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与大学古典文学传习

2018-02-22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古诗词大学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一、概述

在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头疼的莫过于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老师的授课方式无外乎督促学生反复诵读以及背诵默写,对作品的理解大多也仅停留在字面意思,很难深入剖析作品背后的意蕴。“吟诵”是中国古典诗文独有的诵读方式,已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吟,呻也,从口今声。”“诵,讽也,从言甬声。”[1]段玉裁给出注解 “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郑玄给注:“信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2]陈少松教授则在综合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吟诵是指拉长声调像歌唱似地读”。[3]

如今,吟诵虽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濒临失传,因此我们应当有所作为。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关注作品本身,关注古代文学史和批评史,还应该有更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吟诵无疑是值得关注、研究和推广的。

(一)学习吟诵的重要性

现今,高校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歌教学大多延续了中小学的方式,主要还是读和记,已经很难调动大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古典文学作品是我国语言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若我们在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中加入“吟诵”这一教和学的方式,一方面能充分展现古代诗词之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典词句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也可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音韵之美,激发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学习兴趣。

(二)普及吟诵的必要性

刘勰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志乎!”,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无不展示了古人创作时铸字炼句和边构思边吟咏的画面。通过普及吟诵这一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高效记忆、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还能在吟诵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并灵活运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从而深入体会诗词的文学特质。将吟诵与大学古典文学学习相结合并将其普及,还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唤起大学生对吟诵文化的保护意识,使之得到进一步认可、推广和传承。

二、吟诵教学现状

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在2012至2016年间,以“吟诵教学”作为检索词,论文共有24篇:2012年5篇,2013年6篇,2014年3篇,2015年4篇,2016年6篇。通过分析发现,在吟诵教学逐渐回归课堂的过程中,从无人问津到在重新活跃,体现了吟诵非同一般的生命力。其中,中华吟诵学会可谓功莫大焉。几年时间里,大量的有识之士受该学会的邀请赴全国各地进行了对吟诵的采录、整理、研究并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中华吟诵学会每年举办数百场“中华吟诵周”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众多学校联合开展“吟诵进校园”活动[4]。大批吟诵专家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开展有关吟诵的讲座、给学生上古诗吟诵课。除此以外,该学会还在网站上开设免费网络课程,吸引了大批爱好吟诵的教师,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教学培训。许多教师学成之后,回到学校大力推行诗歌吟诵教学。

另外,吟诵教学也正在逐步地走进校园。如在张爽的《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吟诵初探》:[5]国内首套儿童吟诵教材《我爱吟诵》的出版,大大增强了少儿对吟诵的兴趣。很多高校结合具体的古诗进行了吟诵教学初探,开设了相关选修课,成立了和吟诵相关的社团,并开展了各类活动,增进了大学生对吟诵的了解。

陈少松(南京师范大学)、徐建顺(中央民族大学)、孙永忠(台湾辅仁大学)等对吟诵有着多年研究的老师,先后在其执教的大学开设了有关吟诵的选修课,对吟诵的历史、理论及技巧、腔调等方面加以阐述和讲授。在校师范生或其他对吟诵感兴趣的同学如果能走进这些名师吟诵选修课堂,定能系统学习,全面理解吟诵。

除了授课以外,还能通过有关吟诵的社团来学习和推广吟诵。从首届“中华诵·两岸大学生吟诵节”的参与情况来看,紫竹诗社(中央民族大学)、中华古诗词吟诵团(东北师范大学)、东篱诗社(台湾辅仁大学)等社团等都已成为高校中有关吟诵社团的佼佼者。”[6]美中不足的是,有关高校吟诵教学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我们搜索到的24篇文章中,大多是针对中小学进行的吟诵教学初探,针对高等教育的却不多。

三、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报告及总结

团队成员针对吟诵设计出一份较全面的问卷。我们随机发放100份电子问卷,收回94份。调研对象主要集中是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院校师生,其中包括专业学习古典文学的师生(49人)和学习《大学语文》为主的非文学类师生(45人)。

从调研结果看,88%的同学认为很有必要研究古典文学作品,且有大部分同学表示对吟诵有了解,并认识到吟诵与唱歌存在区别。就古典文学学习方法而言,48%的同学选择默读的方式,只有14%的同学通过吟诵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从教学活动来看,33%的同学反映有个别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吟诵进行教学,而少部分同学在讲座中欣赏过吟诵的教学方式。

如今的古典文学教学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缺陷,74%的学生对古典文学课堂不感兴趣,认为古典文学学习较为枯燥乏味,死记硬背的成分较多,不能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教师授课方式单一等。目前,吟诵在大学古典文学学习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但大多数同学认为吟诵对于深入理解古典文学作品十分可取。因为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77%的学生认为吟诵是古典文学极佳的展现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借鉴和继承古人的学习方法,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还能激励学生展现自我风采。

(二)学习难点与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古典文学的学习与吟诵的关系,团队成员通过网络及现场聆听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指定篇目进行了吟诵学习。以学习陈少松先生《满庭芳》(秦观)为例,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难点,如:对于声乐和诗文的掌握、对吟诵调式的区分以及吟诵方言等。刘勇刚先生在《论吟诵》中提到吟诵的规律大致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7]《满庭芳》一词深情绵邈,应当以柔美的音色去吟诵,但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很难提炼出规律,始终处于盲目学习的状态,一旦脱离陈少松先生和刘勇刚先生的吟诵范本后,就难以自主吟诵。

