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学视角下的假新闻传播研究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假新闻新闻媒体受众

彭 轸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当前,我国假新闻泛滥,究其原因在于新闻编辑本身专业素质偏低。本文以符号学理论为基准,对假新闻的复杂性和主体性进行系统分析,运用拉斯韦尔的5W范式逻辑,对假新闻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后果进行概述。

1 假新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新闻具有倾向性,首先是对事件或问题做出定义,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结合社会道德做出判断,结合实际提出相应方法。其次,是在社会事件或问题上做出相应选择,突显要表达的内容。新闻传播可以通过对事件报道的内容进行有意识选择,从而突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预期传播效果。而假新闻传播意图也具有一定倾向性。赵毅衡教授《符号学》中对谎言和虚构之间逻辑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发送者的意图意义——文本携带的文本意义——接收者的解释意义的传播过程,进行8种不同情况的分析解释。

以“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部分新闻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为自己带来高发行量、高收视率和高经济效益,会将平淡无奇的新闻事件进行有预谋的夸大和炒作,以此带来轰动的新闻效应,从而赚取媒体关注度。这种以经济效益来掩盖社会效益的做法,实际上是媒体监督权和职业道德的丧失。在此次事件中,多个媒体未经证实就对这一事件争先报道,篱笆网、环球网、人民日报都曾就这一事件进行报道,而篱笆网无疑是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和“受益者”,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眼球,并将问题引导到地域歧视上,没有对事件内容及后续进展进行系统调查,致使新闻真实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传播者本身意图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诚信意图;二是作伪意图。

2 文本内容的真实性

假新闻所报道内容是失实虚假的,即文本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却能被各大媒体报导并被相关受众接受。这一现象就是赵毅衡教授在书中所谈到的“文本内真实”,即融贯原则,新闻文本内容所涉及的成分及叙述逻辑是统一的。也就是在不看事实的情况下,单从文本分析各个元素是不冲突的。以“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为例,这一假新闻爆出后,引发了网友一片唏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自媒体时代下舆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这篇稿子之所以在未经证实后就引发了广泛舆论,主要在于“地域歧视”的话题性,受众对话题内容往往讨论度会较高。一旦有人给上海女扣上“拜金女”的帽子,大众的偏见就会接踵而至。这体现了受众对“拜金女”的成见,而这种成见容易被假新闻利用,人们过度沉浸在事件引发话题讨论,却忽视事件本身的真实性。

3 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新闻传播通过新闻媒体技术以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具体表现为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这种形式归属于传统的传播形式。而随着新型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微博、微信、朋友圈成为新型传播形式,其涉及各种信息,但有时难免视角过于单一,只是单方面反映了一个问题,有些媒体为了促使新闻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看点,往往会对新闻内容进行进一步“加工”。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一事件中,“快公司”“尖椒部落”等媒体人则为了炒作在行业内的名气和地位,对这一失实内容进行再次夸大,断章取义,时至今日仍没有对这一不实新闻予以删除,导致媒体舆论引导公信力蒙上了一层灰色,以夸大失实的报道来吸引受众眼球,加大了“地域歧视”的内容报道,对事件本身的夸大和歪曲,严重混淆了大众视听。

4 法律保障性过低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全面、系统的加强舆论引导的法律体系,导致假新闻事件屡屡发生,并在传播过程中越演越烈。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针对新闻造谣方与传播方,都没有进行严厉处罚,反倒网站靠这一新闻获取了1.1亿元点击量。长此以往,媒体的监督能力和公信力会逐渐丧失,这就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法律条文,来保障新闻媒体向公众传递信息的真实性,避免受众受假新闻影响。

5 杜绝假新闻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对于事件的真实性单靠受众自行辨别比较难,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确需要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这一事件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如此高的点击量,究其原因在于受众对话题性内容较关注。新闻媒体可以从受众需求出发进行新闻内容报道,但前提是必须遵循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本原则。针对话题引发的问题应从正面、积极的角度予以引导,而不是从“地域黑”的角度激发社会矛盾。在现实中,很多新闻媒体经常对一件事的报道带有倾向性的情感色彩,褒贬不够客观。有时,还将新闻传播应该承担的责任无限扩大,没有明确的监督权限,出现监督越位现象。部分媒体工作者,在对事件的评论中,感性成分过重,影响了对事件的客观观察,进而形成不正确的观点,错误引导大众。

因此,需从以下四方面提高新闻传播的法制性和规范性。一是制定统一的行业门槛。通过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则,从根源上杜绝专业素质低下的人员,进入媒体行业,从而保证新闻媒体报道、引导公众舆论具有严格的原则性和客观性。二是增强对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培训,实施资格证制度。定期对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内部对其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淘汰、继续学习培训。此外,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对每则经手新闻进行诚信登记。三是执行问责制度。对于报道虚假新闻、利用错误观点引导社会舆论,对于该报道的新闻避开不报,甚至利用造谣、传谣的形式进行炒作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相关责任单位进行严厉问责。四是,确立奖励制度。对重大事件进行公正、客观报道的新闻媒体,应对新闻工作者和相关单位给予奖励,并进行大力宣传,以引导整个新闻行业树立良好的风气。同时,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管理,相关部门要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技术,不能仅靠删贴、禁言、查处等硬性手段,对其进行惩罚。而是要不断宣传和灌输法治思想,根据相关的法律和事实情况,对违法媒体工作者和单位予以惩罚。奖惩分明的规则,有利于激发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树立弘扬正义的信心。

6 结语

在我国,新闻传播的确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假新闻频现也意味着其存在一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作用,保障受众对事实的需求,促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假新闻新闻媒体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