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获奖潮谈起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类节目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郑 宏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是“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大户,“文化自信”无疑已成为广播电视创优节目的一大“关键词”。在今年初举行的“2017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国家宝藏》《儿行千里》《非凡匠心》《喝彩中华》《阅读·阅美》《国学小名士》《耳畔中国》《好大一个家》等一大批央卫视文化类节目获此殊荣,占据参评节目的半壁江山,同时,这些节目也基本囊括了2017年文化类节目的收视、口碑和影响力,既叫好又叫座。据笔者统计,与以往相比,本次获奖文化类节目涵盖诗词、戏曲、民歌、国学、文物等传统主流题材,部分节目更是以全新的视角、表现形式和手法、深入文博、家风、朗读等领域进行创作和创新,并获得成功。此类节目获奖也彰显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原创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导向正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好节目,成为各大卫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重心。从这些节目的获奖及播出效果不难看出,文化类节目仍将成为今后电视综艺节目类的热点。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儿行千里》等一系列文化节目的出现,为电视荧屏带来了别样的面孔和新的气息,同时也对文化类这种兼具社会意义和教育性的节目类型的大众化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文化类节目以独特的魅力、全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新的演绎和诠释,彰显了文化价值与文化自信;它以一种新的形态回归,重新成为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流内容之一,并持续获得追捧和关注,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力、关注度以及引发的话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1 文化类节目的“热”,源自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更是精神的凝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体现出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是我国珍贵的文化宝藏和历史遗产,引领着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文化类电视节目伴随着国家的发展,与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同步伐,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交融,在荧屏之上传递时代律动、奏响主流强音,以大格局、大胸怀、大情怀、大梦想的使命意识,把文化元素与电视节目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富含民族文化基因,独具中国特色、中国符号,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表达,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优良的电视节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凸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不断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软实力。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持续火爆,满足了观众在精神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需求和价值取向。在经历了数年的国外电视节目模式的学习借鉴之后,中国广播电视的生产创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市场需求规律也逐渐精准,精品化生产路线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创新意识也逐步出现。当下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一方面体现在对过去许多同类节目相对沉重和刻板面孔的突破,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电视荧屏节目类型的丰富与拓展。早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就要求中央台以及各省级电视台对文化类节目进行扶持。今年初进行的“2017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更被视为电视行业的风向标。从文化类节目的大面积获奖也不难看出广播电视总局对节目创作方向的引领与鼓励。“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节目”,正是今后广电节目创作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依然是内容为王。内容,是电视节目创作的核心要素所在,它由题材、主题等多个层面构成。其中文化类节目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都与文化因素有关,文化是节目形态创新的重要内在驱动因素。文化通过电视进行传播是一种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文化对于电视这门产业也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对文化类节目形态的研发和创新,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将具有时代精神、时代气息、时代特质的题材在银屏上实现充分的表达和最精彩的呈现,是近年来文化类节目得以持续发展的缘由之一。

2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热”,源自于电视节目差异化的需要

今天,电视节目同质化竞争激烈,互联网、新媒体冲击迅猛,广播电视节目无论节目类型、节目生产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频繁与多样的变化。创新、求变,成为当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点。与其他题材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相比,文化类节目由于其题材的特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内容包罗万象,涵盖文字、诗词、音乐、文物历史等领域,节目中汉字、成语、诗词、灯谜等民俗性、通俗性文化元素纷呈,专题片、戏剧表演、情景再现、明星串场、户外真人秀等表现手法形态多样。以上文化类节目大都以通俗化元素激活文化内涵,通过综艺化手段的表达和呈现,使节目具有大众性、通俗性、贴近性、互动性,摆脱了过去传统文化类节目高冷刻板的面孔,同时辅之以现代传播技术和手段,使节目呈现出时尚、生动、平易近人的气质和风格,极大地增加了观众的收视热情并对其产生持续的吸引力。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非凡匠心》《见字如面》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怀的文化类节目集体走红,特别是央视大型文博类节目《国家宝藏》的爆款呈现,让文化类节目迅速成为收视焦点并持续引发网友热议,不仅其收视率和口碑齐飞,更成为中国电视栏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善于寻找观众的收视需求和痛点,让节目接地气,引发观众互动参与也是此轮文化类节目得以迅速传播和持续火爆的原因之一。如《中国诗词大会》,为吸引观众互动参与,节目中场内选手和百人团相互竞技,攻擂者与擂主终极PK,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可视性、参与感和互动性;《见字如面》,邀请明星加盟,通过明星读信,将书信文字转化为视听语言,彰显书信魅力、突出家国情怀,引发观众感同身受;《国家宝藏》采用综艺手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采用观众喜爱的表达和演绎方式,对节目进行大胆创新,节目综合运用各种传播符号,采用插片,舞台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表现形式,增添了很强的可视性,节目融入趣味性和娱乐性,让冰冷的文物穿越时空,以平民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拉近了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记忆深刻,其获得的巨大成功和好评是新时代广播电视生产者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一次积极地成功探索和创新,充分说明了具有思想内涵的文化类节目前景广阔。

以上可以看出,此轮文化类节目的大面积获奖并持续发“热”,笔者认为是在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以及节目生产等多重因素驱动之下的必然结果。面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以及电视节目同质化的现状,文化类节目以一种求新求变的姿态出现在荧屏之上,并带有极具个性化的符号特征,在内容上选择了具有通俗性和大众化的文化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化元素同目前流行的综艺、真人秀等表现手段相结合;聚焦个体故事、契合社会心理,从而赢得广泛赞同,走出了一条集差异化和原创的路线。可以预料,在今后一段时间此类节目还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并将持续发“热”。

猜你喜欢

类节目电视节目广播电视
新电视时代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应对策略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