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制作中地图艺术性探讨
2018-02-22徐祥根关
徐祥根关 昕
(1.江苏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江苏 南京210013;2.苏州市第三中学校,江苏 苏州215001)
0 引 言
地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文化产品,具有很强实用性,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地图已浸润到人类日常生活中。毛泽东[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也就是说,艺术品的艺术性是作者创作时独具匠心的成果,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艺术性。同样,地图是用地图语言将可见和不可见的自然、社会现象展现为一种可视化的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地图产品也需要有艺术性,它的艺术性是通过设计制作者经过加工后展现的,主要体现在能否吸引读者眼球,给读者带来愉快的阅读体验,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深刻印象。本文将针对地图制作过程中的环节和因素探讨地图艺术性的体现方式。
1 地图的直观性、一览性
地图产品用地图语言塑造地表形态。它所塑造的形态有大有小:小如一张公园分布图,能让读者直观了解公园里的一切建筑和娱乐设施;大如某省份的综合地图集,塑造了该省在某一时间点上,全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科学、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是一张区域的文化名片。地图语言由符号、色彩与文字组成。生产地图产品首先要形成设计书。在设计书中有制图区域的地理概况介绍,如制图区域范围,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区域内平原、丘陵和山地,主要交通线路,主要河流,居民地特点、分布,气候状况等。这段文字对地图编制来说很重要,它是设计者与制作者之间关于地图制图区域地表形态的信息沟通,是用文字描述的地图产品所要塑造的概略形象,这些形象要在未来产品中具体体现。
地图所展现的一些现象是可以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还有一些是不便用语言文字描述的。如人口分布状况、历年地震分布、某一月份地面气温分布、某一地点风的状况等。再如行政区划界线,实地只有一些界桩、界碑,但在地图上可以清晰表现界线走向和轨迹。又如岩石断裂带在地图上可以清楚标识,但在实地则很难直接看出。地质勘探者是通过寻找断层角砾岩分布情况发现断裂带,通过断层角砾岩分布厚度、砾石含量判断断裂强度的。这些在实地无法轻易发现却能明确展现在地图产品中的现象就是地图产品的直观性。地图产品的一览性是指通过制图综合,按照一定比例和制图目的,将地图主题内容一览无遗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性质。地图产品的直观性和一览性是无可替代的。
2 准确、鲜明、生动
2.1 准确
地图语言通过符号、色彩、文字准确传递地表物体的空间位置、形态大小、属性、相互关系等地理信息。
2.1.1 地表形态的准确性
地表形态的准确性首先基于空间位置的准确性。地球近似球形,表面是球面,而通常地图是平面的,当制图区域大到一定程度时,必须考虑如何把球面上的形态准确表示在平面上的问题:地图投影是解决这些变形问题的关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如1∶1万地形图,将平面、高程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其他专题地图,将地理底图采用地形图缩编方式将平面和高程精度控制在限差之内,保证了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2.1.2 地图形态的准确性
其次是图形形态的准确性。用地图语言塑造地表形态时,必须清楚地貌成因、地表特征及地质构造、岩石分布、土壤类型等。如缩编河流,要考虑河流有发育程度(老年河、壮年河、幼年河)的不同。不同时期的河流在地表形态上有很大区别。河流形态是指河流的弯曲程度、河床的宽度坡度、河床的下蚀和侧蚀程度、主流和支流关系、河网结构等。这些因素不明将很难塑造河流的自然形态。
