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略论

2018-02-22郭燕飞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纪录片

郭燕飞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

2017年,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可谓类型丰富,佳作频出。根据CDRC(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电视纪录片全年总产量约2万小时[1]。从题材上来看,既有《辉煌中国》《强军》此类全面展示中国近年来所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制作,也有《我们这五年》《我们的青春》这种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呈现当代中国人憧憬美好未来的生活讲述,还有《零零后》用10年时间持续关注“00后”孩子成长的青春物语,也不乏《苏东坡》《百年巨匠》这种将目光投向传统文化的历史讲述,以及像《黄大年》《中国队长》等讲述个人故事的人物专访纪录片。

从播出情况看,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等专业频道依然是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多家省级卫视在晚间黄金档都安排播出了部分电视纪录片。如湖南卫视在2017年11月20日至2018年1月25日晚间黄金档播出的《百心百匠》,广东卫视在2017年1月7日到1月20日播出的《我们的青春》第三季,东方卫视在2017年9月3日到10月8日黄金档播出的《本草中华》等。《我们的青春》第一集《宫之稻·稻之道·非常稻》上下两集收视率分别为0.174%、0.124%,在全国卫视实时播出数据排名第七[2]。

1 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之处

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都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新提供了土壤,纵观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呈现出以下新变化。

1.1 制作理念更加丰富

1.1.1 多元互动

传统纪录片大部分是由专业制作团队采集素材,经后期剪辑成片后播出。但2017年的纪录片有了新的创作理念。比如,《辉煌中国》,制作团队采用“内容众筹”的制作方式,在项目开启之初便向全国发出召集令,征集老百姓身边的中国故事,作为纪录片创作的素材。它打破了传统封闭创作的模式,充分调动了观众们的热情,让老百姓成为纪录片创作链条上的一环。在第三集《协调发展》中讲述的四川大凉山悬崖村脱贫的故事就是从征集线索中挑选出来的。2015年,摄影师赵明因为拍全家福来到这个村子,就被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纯朴的民风所吸引,此后共十三次来到这里拍摄。悬崖村,因位于海拔1 600米的悬崖顶上而得名,村民进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就是17段藤条和木棍编织的藤梯。后来村民用36 000米钢管盘山修建了一条钢梯,成为村子脱贫致富的幸福路。这种愚公移山式开拓精神的题材,通过纪录片形式表现出来,深受观众好评。

1.1.2 更具娱乐性和故事性

传统的电视纪录片大都采用画面加解说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长此以往,观众难免出现审美疲劳。电视纪录片尽管以“真”取胜,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娱乐性和故事性。恰恰相反,适当添加娱乐性与故事性,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比如,在《零零后》第一集《爱的方程式》中,主人公锡坤是个“淘气鬼”,会把其他小朋友的鞋、足球扔进垃圾桶,有一次他往垃圾桶里放足球时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没有制止他而是在一旁静静看着,但他小小的身体还没有垃圾桶高,然后画面再切到之前他往垃圾桶放鞋的画面,让观众自己联想,让观众觉得趣味十足。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动作画面剪辑,但在本就娱乐性欠缺的电视纪录片中出现,会让观众忍俊不禁,丰富观看体验。

故事性是电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应该大力挖掘的部分。比如,在《我们这五年》中,制作团队独辟蹊径,构造了一条独特的逻辑线索。全片分“再造家园”“心安之处”“在此守候”“青春无价”“择高处立”“壮心不已”“生生不息”“文脉长传”“开创未来”“世界脚步”等十个主题,主创主要按照线性叙事线索推进纪录片的主题阐述,在保证叙事顺畅的同时,又多方面地呈现引人入胜的情节,为观众奉献一部有温度、接地气的纪录片。

1.2 表现手段多样

1.2.1 采用高科技进行拍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段有了多样化选择。以高清摄录和数字特效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手段正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产生着巨大影响。比如,《航拍中国》第一集《航拍中国·新疆》描绘了博格达峰巍峨壮阔、神圣悠远的画面。制作团队全部采用无人机和载人机拍摄,使得整体画面平稳流畅,且采用了世界顶尖的拍摄器械,让画面的清晰度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使整部纪录片的画面生动立体,让人身临其境。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为广大观众呈现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大美中国,最终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赞赏。

1.2.2 叙事视角多变

叙事视角是故事讲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和立足点。“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看者与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3]在叙事过程中,为追求全面立体的叙事立场,呈现多方观点,常常采用多重叙事视角。

