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舆论场与公共领域建构的可行性和困境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媒介

魏 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开放性、真实性、互动性、聚合性等为特征的新媒体平台开启了以用户参与为本质的Web2.0时代。新媒体不仅为网民的多元化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且极大改变了中国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公众舆论的形成、聚集与扩散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 研究理论综述

近年来,微博多次成为重大舆情的爆发地。微博的平台特性也为这些舆情事件的产生、发酵、高潮提供了一个巨大舆论场,引起了多方学者的讨论和研究。学者王杨(2011)指出,目前两个互相独立、并行不悖的舆论场已经形成,一个是基于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的“传统官方舆论场”,一个是基于新兴媒体的自下而上的“网络民间舆论场”;同时还讨论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作为,如搭建了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了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批判气质。刘彦伯(2011)分析了微博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指出微博是一种“准公共领域”,在表达民意和实现舆论监督方面起到了公共领域的作用。朱燕(2010)认为微博契合了公共领域的诉求,但由于微博平台强大的舆论煽动性加强了沉默的螺旋、同质化信息泛滥、个人信息公开化,导致微博所构建的公共领域仍不成熟。熊光清教授(2011)指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未完全成熟,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感和较强的政治互动性,同时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会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尹连根教授(2013)从结构、再现、和互动这三个构成性向度讨论了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从结构的角度,微博颠覆和重构了我国现有的公共领域格局;从再现的角度,微博为信息和意见同时提供了最大的可视性;从互动的角度看,微博在成为民意平台的同时,也让公众与媒介、政府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扁平化和互动行为前台化。

上述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在微博舆论场与公共领域的构建以及困境的实例研究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公共领域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出发,通过涉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红黄蓝虐童事件”探讨微博舆论场在此次事件中发挥的公共领域职能,以及在建构公共领域时面临的困境。

2 微博舆论场与公共领域建构

2.1 公共领域

1961年,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对公共领域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公共领域指的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作为公众的私人聚集在一起,就公共事务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公共领域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离,并且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既不依附于国家,也不依附于社会的由公众组成的对公共事务进行话语交往的中间地带,公众以对话、商讨、辩论等公众交往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和批判,并对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具体来说,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有以下三方面: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自由沟通、充分交流的公共媒介;作为批判力量的公众舆论。

哈贝马斯认为从19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发生转型。社会福利国家中的公共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政党取代个人,“社会的国家化与国家的社会化同步进行,正是这一辩证关系逐步破坏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其次,政治妥协取代了政治批判,公共领域的批判功能逐步弱化;再次,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功能已经从公众批判转变为被政党利用和操纵而获得选票的“表演化”功能,带来的是公共领域“重新封建化”;最后,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商业化、政党化和娱乐化,“文化批判公众”变成了“文化消费公众”,大众传媒由批判公共权力转而变为权力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领域的批判性和独立性被严重削弱,面临着消解的威胁。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西方国家现实而建构的研究。

不过,在目前的媒介环境中,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等新兴媒体让人们看到新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行性。本文将从公共领域的三个构成要素:公众、媒介、公众舆论三方面探析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行性。

2.2 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行性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早已突破哈贝马斯笔下的电视、报纸、图书、杂志等传统媒体,步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代表之一,微博以其无门槛的进驻方式、低成本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对多元化表达的维护,使越来越多人能够随时随地向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微博多次成为重大舆情的爆发地,微博的平台特性也为这些舆情事件的产生、发酵、高潮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舆论场。随着微博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公共领域职能也在不断显现。

第一,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这些公众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以及不被剥夺的批判意识和批判权利,能够就社会公共事务和围绕公众利益的问题展开讨论和论辩。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之一是,它在技术层面为参与者开放了准入门槛,进而在社会层面为参与者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尹连根,2013)。单个的私人能够在微博平台得以聚集,面向整个话语空间和舆论场发出自我见解和个性化表达,汇集社会公众,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社交关系壁垒,话语权得到空前释放。

