚两季同丘块同面积实施。目标为农药使用总量减30%,水稻产量增3%以上。实施区、非实施区和空白在一个村组(湘滨镇大鄱村)的景观系统内,但实施区与非实施区及空白由一条宽4 m的水泥硬化的机耕路分隔。

1.2.2 实施区配套技术措施

1.2.2.1施药方式的改进

实施区采用无人机微量喷雾,型号为大疆MG-1八轴10 L;非实施区采用人工16型电动喷雾器常规喷雾。

1.2.2.2种子消毒及加施硅肥处理

实施区早稻采用25%咪鲜胺水乳剂800倍浸种消毒,催芽露白后再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倍液+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10倍液湿拌种;非实施区和空白不采取消毒浸种和拌种处理。实施区晚稻在催芽露白后,采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倍液+35%噻虫嗪悬浮种衣剂10倍液湿拌种;非实施区和空白种子正常浸种和催芽,不进行拌种处理。

1.2.2.3科学合理地进行化学防治

实施区早稻只施1次药,于早稻分蘖盛期每667 m2使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40 mL+19%啶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100 mL+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mL+22%春雷霉素·三环唑悬浮剂60 mL+怀农物高效植物油10 mL(除植物油外,农药折百量为47.8 g(1 mL约等于1 g计)。实施区晚稻施2次药,1)于晚稻分蘖中期,每667 m2使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20 mL+19%啶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70 mL+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16 mL+怀农物高效植物油10 mL(除植物油外,农药折百量为26.9 g)。

2)于晚稻破口抽穗前7天,每667 m2使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20 mL+19%啶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7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发散粒剂10 g+怀农物高效植物油10 mL(除植物油外,农药折百量为33.3 g),实施区早、晚两季共施农药折百总量为108 g。

非实施区早稻施2次药,第1次于早稻分蘖中期,第2次于早稻破口抽穗前7天,两次均使用相同药剂和剂量,即每667 m2使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00 mL+19%啶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7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发散粒剂10 g+22%春雷·三环唑悬浮剂50 mL(单次农药折百量为42.3 g),两次共使用农药折百量84.6 g。晚稻施3次药,第1次于晚稻分蘖中期,第2次于破口抽穗前7天,第3次于齐穗期,3次均使用相同农药和剂量,即每667 m2使用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100 mL+19%啶氧菌酯·丙环唑悬浮剂70 mL+80%烯啶·吡蚜酮水发散粒剂10 g(单次农药折百量31.3 g),3次共使用农药折百总量93.9 g,非实施区早、晚两季共施农药折百总量178.5 g。

实施区使用农药比非实施区折百总量减少70.5 g,减量达39.5%。

1.2.2.4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的绿色控害技术

在实施区安装二化螟配套诱捕器,每隔25 m悬挂一套,实施区共悬挂160套;非实施区和空白不安装。

1.3 考查方法

1.3.1 对主要病虫害控制效果比较

考查包括空白3个处理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各主害代或定案防治效果,并对早、晚稻各代防治或定案效果進行邓肯式新复极差(DMRT)法统计分析。

1.3.1.1二化螟

采用随机调查法。实施区(处理一)因面积大,共查4丘田,非实施区(处理二)和空白(处理三)各调查一丘田,每丘田调查4个点(作为4次重复),每点用50 cm×50 cm不锈钢框架调查4框,共查1 m2所有水稻枯心株和幼虫数,按GB/T 17980.1—2000标准要求[3],计算枯心率和防效。

1.3.1.2稻纵卷叶螟

采用随机调查法。每处理调查4块地或4个点(作为4次重复),每地或点用50 cm×50 cm不锈钢框架调查4框(因发生轻,扩大调查),共查1 m2所有水稻卷叶数,并记录活虫数,按GB/T 15793—2011标准[4],计算卷叶率和防效。

1.3.1.3稻飞虱

采用随机盆拍法调查。用直径30 cm塑料盆插入水稻基部,用手轻轻拍打,记录落入盆内飞虱数量并折算成2丛数量,每丘田调查4个方块作为本丘田的4次重复,每方块又调查10点,共查20丛飞虱数。处理一调查4丘田作为本处理的4次重复,处理二和处理三各调查一丘田。按GB/T 17980.4—2000标准[5],计算防效。

1.3.1.4纹枯病

采用随机调查法。处理一因面积大,共查4丘田,处理二和处理三各调查一丘田,每丘田调查4个点(作为4次重复),每点用50 cm×50 cm不锈钢框架调查4框,共查1 m2所有水稻纹枯病病株数,按GB/T 15791—2011标准分级[6],计算病株率和病指。

1.3.2 水稻产量测定

1.3.2.1理论产量测定

水稻收割前进行产量测定。实施区选取有代表性田块4丘和非实施区1丘以及空白1丘共6丘田,每丘田调查4点,每点1 m2,每点单割,用40目小尼龙网袋分装,带回室内进行拷种计算产量。