以《零零后》第四集《一一的世界》为例,全片让故事人物的视角在孩子与成人的两种视角之间流动,同时辅之以旁白的全知视角,让故事更加全面与深刻。“一一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还不满两岁,在这所叫作芭学园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相互吸引,自动结成玩伴,唯独一一总是一个人”,这里,上帝视角的叙述者在不干扰故事本身发展的前提下帮助观众补充关于人物的必要信息,从而使叙事更加完整。而“我觉得一个人玩挺好的”则通过孩子的视角更加全面立体的呈现人物的性格,从而让受众更加接近故事人物。然而,园长大李老师则是这样说的:“人都是社会的动物,要生存就必须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为了生存一一必须学会交朋友,否则未来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生存。”这样一个简单的细节,在片中通过三次不同的视角转换来描述,可以让观众分别从不同立场看待与思考同一个问题,进行思维碰撞,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1.3 巧妙利用名人明星效应

相对于其他电视节目类型,名人明星在纪录片里的出现频率尽管不高,但在合适的主题中,电视纪录片可以邀请名人明星参与,并能起到正面作用。名人偶像的一些正能量行为或者善举,总是比普通人更具影响力。比如,在《我们这五年》第四集《心安之处》中就展现了明星李亚鹏的公益行为,他带着嫣然天使基金会回到家乡新疆,资助患有唇腭裂的儿童,耐心地与他们交流,详细地询问他们的病情,以方便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办法。公益活动或公益项目本来就比较容易引起社会大众关注,明星做公益更是会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嫣然天使基金是李亚鹏为爱女李嫣而设立的,以救助唇腭裂儿童为主要目的,也正因如此,它不仅是一个公益基金组织,更代表了一个父亲对女儿深切的爱。亲情天然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观众看到此,不禁会联想到自己身上。同时,通过电视纪录片的荧屏放映,让更多人了解到嫣然天使基金,以此启发广大观众的慈善觉悟,让更多人加入到慈善行动中。反之,通过大众的口口相传,会有更多人了解到《我们这五年》,这对其收视率的提高也大有好处。

2 2017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的问题

2.1 制作主体过于单一

纪录片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有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依赖于国家及有关部门,对于纪录片的长期发展未必有利。从2017年纪录片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目前制作水平高的、口碑好的纪录片大都是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制作,比如,《强军》《辉煌中国》这类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纪录片。媒体机构也呈现出央视一家独大的现象,央视纪录频道的制作与播出能力都居于领头羊位置。其他省级卫视制作与传播的优秀纪录片占比极为有限。

2.2 市场化程度低

从我国现有纪录片播出体制来看,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主要依靠所属电视台。制播合一的体制带来的是纪录片的传播渠道受限,收视受影响,从而资金投入会逐渐下降,制作水准低和产品质量降低,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制播合一也限制了独立纪录片的传播,高质量的独立纪录片难以进入电视台这一受众广泛的传播渠道。如果将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分开,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各司其职,以质量为第一评判标准,不仅可以实现双方的共赢,还可以为观众提供丰富的纪录片作品,激发人们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

3 中国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趋势

3.1 选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人民群众是否喜欢是衡量一部电视纪录片优劣的关键,题材贴近观众生活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一个法宝。因此,从生活出发,并运用恰当合理的拍摄方法,纪录片往往都能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接受。如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通过纪录五常市杜家镇4户个性鲜明的农民一年的农耕生活,表现了真实的东北农村生活和东北农民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在拍摄的半年时间里,摄制组深入农村生活,详细记录农民生活细节,每个镜头都紧紧围绕黑土地,呈现出中国东北农民最真实的生活景观。这样的创作理念与创作态度下制作的纪录片,没有理由不得到观众肯定。

3.2 压缩节目时长,符合受众观看习惯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使得社会大众很少能够沉下心认真观看一部纪录片。我国电视纪录片大都是系列化的,集数大约在五到十集不等,每集时长约在50分钟左右,起初可能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但纪录片天然故事性弱、连贯性差的特点无法持续吸引受众关注。所以即使是优质的纪录片,受众长时间观看,也会疲劳,很少有观众能够坚持看到最后。因此,将纪录片每集的节目时长适当进行调整,比较符合当代大众的观看习惯。比如,纪录片《我是艺考生》,每集时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对大众来讲,也就是一顿便饭的时间,符合现代社会大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

3.3 更新传播观念,与国际接轨

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全球化传播时代,电视纪录片可以视作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国外优秀的纪录片制作方法、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我国纪录片也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纪录片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的国际正能量。在这方面,《辉煌中国》算是一个典范。外国人在看完《辉煌中国》以后,对中国的赞叹声不绝于耳,他们惊叹于中国的发展速度,对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国外的纪录片如《帝企鹅日记》《微观世界》《地球脉动》等在中国的反响也比较热烈。各国之间经验互通,共同合作,不仅提高了本国纪录片的制作水平,更是世界纪录片整体水平的一个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