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构建开放式阅读教学
2018-02-22
(湖南省永顺县溪州中学 湖南 永顺 41679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心领会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一篇作品,依据其作品的自身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让学生去读:朗读,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语言文字的优美;默读,思考文章里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道理;诵读,吸吮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人细节和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品读,体悟文章里多蕴含的哲理和灵性;精读,顺藤摸瓜,于细微处深化文本,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熟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文字,将文章里积淀的修养、思想、观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本人将新课标的关于阅读教学及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的新理念综合起来,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勇于创新,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开放式阅读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加以表述。
一、自主阅读,感受文本
传统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总习惯让学生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违背阅读的自然规律和本意的。试想:在平时的阅读中哪一个人是带着问题去读的?我们平常读书一般是喜欢就去读,读了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发和教育,从而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语文课堂上的老师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但切忌在学生阅读之前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这样会束缚了学生的心灵感悟,压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和独到见解,学生的个性也因此得不到张扬,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行为。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的第一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安静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质疑、自主思考,为合作探究创造条件,储备能量。比如,我在上《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这篇文言短文时,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直接讲解生字的读音、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以及文章的内涵,而是先让学生自己结合书下注释及工具书阅读课文,并把阅读时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语、不会翻译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这样一来,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了,不时有学生(特别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在黑板上。充分阅读之后,我就问:“现在有没有同学能为大家解疑释惑的呢?”话音刚落,很多同学都自信的站了起来,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的理解,我还发现那些提出疑惑的同学听得更认真了,还做好了笔记。接着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深入感知文本,分析文章的内涵,当提出“在当今社会里,蔡勉旃‘不在纸’的做法值不值得提倡?”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覃岚均同学说:“蔡勉旃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因为在法治社会里,任何事情都要讲求证据,但是他的精神值得提倡,尤其是我们中学生更要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他的回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二、巧妙引导,想象再造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再造、创造想象的能力是现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在阅读过程中,再造想象占据突出的地位,学生正是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并根据作者的提示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再造新的形象,所以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想象再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就文章要点关键词句或画面拓展思维,进行再造想象,使平实的文字显现丰富的内蕴,简单的场景变为鲜活的画面。
这种能力的培养可贯彻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比如我在教学《乡愁》这首现代诗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才思大比拼
1、读了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那么,如果你是这位老人,此时,你在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请以“大陆,我想对你说……”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2、如果将来有一天,你离开了自己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远在异国他乡、四处漂泊的游子。当你想家的时候,那种强烈的思念涌上你的心头,这时候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请以“乡愁是……”说一句或几句话。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跨越时空的思维,要使学生成为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尽力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使他们由一片树叶想到一大片森林,由一条小溪想到茫茫大海,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
三、倡导创新,领略内涵
一个教师,如果总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把结论甚至是教参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或者总是偏于技巧的训练,势必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空,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个性不能充分发展,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思,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这样,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进而杂入个体经验的重组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比如,在教学《卖油翁》这篇文言文时,在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设置了复述故事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能局限于对课文的简单翻译,甚至可以自编自演。其中就有一组同学自编了一幕情景剧,他们大胆的设想,把陈尧咨开头的傲慢和后来的折服,卖油翁的不瘟不火,技精谦虚表现的淋漓尽致,赢得了满堂喝彩。学生富有个性而有灵气的表演不仅加深了对内涵的理解,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引起共鸣,而且顿时让整个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撩人心弦,熠熠生辉,流动着光彩,流动着人文的智慧。
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点。所以,在新课程的形式下,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阅读,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才会不断地去吸收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和世界文明的精髓,才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知识积累丰富,从而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
[1]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年版),2012,19(2):22-23
[2] 杨成章,谢贤扬,李丽,等.语文创造教育学[G].重庆出版社,2002.19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