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不同证型抑郁症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改善
2018-02-22韩华
韩华
(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院精神科 淮安211600)
抑郁症是以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发病率约为3%~5%,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排名第四的疾病[1]。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以药物治疗为主的整体干预方法,以改善或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但抗抑郁药没有一通百用的好效果,患者用药后也容易复发,故综合疗效欠佳。近年来,中医治疗抑郁症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我院采用中医辨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抑郁症患者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9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实验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7.7±9.4)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3.1±2.2)年;受教育年限6~19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1.7±4.3)年。对照组男23例,女26例;年龄33~62岁,平均年龄(47.3±10.1)岁;病程 5个月 ~8年,平均病程(3.0±2.7)年;受教育年限 6~18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11.9±4.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病史、症状、查体和量表评估等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相关标准[2]者;病程≥6个月者;依从性良好,遵医用药者;患者或直系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患有其他精神疾病者;既往有颅脑损伤或颅内疾病史,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者;患有视听障碍者;中途退出,临床资料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抑郁症严重程度选择性用药。轻度患者给予帕罗西汀(国药准字H10950043),20 mg/d;中度以上患者给予氟西汀(国药准字J20130010),20 mg/d,或氟伏沙明 (国药准字H20058921),100~200 mg/d。疗程为 8 周。
1.4.2 实验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医辨证论治。西医治疗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抑郁症证型的不同服用不同的中药方剂。(1)肝气郁结证:证见精神抑郁、沉默不语、胸闷胁痛、腹胀嗳气、大便不调、不思饮食,苔薄腻、脉弦,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舒中为法,用药柴胡舒肝散。组方:柴胡、陈皮(醋炒)各 12 g,香附、川芎、芍药、枳壳(麸炒)各 9 g,甘草3 g。(2)气郁化火证:证见急躁易怒、口苦口干或嘈杂吞酸、胸闷胁痛、头痛目赤、大便燥结、小便赤黄,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治疗以理气解郁、清肝泻火为法,用药丹栀逍遥散。组方:牡丹皮、栀子(炒焦)各20 g,当归、茯苓、柴胡、白术、白芍、生姜各15 g,甘草、薄荷各6 g。(3)气滞痰郁证:证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咽中似有物堵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痰白腻、脉弦滑,治疗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为法,用药二陈越鞠汤。组方:半夏、橘红各15 g,白茯苓、苍术、白术各9 g,生姜、芎、山栀仁(炒)各6 g,炙甘草3 g。(4)忧郁伤神证:证见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多梦易醒、烦躁不宁、忧郁善哭,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治疗以养心安神为法,用药柏子养心汤。组方:生黄芪、人参、麦冬、柏子仁、枣仁各6 g,川芎、远志、茯神、当归各3 g,甘草1 g。(5)心脾两虚证:证见心惊胆怯、多思善虑、面色无华、头晕神疲、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以益气补血、养心健脾为法,用药归脾汤加减。组方:人参、白术、当归各6 g,远志、黄耆、龙眼肉、酸枣仁(炒)各,木香、甘草各3 g。上述方剂1剂/d,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温服。疗程8周。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情绪,HAMD评分范围0~54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采用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估量表(LOT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3],LOTCA评分范围26~119分,得分越高,认知功能越好。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75%以上为临床治愈;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50%~75%为显效;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5%~49%为有效;疗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愈14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2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5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2,P=0.016<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对照组49 49 t P 23.6±8.2 23.3±7.9 0.084 0.172 12.8±7.5 19.2±5.9 4.630 0.025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LOTCA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的LOT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LOTC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LOTC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实验组对照组49 49 t P 71.6±15.2 72.3±14.8 0.251 0.093 90.2±14.0 77.6±15.1 8.632 0.014
3 讨论
在中医学领域,抑郁症属“郁证、脏躁、百合病”等范畴。《素问》有著:“人有五脏化五气,可生喜怒悲忧恐”,即指出五脏化生情志活动。其中,情志调畅反映五脏功能正常,反之,情志不畅多因五脏功能失调,活动过极则反作用于五脏,导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4]。《景岳全书·郁证》有著:“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主要病因病机:肝主疏泄,反复不良刺激超出机体情志调节能力时,会影响肝脏疏泄功能,使肝失条达,久之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扰心,同时炼津为痰,上扰清窍,蒙神志而发病;情志不遂,气机失调,使气滞血阻,神明不能守,也可引起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胁憋闷胀痛等症[5];肾主骨生髓,滋充脑髓,肾精不足,则元神失养,久之神机运转不利,引起不良症状;心主神志,脾主运化,思劳过度,损伤脾气,气血乏源,机体失养,则暗耗心血,最终使神失所养而发病[6]。总而言之,即情志不遂导致气机郁滞,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精神改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指通过四诊判断疾病的原因、性质及正邪关系,并根据辨证结果给予相应的治疗。本研究在常规西医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对不同证型的抑郁症患者给予不同的中药方剂治疗,肝气郁结者疏肝解郁、理气舒中;气郁化火者理气解郁、清肝泻火;气滞痰郁者理气解郁、化痰散结;忧郁伤神者养心安神;心脾两虚益气补血、养心健脾;能有效从内进行阴阳调和,从而行气、活血、安心、宁神、解郁[7]。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4%,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LOT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的有效率(90.0%)相近[8]。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抑郁症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