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对话朗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2018-02-22吴华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流利保罗小男孩

吴华平

朗读是学生阅读中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有感情地朗读更是学生感受文本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的语言形式、语言中蕴含的深意、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都会随着声情并茂地朗读渗透到学生的心里。那课堂中老师如何指导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强调字词的轻重变化,让学生反复练读,的确会有一定的成效,但机械的练习致使学生缺乏对文本的理解,得到的阅读感受如涂了层僵硬的水泥般,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老师的朗读指导如何紧扣文本,让学生的朗读体验充满“语文味”?我在《给予是快乐的》这一课的对话朗读指导中,围绕“想象”进行了尝试。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段学生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要求由简到难,有层次地提升。我这堂课也正是以这三个基本要求为目标,设计了“确立目标、过程指导、朗读展示”三个环节,而这节课的重点也就是三个要求中的“有感情”。要读出情,便要先找到情。《给予是快乐的》讲的是保罗在圣诞前夜遇到一个小男孩,在产生了两次误会的对话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在课文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文章的情感就体现在这些对话里。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这些对话,学生在读正确、流利以后,就对小男孩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羡慕。如何让这个模糊的印象在学生的朗读中变成活灵活现的形象,并有一定的提升?围绕“想象”,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想象推近学生和文本的情感距离

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

师:读完对话,你看见了一个怎样的男孩?

生1:我看到了一个惊讶的男孩。

生2:我感觉小男孩很羡慕保罗。

生3:这个男孩应该就像课文里说的,是满脸羡慕的。

师:他为什么羡慕呀?

生:因为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车。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辆车吧。(课件出示跑车图片)

学生一片惊叹。

师:如果你是小男孩,看到这辆车,听了保罗说的话,你会怎样说?学生读小男孩的话,羡慕之情明显。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种情感的产生必定有其触发点。课文中小男孩和保罗的对话都是围绕那辆崭新的跑车,小男孩所表现出来的羡慕也起始于此。那么,把“崭新的跑车”的画面想象得越生动,学生和文本间就越能出现情感的互通点。所以,我把这辆“崭新的跑车”作为对话情感的切入口。抓住这点,我在引导时出示跑车的图片(当然,这必须是一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跑车),学生对文本描写的场景的想象立时鲜活起来,引发满堂惊羡,此时,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小男孩”,学生与小男孩之间就因为有了这份“羡慕”而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读起羡慕来,十分味道也便有了九分了。

二、以想象加深学生和文本的情感交流

把车的画面送进了学生的朗读中,学生的脑海里已经为人物的对话搭建好了场景,极致的环境想象渲染出来的便是学生朗读的情感。但是人物对话的情感不仅体现在对话的语境上,人物的眉眼口鼻,人物的行为举止都会透露出人物的情感。这时,我顺势引导:“除了车的画面,你的眼前仿佛还出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再次细读人物的对话。就这样,一个个文字中的细节被学生们发现了:

生1:小男孩非常喜欢这辆车,他在车边上走来走去,不肯离开。

生2:小男孩很羡慕的,因为他看车的时候,用手轻轻地去摸,好像这么漂亮的车出现在他面前,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生3:小男孩非常惊讶,因为他说话时,是“睜大了眼睛”,保罗的话让他羡慕不已。

……

我和学生们一遍遍地读着小男孩的动作、神态,一遍遍揣摩想象:一个流连不去的“走”,一个小心翼翼的“摸”,一个满含惊羡的“睁”……细微之处,却情感丰富。带着这些想象,再跟学生们一起一遍遍品读人物的对话。此时,在搭建好场景后,小男孩说话时的神情举止便生动地出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渗透在学生的朗读中,而且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也加深了学生与人物情感间的交流。学生在小男孩和保罗的对话中,还体会到小男孩强烈的希望——“我读出了希望的画面,小男孩这样强烈地羡慕,其实是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哥哥”。

三、以想象引发学生和文本的情感共鸣

教学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朗读指导若只囿于读好一言片语,就谈不上高效了。只有让学生能够运用想象这种朗读的方法,与文本间建立起自主的情感交流,这堂课才能称得上有效。因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对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贯彻始终。起初,读“正确、流利”是一个方法——“不放过每个字,每个音”,后来,所有的有感情朗读指导都归结于“想象形象与画面”。在读课文接下来的对话时,我便放手让学生练:

1.自己先练读两遍,争取读出形象,读出画面;

2.每人在小组中朗读展示;

3.在组长带领下,完成星级评价单;

4.推荐组内的朗读高手。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运用前半节课的朗读方法,自读自练、小组合作,以自身和团体的努力,夯实方法的应用。以朗读展示,“朗读之星”评比激发、延续朗读的激情,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节课有一个新的起点。在朗读展示中,学生们通过想象,读出了饱含在小男孩话语中的那份无限的希望和无私的爱,通过小男孩“洋溢着的笑容”,体会到了给予是一种心灵的愉悦。此时,文本中的对话不再只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以想象引导学生读出人物对话的情感,首先,要确保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只有做好这两点,学生才能把注意力放到品味对话的情感上来,情感表达也会更顺畅。其次,人物对话都有其特定的语境,点拨学生发现它与现实的共通点,学生便会在文本阅读中产生情感替代,拉近与人物的情感距离。再者,抓住人物对话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想象,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学生的感受丰富了,他们读出来的情感必定也是丰富的。学生们心中涌动的情感通过朗读宣泄出来,从而达到与文本的情感共鸣。当然,有时限于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时不一定能把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当学生的朗读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之后,老师就要以自己的范读带领学生尝试新的突破。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在正确、流利的朗读基础上,立足文本,寻找文本的情感突破口,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和形象,就能为学生的朗读和文本之间搭起情感互通的桥梁,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利保罗小男孩
扶起小男孩
小男孩
保罗老师病了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感恩那份心
流利口语练习
参考译文
寻觅救赎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