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研究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关怀广播电视

舒 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人们获取新闻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广泛。但是,作为传统主流媒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在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其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如果缺失了人文性,不仅是广播电视台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也会使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越来越少。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较好地体现人文性,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必然之路[1]。

1 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人文性

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性主要是人本思想的深入表达,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善的本性。在新闻报道中,始终以人为中心,报道内容充分联系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追求,通过对人文情怀的彰显来打动新闻受众,让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寻找到人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不是简单地陈述新闻事实[2]。

通常情况下,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还原新闻事实

新闻报道应该充分地尊重事实真相,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更应该关注人们真实生活的善、恶、美、丑,既要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的真实内容不被歪曲,也要敢于揭露社会的痛点,用客观真实的残酷真相警醒人类本身。

1.2 关注弱势群体

作为传统主体媒体,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更加应该体现人文关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报道除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还往往关注小人物的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情感表达。

1.3 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社会舆论的导向往往被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所影响,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在引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报道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便捷化,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恰恰应该回归新闻内容本身,用普世人性化的情感引领广大群众的价值观。

2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缺乏人文性的具体表现

2.1 对新闻内容本身没有深度挖掘

新闻报道的最终受众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报道内容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传达的情感是否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同,是影响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收听率、收视率的关键。而现在的不少新闻,往往打着关注人民群众生活的幌子,仅对新闻表面的现象进行描述,而没有对民生发展、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度挖掘,对人文关怀的理解较为浅显,进而使得不少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内容肤浅、情感零散,没有真正体现对国计民生的深度关怀[3]。

2.2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意识不足

随着新闻报道对民生领域的广泛关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也对弱势群体进行了深度的报道。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采访记者及后期编辑为了更加真实地展现弱势群体的生活,甚至为了提高收视率、收听率,对弱势群体的生活进行无限放大。这样的新闻报道虽然对吸引了关注,但也让弱势群体在受众面前被无情地展现。这样不顾人们正常情感的无情报道,往往对弱势群体进行了二次伤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正常生活都会造成影响。

2.3 价值观传递错误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收视率、收听率成为衡量一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采集、编辑往往要跟随社会热点或舆论头条,以博取收视率、收听率,这就导致一些媒体在新闻内容上媚俗、在语言表达上低俗,传递错误的价值观,这不仅对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对社会舆论产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在错误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一些新闻编辑往往追逐社会热点、大众“猎奇”点,甚至将封建迷信、反动思想作为了新闻热点,在违背了新闻报道本身的监督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忽视了人文关怀的传递,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相脱节。

2.4 新闻内容过度娱乐化

新闻报道因其真实性、监督性往往内容较为枯燥、形式单一。在收视率、收听率的刺激下,一些广播电视台为了博受众的眼球,将新闻报道处理得过于娱乐化,而让新闻报道缺失了严肃性。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的从业人员不从新闻报道本身的人文关怀出发,反倒追求某一部分受众欢迎或者思想媚俗的流行生活、社会热点等。这样的新闻往往还打着“关注民生”的幌子,不仅对社会舆论会造成不良影响,也让受众对新闻报道、娱乐节目之间的界限理解更加模糊。新闻报道中应该被人们感受到的人文关怀被表象的娱乐化所掩盖,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失去了应用的人文价值。

3 如何更好地在广播电视新闻中体现人文性

在传播媒体的激烈竞争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既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想方设法吸引受众,也要坚持传媒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增强人文关怀,将人文性体现在新闻报道的采集、编辑、播放的全流程中。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既要对传统媒介的优势加以发扬,也要科学、严谨地体现人文性。

3.1 坚持本性,承担社会责任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延续,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应该回归新闻报道本身的性质、原则,脱离媚俗心态、从众心理。无论是对民生百态的广泛关注,还是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都应该从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出发,不盲目跟风、不涉低俗,反映真实的民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发声,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坚持到底。

在坚持新闻本性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还应该严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用科学、法治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价值导向,尊重人性、贴近生活,用正能量弘扬和讴歌人性的美好。落实社会责任,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还应该杜绝虚假新闻、夸大新闻,体现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对正确价值观的倡导。

3.2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最终面世来自于各个从业人员的采集、编辑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要想更好地体现人文性,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应该提高从业人员的新闻采集能力,对新闻事件敢于深度挖掘、对身边生活多多关注;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应该加强新闻编辑能力,对新闻事件的整理、加工不能脱离广大群众的真实生活,而对人们真实生活的描述应该精彩而生动。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坚持新闻报道的严肃性,不媚俗、不逐流,关注采编对象的真实情感和心理感受,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的全流程。

3.3 注重贴近生活,采用人性化的报道视角

在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过程中,从业人员应该采用人性化的报道视角、多多使用平民化的语言,让新闻报道本身更加贴近生活。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人员应该深入基层、细致地了解群众生活,既要关注影响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应该关注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小事。这样,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才能既引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又贴近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容易理解所传递的价值。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最终受众是人民群众,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来源于群众,更要服务于群众,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应该将人文性贯穿于新闻制作的始终,既要贴近生活,又要展现生活中的正确价值观;既要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又要注重人文关怀,更好地彰显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侬.试析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2]田磊.广电新闻人文精神的式微与构建 [J].新闻传播 ,2016.4.

[3]徐洋.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要强化人文情怀[J].新媒体研究,2017.6.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关怀广播电视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