再如山体形态,不同气候条件中不同基质的岩石在水的切割和风化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山顶、山坡、山谷形态。南京城区东南部的方山,其成因是火山,形成的沟谷特征是向四周放射状发散。城东紫金山,其南坡和北坡因岩石的岩性不同,抗风化能力不一,因而形成南北山坡不对称,俗称猪背岭。
又如平原,因成因不同,形态也不相同。江苏省内靖江沿江平原一带,因和江水冲积有关,河网有规律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与之垂直方向河流分布很少。因此要了解制图区域丰富的地理、地质知识,方能用地图语言准确刻画这些地表的自然形态。
2.1.3 文字信息的准确性
再次是文字信息的准确性。地图注记采用语言文字,它比符号更易交流,地物有了名称,更容易被人记住。地名的准确直接关系传递信息的准确程度,也是地图现势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方式。影响地名的主要因素有方言、时代和行政区划调整等。方言是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方言会影响地名,使地名含有生僻字,导致地名带有地方性色彩,增加交流难度。地名也是历史的积淀,随时间流逝,有些地名会随时代变迁而消失,同时新的地名也会产生。此外,行政区划的频繁调整也会使地名发生变化。所以地名信息要随时更新,与时俱进。
2.2 鲜明
这里的鲜明主要指内容分明。报刊杂志为了吸引读者,注重标题的编辑加工;名画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注重刻画比例的把控。同理,地图产品在塑造内容形象时,为了突出主题,也要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使重要内容清晰明确,次重要内容淡雅烘托,图面层次分明、虚实相间,主次专题插图和图表错落有致。
2.2.1 树状结构法
此法在专题地图中多见。通常某一专题在表示时,有主图1幅,副图2幅,图表4-5个,再加上文字说明及特色照片。最重要的内容是树状结构的主干,其放在主图上表示,其他内容则作为“树”的支干和支叶,以此确保主题的突出显示。
2.2.2 视觉分层法
对地图内容在视觉上进行分层应注意,重要的内容位于上层,次要内容位于下层,背景内容位于最底层。视觉分层法在地图中应用实例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强化主题层,弱化次要图层。主题图层图形线划加粗,并相对加密,注记加大、色变深或加框边,深颜色底色字反白,次要图层图形线划减细,内容减少,注记变小变淡。此外,主题内容加色带来进一步强化范围。如2015年版《江苏省旅游地图册》中的苏州市表现方式。
(2)用色调的明暗、冷暖、深浅分层。主题内容采用较深暖色调,次要内容采用冷色调或浅灰色调,如2016年《江苏政务用图》中的江苏开发区图。主题内容用原色和间色,次要内容用复色,如2015年1∶50万《江苏省政区图》。主题内容用较深复色,次要内容用较浅复色,如2011年出版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中的南京城区图。主题内容用较深原色,次要内容用较浅对比色,如2011年出版的《走遍南京》系列地图中江宁区地图封面。
(3)用三维立体符号或象形符号拉开视觉层次。如2004年版《江苏省地图集》中江苏农业,主图上的鱼、菜、棉花等象形符号和代表农业增加值呈多色圆环,和底图层拉开了视觉层次。
2.2.3 主题内容折分法
主题内容拆分法是折分主题内容,使复杂主题简洁化,再用同一种底图分别表示被拆分的主题,以此鲜明突出主题的方法。如2004年版《江苏省地图集》中历史沿革图、气候图都采用了该方法。
2.3 生动
齐白石的花鸟画之所以得到大众喜爱,其原因之一是画的色彩对比强烈,内容简洁、生动。画中小动物非常精致,连脚上汗毛都能刻画到位,像要从纸上跳出来一般栩栩如生。地图同样也有形象生动的特性要求。地图语言虽以抽象为主,但也有形象直观的一面。
2.3.1 提高相似度
地图产品塑造形象,有一部分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且可见的景象,如山地、平原、江河、道路、建筑等。山地通常用明暗等高线、彩色晕渲、分层设色等方法表示,这些方法可以逼真地塑造山地形态。如2011年南京工业大学浦口校区导览图,此图虽只有4开大小,但带透视的立体建筑表示法和色彩晕渲法真实展现了校园内山头、山坡和校舍,成效出众。此外,地面上带有方位作用的独立建筑和地标性建筑在地图也中经常用象形符号或彩色照片表示。在城区影像地图上,用圆弧形街道转角反映街道之间实际相交情况,使街道更为圆润、真实。在旅游图上,添加写景图、手绘插图或彩色三维立体地图,使读者可以更直观体会地表形象。
2.3.2 抓住图形特点和特色
