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艺术探究
2018-02-22王永志
王永志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保护城市湿地及建设湿地公园已然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城市湿地作为城市有序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态基础设施,其除了可实现生态过程及生态服务外,还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基于此,在阐述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并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方法展开探讨。
关键词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33.031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湿地公园环境景观建设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植物作为湿地公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湿地公园的环境生态美学价值。所以,植物造景对于湿地公园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设计人员应当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科学开展植物配置,为受众营造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们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不断致力于探索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的艺术价值。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是一门推进空间与时间有效相融的造型艺术,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结合植物设计要求、绿地功能等的差异,即使是相一致功能的绿地因为所处环境不同也会提出各不相同的设计要求[1]。由此可见,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艺术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原则
1.1 生态原则
濕地是自然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湿地的自然规律,由景观生态学角度着手,科学建立基质、廊道等景观生态格局。与此同时,应当合理评价各式各样植物的生境选择及适应条件,切实满足各种湿地植物生态功能需求,进而设计出结构合理、种类繁多、功能多元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
1.2 艺术原则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的艺术原则,指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应当满足功能规划科学、植物色彩多样、艺术构思精巧、结构配置合理等要求。与此同时,这些艺术性要求并非虚有其表地堆积,而应当是极具动态转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风光尤为突出的植物造景理念。
1.3 保护原则
湿地以及湿地植物资源均对环境存在一定敏感性,倘若遭受破坏,将极难修复。所以,在湿地公园植物造景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保护原生性湿地的主要目标,切实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基于遵循保护原则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
1.4 季相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湿地植物在色彩、结构、色彩上均会发生相应的转变,这同样是植物景观重要的生命特征。在湿地植物生长期间,不论是个体、种群,还是群落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时间空间转变,进而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空间序列。
1.5 景观性原则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一项重要目的便是增强湿地公园建造的景观性、艺术性,使受众审美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进而依托植物造景获取受众的内心共鸣。因而,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深入研究各式各样种类植物之间可形成的交替美感,提高对景观性要求的有效认识,切实权衡不同植物种类的造景功能、观赏价值,全面系统地收获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效果。例如,在不同气候植物对应形态进行分析时,可从美学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植物群落配置,利用各种气候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增强湿地公园的景观性[2]。
2 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艺术价值
2.1 多元丰富的植物种类
湿地公园包括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分别有草本、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其中,草本包括鸢尾、水仙、白三叶、萱草等;乔木包括柳树、龙柏、雪松、白皮松、云杉、银杏、女贞和紫叶李等;灌木包括凤尾兰、丝兰、砂地柏、夹竹桃、卫矛、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等;水生植物包括芦苇、荷花、千屈菜、睡莲、香菇草等。
2.2 多变繁杂的植物空间
植物在湿地公园中属于一种软质材料,其可有效发挥安排游线、组织空间等作用。例如,公园各条干道两旁栽种的植物,表现出极强的引导性。公园内大大小小的岛屿、半岛交错形成,水岸线蜿蜒生长。岛屿上可设计各式各样的植物景观,柳树孤植、樱花散植、连翘丛植等等,进而获取开阔空间与半封闭空间相互间光线明暗交错的效果。除此之外,微地形中还可配置乔木树丛、绿篱笆带,从而营造出一种或隐或现的意境。
2.3 色彩分明的植物季相
