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8-02-22邹永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年12期
关键词:依帕司神经血糖

邹永

(广东省东莞市凤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莞52369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病程周期长,且病发后患者神经中枢及周围局部神经均会受到损害,临床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主要为远端感觉神经发生病变。有研究指出[1],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约50%以上的患者属于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症状及体征,如感觉异常、对称性疼痛、膝腱跟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震动/位置感觉减弱甚至消失等。DPN并非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可导致患者致残风险上升,病情严重者会发展为糖尿病足、肢端坏疽,导致截肢、致残,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在治疗方面,目前临床多根据DPN多重病因和症状应用联合治疗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中心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90例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参照组男22例,女 23例;年龄 56~81岁,平均年龄(68.47±6.89)岁;病程 1~4年,平均病程(2.45±0.25)年。治疗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7~82岁,平均年龄(69.10±6.84)岁;病程 1~5年,平均病程(2.49±0.3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均经上级医院确诊为DPN,近3个月内血糖水平稳定,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肢体末端有疼痛、麻木、冰凉感,夜间加剧,疼痛可包括刀割样、闪电样、烧灼样、钻凿样疼痛。(2)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因腰椎病变和药物因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以及合并双下肢动脉中/重度狭窄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低盐低脂饮食控制、适当运动以及规范治疗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病等)。参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甲钴胺片(国药准字 H20052564)治疗,0.5 mg/次,3 次 /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片(国药准字H20040012)治疗,50 mg/次,3 次 /d,饭前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后,在社区进行持续性跟踪随访。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膝反射、踝反射、深浅感觉、位置感觉、震动感觉恢复正常,肢体末端疼痛、麻木、冰凉感消失,为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膝反射、踝反射恢复正常,肢体末端疼痛、麻木、冰凉感消失,但深浅感觉、位置感觉、震动感觉轻微减弱,为有效;患者上述症状及体征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对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正常值3.9~6.1 mmol/L)、餐后 2 h血糖(PBG,正常值<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范围4%~6%)水平。(3)采取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定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治疗4个维度,共27题,采用线性评分法,评分范围1~5分,理论总分13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4)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乏力、腹泻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FPG、PBG、HbA1c及DSQ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FPG、PBG、HbA1c及DSQL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DSQL(分)治疗前 治疗后参照组治疗组组别 n 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PB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HbA1c(mmol/L)治疗前 治疗后45 45 t P 11.42±1.38 11.44±1.36 0.069 0.941 7.53±0.47 6.08±0.52 13.877 0.001 14.80±1.20 14.81±1.19 0.040 0.972 10.03±1.27 7.01±0.39 15.249 0.003 9.90±1.10 9.91±1.09 0.043 0.976 8.21±0.29 5.30±0.20 55.413 0.000 66.28±3.72 66.30±3.40 0.027 0.986 46.17±3.83 31.09±3.01 20.767 0.00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有数据表明[3],截至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到9 600万。如此庞大的糖尿病群体中有绝大部分患者合并慢性并发症,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对机体多个系统带来严重损害,引发多系统的严重急慢性并发症,DPN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慢性并发症。目前DP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长期高血糖。另外,也有临床研究认为[4],DPN由多种因素共同诱导产生,包括缺乏相关营养因子、血管损伤、细胞因子异常、氧化应激反应、机体代谢紊乱等,从而导致患者肢体末端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冰凉等症状,若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足、肢端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将面临截肢和致残风险。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甲钴胺是临床治疗DPN的常用药物,属于内源性维生素B12衍生物,可进入患者神经元细胞器,对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和脑细胞的生物合成途径产生作用,促进核酸代谢和叶酸吸收,迅速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抑制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神经性退变,纠正DPN引发的肢体末端疼痛、麻木感,临床应用较为广泛[5]。有研究认为[6],甲钴胺还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单用甲钴胺难以增强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欠佳,仍需采取联合用药进一步巩固疗效。韩世华[7]认为,人体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多元醇代谢旁路被激活,醛糖还原酶活性升高,难以有效代谢体内果糖,从而导致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多元醇代谢旁路产生的葡萄糖可促活山梨醇醛糖还原酶,导致运动神经病变。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对多元醇代谢产生的葡萄糖起到选择性抑制效果,控制山梨醇水平,从而持续增强患者神经功能。此外,依帕司他还能增加有髓神经纤维密度、轴突面积、神经髓鞘厚度等,对神经供血起到改善作用,促进神经阻滞中肌醇含量迅速回升,从而提高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治疗后,治疗组FPG、PBG、HbA1c水平以及DSQL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糖尿病周围性神经病变效果显著。与许学忠等[8]研究结果相符。原因为依帕司他片与甲钴胺联合,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细胞生成内皮一氧化氮,抑制内皮黏附因子产生,从而提高肌醇水平,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能抑制高血糖状态,稳定血糖。综上所述,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应用依帕司他片治疗DPN的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帕司神经血糖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神经”病友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