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戏曲节目的特点
——以山西省电视戏曲节目为例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票友上党戏迷

赵 方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1 简介

戏曲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蕴含着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粹,也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一种戏剧形式。

大众媒介与戏曲艺术的结合中最常见、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就是电视戏曲节目。这主要是由于它们的播出时间相对固定、包含内容比较丰富,是最容易培养受众的一种形式。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视戏曲节目是我们国家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无论是我们常见的戏曲电视节目、戏曲电视剧,还是戏曲晚会、戏曲专题片,都是戏曲与电视结合后产生的新形态。它们既要保留传统戏曲的一些特点,又要根据大众传媒的规律进行一些调整适应。

2 现状分析

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戏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锦绣山河的地方剧种多达54个,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戏曲艺术在这里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培育了众多艺术大师,孕育了数量繁多的戏曲资源。目前,在山西流传最广泛的剧种有晋剧、蒲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等。

近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电视戏曲节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节目数量、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省、市、县各级电视台先后推出了大量节目,如《走进大戏台》《蒲乡红》《梨园堂》《我爱上党戏》《戏里戏外》《上党戏曲》《戏曲大看台》《超级票友》等,深受群众喜爱。

对这些节目,特别是焦点节目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总结归纳电视戏曲节目生存发展的规律性特点,进一步指导推动电视戏曲向着丰富化、多样化发展。

3 《走进大戏台》

《走进大戏台》是山西省的第一档大型戏曲综艺节目,也是播出时间最久,影响最广泛的省内戏曲节目。于2001年3月4日开播,至今已经17年。它见证了山西戏曲事业的发展,也引领着山西乃至全国电视戏曲节目的变革趋势。

《走进大戏台》新颖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不仅得到了众多戏迷广泛好评,也得到了戏曲从业人员的大力支持。一开播就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但随着时代发展,受众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且,节目中有些环节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已经渐渐消失,迫切需要新环节、新元素来替换,为受众来带全新的观看体验。

为顺应时代发展,迎合受众喜好,节目组于2005年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改版,更换了全新的制作团队,调整了节目版块内容,突出了戏迷票友参与性,弱化了专业戏曲演员的重要性,补充了地方小剧种内容,新增设了现场的戏曲知识问答环节。在保留传承山西戏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商业和娱乐价值,力求继续扩大影响,吸引最广泛的受众。

近几年,随着选秀打擂节目的流行,《走进大戏台》又进行了第三次改版,目标就是着力打造成戏曲形式的选秀节目。创作团队把节目改为三个板块,由四位选手分别通过《唱响三晋·群星闪耀》《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再唱名段·一锤定音》环节,进行曲艺唱段、基本功、乐器进行比拼,并最终通过嘉宾点评和现场观众打分环节选出当期擂主。改版后的节目既有娱乐性又有竞技性,既突出了选手的主动性,又体现了观众的参与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一个节目要想取得成功,节目定位是关键。一个准确鲜明的节目定位既是制作团队的前进方向,又是他们不断对标的参数。《走进大戏台》节目定位是:“立足本土,植根地域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为观众搭建一个欣赏和参与电视戏曲节目的有益桥梁。”细细分析它的节目定位,我们可以发现“立足本土”是节目的根,也是能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根本。紧紧守住山西这个戏曲之乡,就守住了受众和素材。“植根地域文化”则强调了特有的文化属性,就是要再立足山西的基础上,深挖具有浓厚山西特色的戏曲文化,并且要兼容并蓄吸收周边省份比如河南省、陕西省、河北省的特色剧种,不断发展充实节目的内容。“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魅力”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出击,努力适应受众需求。对于戏曲节目而言尤为重要。要打破戏曲节目在青年受众中的思维定式,不断制作出既让传统受众满意,又能吸引新受众参与的节目模式。这就要求在深刻领会所传承的山西戏曲文化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节目形式上下大力气,求新求变,为传统戏曲寻求一条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为观众搭建一个欣赏与参与电视戏曲节目的有益桥梁”强调的是受众的参与性,特别是在新媒体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要改变单线传播的思维定势,主动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参与性,提升参与感。

4 山西省内其他电视戏曲节目

作为曲艺之乡,山西省除《走进大戏台》外,在晋南地区的长治、进程、临汾和运城等地市县电视台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戏曲节目。比如,长治台的《戏里戏外》《上党戏曲》,晋城台的《我爱上党戏》,运城电视台的《蒲乡红》《戏曲大看台》,临汾台的《梨园堂》,太原台的《超级票友》等。