1.3.2.2实收产量测定

采用理论测产收回的6袋稻谷,每袋共4 m2稻谷单晒单称重量,折算667 m2产量。稻谷含水量要求按稻谷GB 1350—2009标准[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病虫防控效果

2.1.1 二化螟

早稻主害代为第1代,晚稻主害代为第3代。早稻情况是实施区二化螟防治效果85.9%,非实施区二化螟防治效果89.2%,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晚稻情况是实施区二化螟防效75.9%,非实施区二化螟防效77.7%,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和表2。

2.1.2 稻纵卷叶螟

早稻主害代为第四(2)代,晚稻主害代为第五(3)代和第六(4)代。早稻情况是实施区稻纵卷叶螟第四(2)代防效81.9%,非实施区稻纵卷叶螟防效86.2%,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晚稻情况是实施区第五(3)代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89.2%,非实施区第五(3)代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90.8%,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实施区第六(4)代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98.8%,非实施区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99.5%,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和表2。

2.1.3 稻飞虱

全年稻飞虱主为害代为第四(2)、第五(3)、第六(4)和第七(5)代。早稻为害代为第四(2)代,实施区和非实施区防治效果分别为99.2%和98.9%,经DPS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显著,实施区飞防效果略好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晚稻主害代为第五(3)、第六(4)和第七(5)代,第五(3)代,实施区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分别为97.5%和95.4%,经DPS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极显著,实施区飞防效果明显好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第六(4)代,实施区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分别为94.9%和90.1%,经DPS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极显著,实施区飞防效果明显好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第七(5)代,实施区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分别为91.7%和90.5%,经DPS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显著,实施区飞防效果略好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

2.1.4 纹枯病

早、晚稻均只调查定案防治效果。早稻实施区与非实施区防治纹枯病效果分别为78.7%和80.9%,经DPS方差分析,两者差异显著,实施区飞防效果略好于非实施区防治效果。晚稻实施区与非实施区防治纹枯病效果为85.4%和85.0%,经DPS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2.2 水稻产量测定结果

2.2.1 理论产量测定结果

2.2.1.1早稻

实施区4丘田测定平均每667 m2理论产量532 kg,非实施区每667 m2理论产量505 kg,不采取任何植保技术措施的空白每667 m2理论产量419 kg,实施区比空白区增产26.9%,比非实施区增产5.3%。

2.2.1.2晚稻

实施区4丘田测定平均每667 m2理论产量569 kg,非实施区每667 m2理论产量545 kg,不采取任何植保技术措施的空白每667 m2理论产量304 kg,实施区比空白区增产87.3%,比非实施区增产8.4%。

早、晚稻理论产量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增产都超过3%的增产目标。

2.2.2 实际产量抽样测定结果

2.2.2.1早稻

实施区4丘田各测定4 m2,实收稻谷干重分别为2.76 kg、2.70 kg、2.74 kg和2.75 kg,平均2.74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457 kg;非实施区测定4 m2,稻谷干重2.57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428 kg;空白区测定4 m2,稻谷干重2.06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344 kg;实际产量抽样测定对比,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增产6.78%,实施区比空白增产32.85%。

2.2.2.2晚稻

实施区4丘田各测定4 m2,实收稻谷干重分别为

2.78 kg、2.76 kg、2.75 kg和2.83 kg,平均2.78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464 kg;非实施区测定4 m2,稻谷干重2.60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434 kg;空白区测定4 m2,稻谷干重1.42 kg,折算每667 m2产量为237 kg;实际产量抽样测定对比,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增产6.91%,实施区比空白增产95.68%。

早、晚稻实际产量测定实施区比非实施区增长都超过3%的增产目标。

3 小结与讨论

为全面贯彻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工作,进一步提高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整体水平,通过植保无人机微量喷雾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改进、种子消毒及拌种技术管理、昆虫性诱剂物理和生态调控技术应用以及科学合理的化学药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等技术集成实施,我们成功起得了全年农药折百使用总量减少39.5%,水稻产量早稻增产6.78%,晚稻增产6.91%的增产目标。

开展准确的预测预报,适时开展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防治,通过植保无人机超微量喷雾的统防统治实施,全年在农药总量减少39.5%的情况下,主要病虫害防效达到或略超过常规用药防效水平,其中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防效水平相当,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效果略好于常规用药水平。

各单项技术实施虽然包括复杂的系统技术,需要从农民病虫草防治传统理念转变、农业科学基础知识提高、农业生产内域内基层行政首长高度负责、专业化防治组织机构健全与完善等等,但是,各项技术集成实施于一个农业区域的目标农作物上,统筹配套与合作,化繁为简,实际应用就变得方便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叶峰.黄岩区水稻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D].杭州:浙江大学,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Z].2018-02-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GB/T 17980.1—2000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杀虫剂防治水稻鳞翅目钻蛀性害虫[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5793—2011 稻纵卷叶螟测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5]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 17980.4—2000 农药 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S].北京:中國标准出版社,2000.

[6]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15791—2011 稻纹枯病测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7]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1350—2009 稻谷[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My Faithful Father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水稻种植收益
水稻生理病害的防控措施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浅谈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分析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