在倾听同一派别同一篇目的吟诵时,也会发现由于吟诵者心境的不同,吟诵的体验也不太一样。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中国的吟诗,一定不能谱成一个调子,一定不能有死板的音节,一定要有内心的体验和自由。”[8]没有固定的曲谱,没有固定的情感,作为初学者的我们在还不能把握吟诵要义时,听到前辈们不同体验中的吟诵影音,难免心烦意乱。

研究中我们也发现赵元任、任中敏等老先生在吟诵中常常使用方言吟诵,南派北派也各有不同,这给我们的吟诵研究又增加了难度,每个字的咬引、变音,每一句话的停顿、连贯,都要在理解方言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而陈少松、刘勇刚先生多采用普通话吟诵的方式,不受地域方言的拘束,无论南北都能听得懂,这无疑有利于吟诵的传播。

四、传承

(一)传承的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和学习方法,吟诵在大学校园里进行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吟诵包括“吟”和“诵”两方面,要做好这两个方面,就要求多方面的配合,包括调动口、耳、眼各个器官,其实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活动[9]。背诵经典名篇是高校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大学生的记忆力相对于中小学阶段已不是最好的时期,以吟诵方式学习古文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提升记忆力的方式。通过视听结合,将枯燥的文字赋予语言和音乐的灵动,增强记忆效率。吟诵的过程还是对古典诗词再创作过程,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也会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氛围进行各种程度的想象。这种想象有对古诗情境的重现,也通过更丰富的想象对情境进行合理补充,还有将自身也置入情境中去体会作者的心境,都十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其次,吟诵非常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并增强师生互动。在“读图时代”,学生对枯燥的上课内容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厌烦情绪。虽然吟诵对今天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有些遥远的概念,叶嘉莹先生也曾经说过“现在距离吟诵的传统相当遥远了”[10]但是正因为这份“遥远”,在大学校园中引入吟诵教学反而更加可行,大学生群体对古老的、有趣的、特别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当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吟诵时,不管同学们是一笑了之还是认真聆听,都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吟诵带来的这份“神秘的吸引力”。

另外,吟诵也是中国思维和中国精神的传承。流行歌曲《中国话》中这样唱道“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这首歌是从整体上去歌颂中国话的优美,而吟诵则是通过吟唱诵读将传统的咬字发音规律以及诗词作品的写作格律传播开来。说话的方式其实就蕴含着我们民族最深入人心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传统,吟诵传统诗词,正是这些潜移默化的思维和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

(二)传承的困难

在吟诵传承过程中同样面临一些实际的困难,这些困难首先表现在吟诵本身。传统的吟诵在传承中一直采用“口耳相传”的形式,大多数吟诵的诗词没有谱子可以参考,同学们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律和前人的吟诵音频进行学习。每一首诗词的内涵有非常大的区别,即使在吟诵过程中存在例如“平长仄短,依字行腔”这样的普遍规律,却不能生搬硬套。而前人吟诵的音频虽然保留了非常多的古韵,但是这些音频常常带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方言,在录制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很多个人的随意性,给同学们的理解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旦谈到“传承”,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由谁来进行传承,这就涉及到师资力量的问题。由于曾经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断层的现象,所以在现在的高校里,具有权威的吟诵专家十分缺乏。另外,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引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超越和突破。

传承中的困难还表现在人们对于吟诵的认知上。人们在面对一些年代久远的事物时总是有或多或少的固化思想,认为这些事物是比较落后的概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没有什么作用,吟诵就是这样。有一部分教师或同学会认为吟诵这种形式是过去学习古诗词所运用的形式,今天的我们已经不需要了,这种思想就给吟诵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另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同学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吟诵在与学生们进行思维磨合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在相对浮躁的环境中能否静下心来学体悟吟诵,成为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小的挑战。除此之外,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同学们在进行高校教育之前大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平仄理解处在一个非常浅显的层面,这也使吟诵教育困难重重。

(三)我们的设想

尽管在传承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仍然对吟诵在高校的传习有很大的信心。第一个方面是要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吟诵的教学,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古诗词融合到音乐、绘画甚至于书法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中,全方位展现吟诵的艺术魅力。一开始可以选择类似于《诗经·蒹葭》这样简单易懂的篇目,通过听录音和教师带领的方式循序渐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方式,包括分组练习、表演等。另一方面是要对吟诵进行有效的采录和研究。因为长期采用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吟诵音韵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和记录,做好采录工作就非常重要。高校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仅停留在了解层面上,应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必要举办一些妙趣横生的校园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包括吟诵比赛、文艺表演等。待条件成熟时,不妨在高校精编(选)经典古诗文吟诵教材并将吟诵作为中文师范生必修课,由此必将会极大程度地促进吟诵在大学的传习和发展。

(本文系扬州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吟诵与大学古典文学传习”阶段性成果。指导老师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刘勇刚博士[教授])。

[1] [2].(汉)许 慎.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0+95.

[3] 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3).

[4] 刘 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5.

[5] 张 爽.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吟诵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6):127.

[6] 陆有富.传统吟诵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8)﹕130.

[7] 刘勇刚.论吟诵.文学与文化.2016.第二期.

[8] 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4页.

[9] 陈开华.吟诵教学经验谈.教育教学论坛.2016.1.第三期.

[10] 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2014.序言:2.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古诗词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大学》
更正说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
重要启事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