湿地公园中种植有较大面积的水生植物,再加上植物种类众多,由此使得植物景观在各个季节均可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并且尤以夏季中的植物景观最为突出。在春季,万物复苏,垂柳新芽萌发映射出淡绿色的轻柔,红色系碧桃、紫叶李、樱花随风飘扬,黄灿灿的金叶女贞以及红艳艳的红叶石楠新叶迸发,百花齐放,色彩亮丽,形成鲜明对比。在夏季,水生植物得到迅速生长,荷花在湖面上绽放,千屈菜犹如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睡莲漂浮于水面上孤芳自赏。台地床池中种植着数不胜数的水生植物,再加上其宽广的覆盖面,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在秋季,银杏黄叶犹如黄蝴飞舞,火红火红的枫叶争相为游人展示自己的热情,生长在床内的水生植物芦苇、芦竹穿着一身金黄,在暖阳的照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冬季,松柏苍劲挺立,银杏、悬铃木等落叶树种枝干已经光秃,枝桠结构层次分明,与厚重灰绿的松柏形成鲜明对比。处在中下层的灌木映衬了冬天季节的不断颓败,种植在床内的水生植物花序凋零,一片萧条。
3 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方法
3.1 运用自然比较、衬托手法,对不同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
基于多种不同植物种类所具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对植物的叶片、色彩、外观等进行系统比对,例如,在湿地公园树丛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对不同种类树木之间更替融合特征予以分析,避免出现特征差异明显树种混乱配置的问题;运用显著的水平、垂直比较方式,实现对植物叶片、色彩、外观的有效呈现。1)运用自然比较、衬托手法,对不同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多种不同植物种类表现出各不相同外观特征,有的植物外观表现为动态发展,有的植物外观表现的较为规整。在植物设计时,应当处理好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植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受众可明确观赏到不同植物在各个季节、生长时期中的发展变化,防止因为以上因素造成植物设计出现不协调问题。2)可将不同种类花期、颜色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进一步收获整体多姿多彩植物景观效应。与此同时,一般情况下,背景树相比前景树应当更高,并且要保证其拥有一定的种植密度,从而才能收获理想绿色屏障成效,保证在深化色调的前提下,与前景在色调、色度上形成鲜明对比,进而获得系统和谐的湿地公园景观成效[3]。
3.2 基于湿地公园全局景观设计,推进合理种类及数量植物的配置
各式各样植物种类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及生态特点,所以,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尽量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证植物设计的生态习性与种植地点生态条件的协调统一,并且还应当为植物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从而才能保证植物长期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并发挥其独特的欣赏价值。基于湿地公园全局景观设计,推进合理种类及数量植物的配置。1)充分结合湿地公园所处区域地质环境及季节气候特征,引入合理的植物,保证植物与地质、生态条件的有效适宜,切实防止植物与所在地区气候、土壤等出现不兼容的问题。2)湿地公园中设计的植物直观既要能够发挥出的美化环境、绿化环境的作用,又要可实现相应的抗风、抗污染、隔音等功能[4]。所以,在濕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时,设计人员应当结合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合理种类及数量植物的引入。
3.3 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推进植物景观设计创新
在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人工栽培植物进行合理设计,可使各种植物的艺术美感得到充分展现,营造出千姿百态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湿地公园植物外观形态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等,所以一方面可表现出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还可营造出湿地公园整体的美感。依托对植物颜色、高矮等变化的合理设计,可形成全新的湿地公园景点,创造出别出心裁的植物景观。结合湿地公园实际情况,可推进植物景观设计创新,例如,在湿地公园主入口可运用欲扬先抑或者开门见山等设计手法。在湿地公园中,植物景观设计因为分区的不同同样应当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在儿童活动区,植物景观设计应当趋向于色彩丰富、层次适宜;在老年活动区,植物景观设计应当趋向于体闲宁静;在商业区,植物景观设计应当引入挺拔秀丽及雄伟壮观等植物,并且不可选择太过浓郁的植物,而应当选择高大挺拔及枝叶不太茂盛的植物等[5]。
4 结语
湿地公园中的植物种类丰富,空间类型多样,植物景观主要为水生植物,所营造出的植物景观,一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夏季景观特色,另一方面还兼顾了春秋冬,季相转变有序,色彩丰富,有着颇高的艺术价值。湿地公园在如今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都愿意在闲暇时间里去湿地公园游玩。在此背景下,湿地公园建设越来越为设计人员所关注,而植物造景作为湿地公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合理设计对湿地公园乃至整个地区城市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因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湿地公园植物造景原则的有效认识,加强对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切实开展好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工作,积极促进湿地公园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晖.探讨湿地公园中的植物造景设计[J].现代园艺,2012,12(14):116.
[2] 夏冰,胡继光.郑州市郑东新区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类型及艺术特点[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9(1):171-172.
[3] 魏一鸣,张孝天,陈云涛.湿地公园功能分区与植物造景研究——以南昌艾溪湖湿地公园为例[J].河北农机,2017,15(7):51-52.
[4] 赵宇飞,王长沙.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造景方法及生态旅游开发策略[J].园艺与种苗,2017,12(9):162-163.
[5] 孙华娇,王凤丽,徐晓芳.华北地区湿地公园园林植物景观构建刍议[J].现代园艺,2016,21(2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