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帮扶的模式探索

2018-02-22贾勇贞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单亲社工家庭

贾勇贞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产学研处, 湖北 襄阳 441021)

一、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生活现状与问题

(一)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大规模的迁徙流动,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指农村留守儿童,也包含了城市单亲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数量的迅增和问题的频现引起了各方关注。

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主要是指由于离婚、丧偶、未婚生子等形成的只有父母一方和未婚子女为主的城市户口家庭。其父母因为常年在外或工作繁忙等原因外出6个月以上而不能照管,使孩子要么与保姆为伴,要么在祖父母的隔代抚育下成长,要么小小年纪就寄宿在学校或者其他一些辅导机构,由于缺少关爱,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着身心健康问题。

(二)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父母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至关重要,这是任何其他角色都无法替代的。相比一般家庭儿童,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大多在隔代教育下长大,父母在其日常生活中缺失,这种缺失,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由于缺少父爱母爱,他们普遍存在生活、学习、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性格内向、自卑,祖父母监护不力,孩子真正诉求难以满足等现实困境。

1.心理层面。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我心理封闭,自我调节和发泄能力差,孤独感强,容易造成严重的极端心理,形成内向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1]

2.生理层面。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关心照顾,很容易出现饮食不均、营养不良的消瘦或肥胖状态。

3.社会层面。由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性格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社会环境和心理孤独承受能力都较差,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将自己再标签化,加上经济贫困和社会地位歧视,常常受到人际交往的排斥而缺少各方面的支持,[2]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如不敢或回避与人交往、交往中存在认知偏差或产生不良心理等。

二、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意义

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社会工作是促进城市单亲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家庭形成原因各异,在调研和充分了解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指导,研究运用社会工作方式、方法介入城市单亲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工作作为对弱势群体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必要参与城市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探索解决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与模式,帮助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纠正行为偏差,排除和预防不良情绪,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同时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也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帮扶的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依照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活动,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的过程。[3]对于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家庭面临的困境,社会工作对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帮扶可以分三种模式。

(一)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模式

1.个案介入。个案介入可根据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不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法。

(1)当服务对象遇到困境时,可采取任务中心模式。社工通过专业服务过程,提高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潜能,使他们能解决目前的困难,并有能力面对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问题,同时学习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新技巧,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2)当服务对象有不良情绪、行为时,可采取心理—社会模式。社工借助“人在情境中”概念,与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积极沟通,疏导负面情绪,进行心理治疗。具体方法为:第一,运用叙事治疗法去倾听服务对象心声,探讨内心感受,结合其背景分析困扰产生的缘由。第二,运用理性情绪法去梳理他们的感受,将不合理的感受和认知摒弃掉,重新建构新的合理的认知。[4]第三,用优势视角去激励他们,要善于挖掘他们潜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正能量;[5]增进他们生活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最后,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和良性的互动网络。

(3)当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中具有恐惧症、抑郁症与社交困难、焦虑等行为时可采取行为治疗模式。针对服务对象道德和行为方面问题,用正确的行为修正有偏差的行为,模仿、放松练习等都是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

(4)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遇到危机事件,如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社工可采取危机介入模式,帮助服务对象疏通心里障碍,走出危机,恢复社会功能。当他们生活平衡被破坏时,社工可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平衡,达到稳定的生活状态。

2.小组介入。针对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态度、行为进行小组工作介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个人社会化。同伴交往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发展阶段中的基本需求。[6]社工可将有相同背景、或相同需要、或相同问题的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有益于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小组活动。可开展的小组活动模式如下。

第一,社会目标模式。培养并提升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社会意识、社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举办“自我成长小组”,通过团体合作提高他们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通过社会参与,使他们产生归属感。

第二,治疗模式。针对部分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具有较严重的情绪和行为,社工可通过治疗,解决其个人问题,促进他们行为的改变。如开办“助力网瘾戒治支持小组”,帮助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摒弃不良习惯,生理和心理都达到健康标准。

第三,互动模式。关注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和社会环境间的关系,促进他们产生社会归属感,形成相互支持。如组织“X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社会交往与互助支持小组”,既可结交朋友,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交流、分享经历与资源等,让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使他们感到既使父母不在身边,还有很多同伴、朋友相互之间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感受到爱,消除他们的孤独和寂寞。

