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IP改编热看国内编剧生态

2018-02-22王长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影视剧

余 唯 王长城

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影视行业,IP改编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现状却不容乐观。

1 IP改编的现状

第一,急功近利。以前拍片子,作品被当作艺术品般对待,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通力合作,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出精品。而商品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作品拍出来仅仅是商品,利益驱使下,时间成本被压缩到最低。十天半月出剧本,三个月到五个月就拍成剧,更有甚者拍摄时间不足一个月。IP改编热潮之下,很多投资公司考虑到市场行情和时间成本,留给编剧创作的时间非常少。“效率高”的编剧最吃香——用最短的时间出最多的作品。花时间潜心创作的编剧反而得不到重视和认可,他们甚至养不活自己。在这种恶劣生态环境之下改编出来的剧本大部分谈不上任何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空洞,观众自然也不会买账。

第二,原创乏力。市场一味哄抬IP剧的价值,视其为票房“救命药”,流行什么类型的IP改编剧,投资者会一窝蜂跟上去做同类影视剧。原创剧本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承担更多未知的风险,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IP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同质化的IP剧本导致同质化的改编。不仅观众对IP失去信心,也导致影视产业的不健康发展。IP丧失了它的价值,其潜在的那些价值更加不可能被挖掘出来。

第三,IP资源浪费。迪士尼认为,IP改编不应只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真正的IP开发是让其拥有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以《玩具总动员3》为例,不仅电影为迪士尼带来了不俗的票房,游戏、图书、DVD、版权和授权等领域更是为迪士尼带来了高于票房好几十倍的收入。完整的IP开发,是在已有的IP品牌基础之上打造出一部或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实现第一轮盈利,再利用第一轮的成功进行周边产品的开发,完成第二轮盈利,打造一个健康的IP运营生态圈。大火的“国民大剧”《花千骨》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花千骨》在播出之后衍生出了同款手机游戏,同名番外网剧、舞台剧,这些衍生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国内如今的IP改编,使得很多拥有较高知名度的IP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有的甚至是盲目开发,造成大量IP资源浪费。

2 国内编剧的生态

第一,编剧维权成本高。IP影视剧基于一定的“情感基础”,不论小说、游戏还是动漫,都已经拥有了规模不小的“群众基础”,有些IP影视剧在还未上映之前就已经让人翘首以盼。比如根据顾漫同名小说改编的《何以笙箫默》,电视剧和电影未上映之前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关注,经常成为微博热搜话题。对于投资方来说,这些IP改编剧盈利大,风险却非常小。众人争相追逐IP资源,IP越抬越高,接踵而来的却是抄袭泛滥,编剧维权艰辛。

第二,编剧权益的缺失。无权改编和过“度”改编是IP改编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无权改编指未经过原著作人同意,并且没有相关法律界定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和改编原作品的行为。过“度”改编指虽经过了原著作人的同意,但改编超出一定的限度,侵犯了原著作人的权利的行为。但无权改编和过“度”改编放在实际事件当中非常难以清晰界定。一些编剧利用著作权保护的漏洞,在IP影视剧剧本改编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替换了剧中人物姓名和时代却使用相似的剧情脉络,IP改编抄袭屡见不鲜。好的作品一旦出现,可能会影响几代人甚至改变许多人的命运,因此对于原创作者的辛勤劳动应当予以尊重。

第三,浮躁心态。众所周知,编剧在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品表达任务。但在实际情况当中,编剧的地位明显低于制片人,导演,有时候甚至低于演员。当前IP改编以商业电影、电视剧居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内很多编剧面临“言不由衷”“背离初心”的尴尬境地。原本以编剧为核心的剧本可以经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随意改动,最后播出的反响却由编剧一人买单。网络小说成为影视IP剧改编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造成国内编剧质量参差不齐地原因之一。“写而优则编”的编剧很多,但并不意味着会写作的人都适合做编剧。小说和剧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题材,小说更多的是关于心理状态的文字描述和陈述,剧本是场景、画面、情节的综合,很多IP改编剧难以还原原著的精神内核,过于迎合市场而沦为“牺牲品”,反响惨淡。如IP改编成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登上荧屏,因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引发全民吐槽;还有些IP并不适合改编成剧,如日本动漫《樱桃小丸子》被改编成真人电视剧播出后带来了不小的争议。为了更快更多获得利润,原本最需要花费时间精雕细琢的剧本草率完成,编剧的个人文学素养参差不齐,急需创建一个完整、专业的编剧培养体系。

3 IP改编热下国内编剧的发展策略

3.1 重视传统编剧

美国第一部人工智能编剧的短片Sunpring播出后,传统编剧与网络大数据的冲突就愈发的激烈。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而准确定位观众的观剧喜好而编纂出迎合大众喜好的剧本,听起来是最省时省力写剧本的方式,因而很多人认为似乎传统意义上的编剧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实际上,市场有好有坏,大数据预测必须建立在历史数据之上,而历史数据是“有迹可循”。如果一味满足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写观众所想,拍出没有创新的作品,时间久了观众看腻了,没有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期待,就算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写出来的剧本也会被淘汰。

3.2 鼓励为艺术创作的编剧

影视制作链中,编剧的收入远低于导演和演员,在巨大利益的刺激之下,编剧创作心浮气躁,编剧追求感官刺激,猎奇为乐,写出的作品无广度和深度,沦为“快餐式”消费品。文字是有温度的,一个好的作品需要编剧们静下心来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心积淀打磨作品。盈利和拍出好片并不矛盾,一方面我们呼吁为编剧营造出一个好的创作环境,改变目前投资制作“图快”行为,另一方面编剧本人也需要反思自身应该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到底是为了面包而写作还是为了艺术而写作,这个矛盾论题现在可以不用这样尖锐,解决的方式有很多种,写作也可以兼顾面包和艺术。编剧创作要坚持艺术创作的信仰和尊严,这样才能得到观众的喜爱,才能得到利润反馈。在这个快得离谱的经济社会中,以文字为生的编剧更应该回归平和心态,用真诚的文字抒写作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国内编剧要先从自身出发改变心态,用好的作品回馈观众,才能推动编剧生态良性发展,为中国影视产业繁荣发展打下稳固基础。

4 结语

在IP改编盛行的今天,不论改编或翻拍剧都离不开编剧,但国内编剧生态却不容乐观。十年磨一剑用心创作的编剧不被重视,相反的,为了利益十天半月出剧本的编剧却大受重视。进入影视剧行业的资本越来越多,观众的期待值也越来越大,IP改编剧作品质量却越来越低,“劣币驱逐良币”这个现象需要我们反思。作为“一剧之魂”的编剧应该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好的作品也值得等待。

参考文献:

[1]倪骏,徐海燕.编剧生态面面观:边缘化与风险机制[J].艺术评论,2016(12).

[2]何昕.从改编与原创文本效应看小说作者与影视编剧的创作生态[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

[3]王梅.大数据视角下电影编剧的发展策略研究[J].电影文学,2017(5).

猜你喜欢

影视剧
“超前点评”折射“水军”控评乱象
影视剧配音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表现形态分析
浅析影视剧中医患关系对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启示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浅论将小说改编成影视剧之后的得与失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