第二,自由沟通、充分交流的公共媒介。单向度的、非交互式的媒介形态会导致信息闭塞和沟通缺乏,而在此基础上,就不能体现“私人”的独立性和批判的理性,从而无法形成公共领域。微博的无门槛进驻、微言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实时热搜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被打破,开放性和双向交互性不仅满足了微博平台上私人公众的话语表达,还为公众之间进行讨论和沟通塑造出一个不被打扰的公共空间。

第三,作为批判力量的公众舆论。公众舆论应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影响权力机关的决策,从而推动公共事务的解决。近年来发生的“榆林孕妇坠楼事件”“杭州保姆纵火案”“江歌案”“携程亲子园事件”等,都是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传播、扩散信息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形成“民间舆论场”,通过民众舆论压力影响相关部门的决策,进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正如胡泳教授所说,“微博以秒计算发布信息,也以秒计算获得反馈,能迅速形成一个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这令论坛和博客等媒介远远无法企及。”因此,不难发现,微博已经成为实质上的舆论风暴中心和事实上中国最主流的媒体之一,推动着批判性公众舆论的形成。

2.3 困境与讨论

随着微博功能的发展和大量用户的涌入,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舆情事件严肃性下降,娱乐化严重。根据《2016年度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报告》显示,2016年时政类话题的网民关注度呈低迷状态,舆情事件的严肃性下降,而引爆舆论的常常是一些明星八卦等娱乐新闻。

第二,开放性多余,批判性不足。微博开放性、无门槛、交互性的传播特点吸引了大量网络用户参与传播过程,完成了一次“去中心化”的蜕变,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信息传播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言论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情绪化、不文明的话语充斥着微博空间,这些混杂交织的言论往往没有特定观点,信息价值密度很低,仅仅凭借情感化用词博人眼球,在快速和碎片式的传播中吸引一批媒介素养不高的网络用户跟随,盲目地参与公共舆论传播,导致个体批判能力丧失和批判意识下降。

第三,网络谣言滋生。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张钦明,2013)。在微传播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介,“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和公众媒介素养的缺乏使信息的选择、检索过程弱化,导致大量虚假信息充斥于舆论空间。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话语明星”在一次次舆情热点事件中借势炒作,利用舆论的爆点和热度推销自己,反而转移了公众的舆论视线,带偏正确的舆论方向。

微博舆论场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使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时面临着困境,与塑造哈贝马斯笔下“理想型”公共领域情景存在距离。一些学者认为微博已经成为扩大了的公共领域,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微博距离公共领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纵观现有的观点以及微博蓬勃发展的事实,本文认为,不管是认同微博作为公共领域还是否定微博是一种公共领域,在当下中国公民社会渐趋萌芽、公共讨论日益强劲的态势下,这种对于微博这样的公共空间作为公共领域的争论是不必要的,应正视公共领域已经形成于微博舆论场的既定现实。

此外,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和把关也应纳入互联网信息管理的体系之中,严打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同时,加强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提升其批判性意识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培养具有理性批判思维的社会公众,才是破解微博构建公共领域困境的应有之义。

3 结语

微博舆论场在社会热点和重大舆情事件中起到了公共领域的作用,微博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自由交流、充分沟通的媒介,使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得以聚集,让他们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将共识凝聚成具有批判力量的公众舆论,对政治权力机构造成影响,进而维护公共利益。

微博在具有强大的舆论号召力的同时,也面临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一些困境,总之,应当正视微博已经塑造出公共领域的既定现实,承认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即人们对利用新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加强微博平台的监管,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尹连根.结构·再现·互动: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J].新闻大学,2013(2):60-68.

[3]王杨. 微博中的“舆论场”及其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为[J].东南传播,2011(6):27-29.

[4]刘彦伯.浅析微博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微博打拐”为例分析[J].新闻传播,2011(3):97.

[5]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2011(1):42-47.

[6]朱燕.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7]张恒军.微博在公共领域建构中的言论特征与管理[J].传播与版权,2016(1):99-100.

[8]蔡斯敏.微博语境下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探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6):92-97.

[9]张钦明.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