第四,发展模式。鼓励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表达自己,自我宣泄,获得小组组员的接纳和关怀,如开展“自我认识和自信心重塑小组”。针对城市单亲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家境、学习等不如其他同学的自卑心理,可通过小组活动增加他们的自信,换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认同度。

3.社区介入。对城市社区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开展社区工作介入。社区工作有三大操作模式,即社区发展模式、社区计划模式和社区行动模式。[7]

第一,社区发展模式。完善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倡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和家庭自助互助、和睦邻里关系,帮助社区内单亲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民主参与,解决实际困难。

第二,社区计划模式。清除社区周围“黄赌毒”、网吧、酒吧的威胁,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社区环境净化,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使单亲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融入到社区中来。

第三,社区行动模式。社工倡导和参与社区制定一些有利于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规章制度,为城市单亲留守儿童争取一定的福利。对于单亲留守家庭经济条件不乐观的情况,社工可联合社区工作人员,为其家庭提供就业信息或者其他资源支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家庭尽可能给予帮助,如“低保”等。

针对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特殊性,社区工作实务模式具体适用的还有:社区照顾模式和预防与康复模式等。

(二)家庭—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该模式从三个层面介入,分别针对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所处环境出发,对其生活的家庭、学校、社会进行社会工作。

1.家庭社会工作模式。家庭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技巧在家庭福利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打破了以往解决单亲家庭问题方法的局限,具有一定的优势。[8]家庭周期系统理论认为,家庭关系是影响人心里健康与否和个人是否病态的主要因素。[7]所以家庭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亲子关系疏离的僵局,恢复家庭的社会功能。因此从监护人着手,和谐其家庭关系,对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凡。另外,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还可提供学习辅导服务,提供亲子沟通技巧和方法等。

2.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三种工作模式,即问题导向模式、学生导向模式、社区导向模式。[9]问题导向工作模式注重矫治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针对城市特点,社工可在学校组织开展成长活动,引导单亲留守儿童积极改善与同学的关系。学生导向工作模式面向学生提供生活辅导等全面服务,给予单亲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和帮助。社区导向工作模式注重加强家校的联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环境连接起来,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充当父母与单亲留守儿童之间沟通的“桥梁”。[10]

另外,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加强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学生的档案建设,选派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了解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营造平等和睦的班级氛围,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融入班级,增强集体归属感。

3.社会政策帮扶模式。为了能够保障城市单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工应积极挖掘政府及社会资源,开展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家庭的经济救助,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利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调研,通过政策倡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救助制度。

(三)多方协同的“1+1+1”联动模式系统

上述工作模式虽然都有其独立的适用范围,但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协调促进,可同时进行,相互穿插,共同为单亲留守儿童服务的。如在进行服务对象辅导时可介绍服务对象参加小组活动,协调社区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个案+小组+社区介入”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介入”相互补充、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相促进、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内外相协调,最后,形成多方协同的“1+1+1”联动模式系统,也可叫做“预防+治疗+发展”系统,确保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处于学龄期,自制力差,在城市这个节奏快的大环境中,他们易受环境影响,由此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对他们的帮扶是一个长期、多方协同的过程。个案辅导、小组活动、社区提供良好环境,共同促进他们成长。家庭给与关爱、学校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政府制定合理社会政策,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各负其责,从制度上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形成立体式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儿童管理网络。“预防+治疗+发展”结合,建立长期有效的联动机制。社会工作的介入会促使这个“1+1+1”系统的功能更加有效的发挥,最终帮助城市社区单亲留守家庭走出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和社会贫困这三重贫困大山。

参考文献:

[1]庞少良.浅谈小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569-574.

[2]刘燕燕.个案工作基本方法探析—丧偶式单亲家庭子女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D].重庆: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015.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

[4]谢建社,蔡晓冬.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以XY市某社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5.

[5]谢建社.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创新与管理—权威个案与分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203.

[6]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陈墀成,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121-130.

[8]李亚妮.单亲母亲家庭生活困境分析及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X社区单亲母亲家庭服务项目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2(11):20-22.

[9]赵玲.中学生强迫症的家庭因素分析及其系统家庭治疗初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10]谢建社.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案例精编[M].北京:社会出版社,2014:168.

猜你喜欢

单亲社工家庭
单亲妈妈如何谋划未来
青春社工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社工
单亲妈妈以爱的名义把女儿拉下水
单亲妈妈张柏芝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寻找最美家庭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