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2-2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工科校企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新工科”是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重大建设项目,“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推出对我国高校理工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做出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

一、“新工科”时代的到来及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工科”是在新形势和新需求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们对于培养新型工科学生达成的初步共识。“新工科”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是2017年2月形成了“复旦共识”,再到2017年4月提出“天大行动”,最后于2017年6月形成“北京指南”。 “新工科”的提出是对工科科学建设的优化再造和内容升级。未来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为突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从英国工业革命伊始,工程技术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力。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这些新兴领域出现了理工人才缺乏的现象,而且毕业大学生与市场需求不符合的现象。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在世界上上都是遥遥领先的,直到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达到540多万人。从这些现象中可看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离,我国相关专业人士预测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新材料、电力装备等行业成为人才紧缺的几大领域,这就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相关行业的优秀人才,解决“技术人员荒”的问题。[1]

二、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高职院校师生对实践的认识不足

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为优越的人才,这就对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但是,高职院校仍然存在实践能力随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自然就提高的错误思想。其实不然,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关系,理论知识扎实更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两者没有必然联系,即使理论知识扎实,如果不加强实践训练,那么也只会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与社会对实践能力要求高的需求不相符合。所以,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学生应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轨

我国的工程教育无论是理念、机制还是师资力量等都与社会和产业发展不想匹配,从而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很难有质的突破。经过对当地企业的采访得知:毕业生对现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文化了解几乎空白,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较慢,团队合作意识缺乏,人际关系处理较为困难,尤其是沟通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工作的交接与完成,同时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行业素养也不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我国在信息软件、通信技术等领域上的数量短缺,质量上也无法达到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毕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强人意。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较慢。究其原因,不外乎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与行业发展和企业的结合度不够强。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提高师生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为培养具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担负着输送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型人才。在教学上更突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普遍提高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教育专家提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培养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的能力和素养。而学生也应积极主动了解市场信息和新动态,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动将理论知识与行业信息市场相结合。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自主尝试研发新软件,处理新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应用能力。

2.调节专业课程,协调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操作能力的高低都在进入工作岗位中得以展现,学生的完成工作效率是衡量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所以,高职院校应调节专业课程,增加实训课程,正确处理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为新技术发展提供给高质量的综合性理工类人才。[2]

由于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较多,所以其课程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比较沉重,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应对理论课程有所调节,将可以合并的课程内容进行合并教学,对于实用性不强的课程缩短课时或剔除课程。而对于实训课程高职院校应高薪聘请专业的、从事多年计算机事业、经验丰富的实训老师,增加计算机实训课程,尤其是对于新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新产品进行专业性讲解并且实践操作。从教学评价上来说,在考试中增加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考察内容,将学生一学期的实训课程学习效果纳入期末成绩的评定中。将实践能力考察纳入学期终结评定中,不仅能增强师生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而且以硬性强化的考察方式更能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内在动力。

3.加强校企合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吴爱华处长指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发式办学是新工科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强校企合作是使学校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从而提高有利于学校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而言,毕竟社会与学校还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企业中实习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对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有所熟悉,不仅如此,校企合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工作完成效率、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避免他们离开“象牙塔”后措手不及。对于企业而言,他们可以在实习的学生中选拔杰出而又符合公司需求的科技型人才进行专业性培养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还可以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对口、业务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杰出队伍,“新血液”的输入会对老员工形成一定的动力激发,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有效方法。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在理论上成立的,在经过很多高校的实践后都证明其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正确选择。

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为学生和企业搭桥牵线,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公司提供精英人才,让老师了解公司新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从而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与市场新信息和新局面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竞争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校应积极联系当地的信息IT公司,双方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和开发课程,将学生按30-50人为一小组、2-3个月为一周期送到IT公司进行实习,将实习成绩纳入学生结业考核成绩中,派遣专业教师到知名IT公司进行考察和学习,了解市场新信息和新变化,聘请知名企业中的优秀管理人才和IT优秀员工与学生分享其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从而将学校内外的教学环节和校企产学研环节进行有机整合,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大跨步发展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社会所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有所提高。高校应好好把握此机会,为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提供素质修养高、专业知识能力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工科校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计算机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计算机专业的C语言课程教学研究
CDIO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