由于地理区域临近,很多剧种也都跨区域覆盖,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现象。与省级电视台相比,市县电视戏曲节目受重视程度受限,无法获得太多的资金支持,这也造成节目设计比较粗糙,软硬件配套都比较简单,形式基本以擂台赛形式开展,个别节目更是采用了播放戏曲录像的形式。

《我爱上党戏》是晋城电视台2010年推出的第一档当地大型戏曲节目,也是以“上党戏”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综合戏曲节目,旨在传承地方文化,弘扬上党戏曲。节目覆盖面主要集中在晋东南地区。目前也采取了从戏迷票友中海选、打擂的形式,有不错的收视率。

《蒲乡红》是运城电视台推出一档老牌戏曲节目,创办于2003年,以推广、弘扬独特的蒲剧、眉户等地方戏为主题,还首创性地聘请了专业戏曲人担任节目的制片人。而且,《蒲乡红》不仅仅在晋南地区广受欢迎,受众群体还覆盖了临近的河南省、陕西省的部分地市,成为了一档多省多台联播的地方戏曲节目。经过不断改版,《蒲乡红》目前分成了两个版块《梨园风采》和《挑战擂主》。前者主要是推出一些新剧目、新演员,后者主要是戏迷票友朋友的擂台竞赛。

《梨园堂》是与运城紧邻的临汾市在2009年开播的一档电视戏曲节目。目前有六种节目形式,分别从名家访谈、名段欣赏、知识普及、演出动态、青年演员访谈、戏迷票友展示等方面对蒲剧等地方小戏进行宣传。节目组并没有一味地选择当下非常火热的擂台赛的形式,这些特别的编排力争做到既能满足一般观众看热闹的需求,又能引导戏迷票友看门道的渴望,还能达到培养普通观众戏曲兴趣的目的。

太原电视台的《超级票友》节目编排类似于《走进大戏台》,它给了更普通的戏迷朋友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上党戏曲》和《戏曲大看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节目编排比较简单,都采用了成本较低的播放经典戏曲选段方式。当然,它们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广普及地方戏曲做出贡献。

5 发展建议

全国各地开播的电视戏曲节目数量繁多,但是演播形式基本同上述几个节目类似。无论形式如何变换,节目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在做好节目创新的基础上,还要深耕戏曲艺术本身,发掘其内在魅力,给受众以美的享受。

一方面要做到节目形式持续创新。创新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持续不断地系统性工程。随着经济社会时代的发展进步,受众群体的兴趣、素养都会随着发生改变,所谓“时移世易”正是如此。有意思的是,主动寻求变化的节目往往是那些大平台的名牌节目,而亟需吸引受众的地市级电视台反而往往反应迟缓。特别是戏曲节目,本身的节目受众就比较小,年龄也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创新的意愿和动力都较为一般。但任何一个电视观众都可以看到,没有一成不变的电视节目,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受众,只有把握时代、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勇于求新,才能保持节目前进发展,才能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当然,创新不是简单地为创新而创新,甚至是盲目地跟风。电视戏曲节目创新是在绝对尊重戏曲文化本身的基础上,挖掘戏曲艺术的魅力,并融合当下的流行元素重新编排呈现的一种智力创作过程。

另一方面,要不断吸引受众。任何一个电视节目的存在和发展都依附于受众,即便是公益色彩较重的戏曲节目也不例外。正如前面所说,戏曲电视收视群体覆盖面较窄,且群体潜在消费空间不大,商业价值较低,节目的赞助费用与其他内容的节目相比总体不会太高。要吸引受众,选秀打擂的形式是最契合当前流行去世的一种形式。既有悬念,又有内容;既能吸引商家目光,又能推动传统艺术传播发展,一举多得。除此以外,还可以更多地走出去,走到戏迷中间录制节目,往往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6 结语

电视戏曲节目,对戏曲来说是大众传媒时代所必须适应的一种传播形态,而对电视而言是为受众提供丰富内容的必然要求。电视戏曲节目的发展要把握戏曲艺术和电视艺术两者的内在规律,要能随着时代社会思想的变革而改变,否则不适应的一方终归会被淘汰,而另一方则会择良木而栖,组合出新的艺术形式。这无论是对戏曲人还是电视人都是一个需要积极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票友上党戏迷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票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
小戏迷登台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丁洋澜??《小戏迷》
戏迷的舞台 欢乐的天地
越剧戏迷角,几代人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