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手艺人专题片匠人

赵 麒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而拍摄的,该片一经播出便引发热议,观众们探讨修复工作者的匠人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历史文化专家探讨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媒体工作者则探讨它的创作理念和叙事策略。本文主要就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结构、叙事指向、叙事视角等方面对该片的叙事策略展开探讨。

1 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概述

《我在故宫修文物》于2016年1月7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一开始并没有引发太大关注,而后在年轻人喜爱的弹幕视频网站播出后成了中国纪录片界的“网红”,它的走红出人意料。如果站在社会学角度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中心立意是向人们普及文物修复的过程,于无形中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和对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的学习;若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它则能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诗意的语言贯穿其中,镜头下细致、朴实的修复工作者们都令观众产生崇高的敬意;从专业技术角度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没有采用大规模的拍摄器材和最新的拍摄手段,却用细腻的镜头和精准的特写折服了媒体与观众。《我在故宫修文物》与一般纪录片不同,它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片名《我在故宫修文物》也采用主谓宾结构,提前告知影片内容的“日志”式定位。该片内容分为三集,每集仅有50分钟,第一集主要叙述对宫廷钟表、陶瓷铜器等修复过程;第二集重点讲述了木器、织绣、漆器的复原经过;第三集集中描述书画的修复,其中介绍了世界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修复过程。短短三集加起来可能就是一部电影的长度,却道尽了文物修复工作者们的一生。

2 专题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创新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小”视角叙“大”事,风格上走亲切、温暖路线,叙事上打破传统、追求创新,着眼于小人物和小视角。以下将从叙事结构、叙事指向、叙述视角三点探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叙事策略创新。

2.1 叙事结构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表达厚古薄今的创新理念,将时间、人物、地点等要素在叙事结构上重新做了调整,利用古今对话和生活状态的对比进行叙事创新,多处镜头展现的是如今文物的状态,在修复工作者的手上却似乎穿越了千年的神秘。片中时空穿越对话的方式是对历史的多元表达,历史不一定表现在书本上或是表现在历史遗迹上,它也可以是活的,文物在修复工作者手上被修复的过程,历史就是活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讲述唐三彩、木雕佛像的修复过程采用了古今对话的方式,虽然是修复工作者在工作的画面,但同时在讲述唐三彩的历史故事、辽金时期宗教的发展历程。除此之外,片中还着重讲述了文物修复者之间传统的“师徒”关系,“故宫”“师徒”这些字眼都是时空穿越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叙事指向

纪录片的实质是通过真实的纪录展现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质,其核心是真实,运用这种真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从形而上的角度看,该片主要通过叙事指向来完成。“我”是第一人称,“修文物”是“我”在做的事,“故宫”是“我”的工作地点,这三点的共同特质使得“我”在该片中的叙事中具备了双重指向——个体的“我”和集体的“我”。个体的“我”是镜头下一个个体文物的修复过程,不同的修复工作者对同一个文物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认知,修复过程也有不同的方案,这就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增强了生动性,使纪录片不再枯燥乏味;集体的“我”是不同的工作个体在同一个大环境中,对历史熟稔于心、对文物修复的精雕细琢、对修复工作要有“静得下心、坐得住”的共同认知,这些使他们成为了集体的“我”。从日常化的角度看,修复工作者和修复小组,展现他们为人不知的一面,将修复文物过程的枯燥和他们日常生活的闲趣相结合,这也是该片在叙事指向上的重要技巧。修复工作者的工作过程就是文物的“复活”过程,文物本身的文化精髓值得工作者精雕细琢,在他们“磨”的过程中,逐渐体现了手艺人的匠人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主角看似普通,却做着文化传承和匠人精神发展的伟大工作。

2.3 叙述视角

早在十年前便有一部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故宫》,该纪录片在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中讲述了倦勤斋通景画的修复过程,那时,修复工作者们为了找到相匹配的乾隆高丽纸而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个小片段想表达的就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们在修复文物过程中会面临的困境,也反应映出文物修复的严谨和不易。如今,以文物修复工作者为第一视角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传统的纪录片通常采用第三人称,《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了跳出窠臼而采用了第一人称,光从片名上便能提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能在看这部影片前很多人都并不知道有文物修复工作者这样的职业存在或并不知道文物修复工作者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故宫中展示的珍贵的、精美的文物背后有什么故事,他们在陈列前是什么模样,我们都不了解,观众在接触这部影片前是带着陌生感的,但它并不借此制造悬念,相反采用的是最日常化的视角,在修复工作者们的引导下我们开始了解文物的修复过程。故宫里的每一件文物都价值不菲,所以修复它的人都必须具有匠人精神,他们的工作也被称为“全世界最贵的工作”,但看了影片便知道,他们也都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匠人、手艺人,虽然他们经手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但他们也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会骑着自行车、电瓶车上下班,会疲惫,会忙碌,也会忙里偷闲地打杏子。对他们而言去每一个宫殿就像去串门,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瓷器组的姑娘纪东歌,她在每周一闭馆时都会在太和殿广场上骑自行车,而上一个这样做的是溥仪。在这样的视角下,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故宫不再是那个严肃、冷清的紫荆城,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文物修复工作者也不是客观印象中的战战兢兢了,而是在现代生活与历史传统对话的承载中云淡风轻的一群手艺人。

3 结语

《我在故宫修文物》一方面是希望引发人们对精神文化传承的思考,另一方面是想发扬传统手艺人的匠人精神。该片成本虽然低,却没有粗制滥造,用交叉叙事的手法描述了故宫里每一位修复工作者的工作过程,营造了一个个朴实无华的手艺人形象,不仅展现了故宫鲜为人知的一面,还让观众更了解故宫的价值和故宫内的人性、人情。

猜你喜欢

手艺人专题片匠人
A new beginning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举办展览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