在塑造河网形态、河流形态时,需抓住图形特点。如盐城地区滨海平原,河网成因于人工围海造田,因此河网非常规整,河流方向基本为相互垂直的网格状。苏北里下河地区、苏南吴江地区是江苏地势最低的两个片区,图形中成片大小密集的水塘反映了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水塘众多的地方特色。地图内容众多时,除通常用的分层次分颜色区分外,要素之间还要留足最小视觉距离,使图面内容多而有序,杂而不乱、清晰可辨。在地图缩编时,只有抓住这些特点和特色,才能使图形形象生动。
2.3.3 增加装饰性内容
单张地图的花边、图集和图册的封面、图廓外整饰部分是增加装饰性内容理想之地,既能美化图面,又能丰富内容,贴近生活。如2015年版的江苏省1∶50万政区挂图,用省内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图名,加盖印章,使图面增加了文化气息。1997年版《上海市地图集》中的石库门图案,2011年版《安徽省地图集》中的水墨黄山等,反映了当地特色,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令人印象深刻。
3 地图的形式和结构
地图的形式有传统以纸质为主的平面地图,也有电子地图,本文只讨论前者。地图载体通常有图集、图册、挂图、桌面用图、书中插图等,因制作目的、用途不同,载体选择也不同。对载体的选择要根据用户需求,用合适比例和形式充分展示地图内容,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综合性地图集展现目的是全面、客观反映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情况。综合性地图集的开本至少为8开以上,展开页为4开,这样才能确保在一个页面内较完整地展现某一专题全部内容。地图制作过程中,内容较多的,如文化、经济,可以用两个展开页,内容较少的则可以用一个单页。若反映某县地理状况,可以用单张挂图形式,一般比例尺在1∶5万-1∶10万之间,采用一张全张纸或两张全张纸印刷较为合适。如2004年版《江苏省地图集》,邀请到省内著名出版物装帧设计专家束泰熙对每幅专题地图的图面用色,副图、图表、插图图名、字体、字号、位置摆放做了严格规定,整体图集装帧设计简洁、大气、美观,图集内容和表达形式相互融合,互为烘托。
采用合理形式,确保内容结构的完整性是地图艺术性的基本要求。地图结构是指构成地图内容中所有要素的结构。各类地图都有结构性要求,如区域性地图集,内容包括封面、扉页、版权页、编委会、编制说明、序言、制图区域地理概况、目录、图例、序图、专题图、普通地理图、封底等。地图结构要符合地图的用途和制作目的,且设计理念需符合时代潮流。在确保内容结构完整性基础上,注重各构成因素的编排比例,这是决定图集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4 地图制作技巧
我国古代地图和山水画区别不大。地图有一定科学性,虽然不能有绘画中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某些规定限度内是可以变通的。如在地图缩编过程中,利用等高线进行山体塑形时,为了塑造完美的沟谷形态,等高线可以向高处移动1/4等高距,以使沟谷处等高线套合更为明显。为了塑造山谷的积水盆地,常删除一些小的正向地貌,使山谷中积水盆地形态更加完美。在水系缩编过程中,自然河流塑形也非常讲究。首先要确定河流发育状况,分清主支流关系,然后进行分段处理。通常做法是:水系源头和河口两头变化要快,中间河段变化慢,支流和主流交叉处支流要细于主流,且最好锐角相交;上游往往发育于山区,水流向下,以切割为主,河流弯曲少且直,下游河床宽阔,水流以旁向切割为主,河流多且曲,缩编前后河流弯曲对比需基本相同,且需保留弯曲特征点、弯曲形态。这样编制成的自然河流形态才能生动自然。
确保地图图面视觉平衡也是常用技巧之一。地图通常有图名、比例尺、插图、图表等附件:需理清附件和主图的关系,斟酌附件的摆放位置、所占面积,使这些附件在视觉上既相对独立,又顾盼相依,与主图达到视觉平衡的效果。图名应尽量置于右上角或左上角,编排长度取地图边长6%左右,大插图置于左下角或右下角。
地图有色彩,色彩的视觉平衡体现在:① 图面上品红、黄、青、黑大的基本色调要均衡,不缺失;② 同一视觉层面上色彩要平衡;③ 一本图册或一张图应有一种主色调,各要素用色都要和主色调相协调;④ 要调和各色块,平衡色彩搭配,使整幅图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5 结 语
地图艺术性是地图达到较高水平所必须具备的质量属性。地图作品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艺术性贯穿于制作工作的始终,它赋于地图以较强生命力。提高地图作品的艺术性需要设计员、制作员共同努力,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