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采访提问技巧

2018-02-22杨舜铂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眼神对象技巧

杨舜铂 姚 奇

杰克·海敦在其《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者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因为好的新闻需要细节,只有细节充实,才会有深度,才会接地气,才会贴近受众,老百姓才爱看。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也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提问的重要性,他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一定是在双方有良好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方面不积极,不主动,是很难有好的采访效果的。

1 事先做好功课

采访前的策划是新闻采访中最重要的第一环,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前的策划即是“打胜”一次采访的“粮草”。然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者所说的做好功课,绝不仅仅是在采访之前,先熟悉采访对象,对采访的内容进行预览。当然这些都很必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这才足见功夫。记者工作需要很强的应变力,应变力哪里来?就是要从不断的学习中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能使你的提出的问题更见底蕴;学习当前的方针政策,就能使你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学习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就能使你提出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记者是一个终生的职业,学习应该伴随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没有学习,你提的问题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苍白干瘪、索然无味。

笔者在做《记者观察》栏目时,采访葫芦岛市一职专,报道他们建立实训基地——桃李蹊酒店宾馆的时候,笔者立即想到,这个名字出自《史记·李广列传》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时,一职专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暗合了“桃李满天下”的俗语。当我把这个猜测说出来的时候,立即与校领导产生了共鸣,因此聊起宾馆的建设和初衷,便感觉没有隔阂,气氛很融洽。

事前“临时抱佛脚”也很必要。在采访策划初期,对采访对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很重要。不能在对采访对象毫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对其进行采访(当然调查性的采访除外)。对采访对象不了解,就冒然提问,既问不出东西来,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如某记者在采访某演员时,不知道他都演过什么,所以在提问中漏洞百出,于是演员就中止了此次采访,场面相当尴尬。

2 问话时要有技巧

说话要有艺术,问话要有技巧。要拉进与被采访者的距离,就要在问话时掌握一定的技巧。有些参考资料上说,在提问时应该先提开放型的问题,然后再提具体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非绝对,如果面对的是表达能力强,同时又愿意表达的受访对象,可以用这种开放的问题;如果是表达能力不强,同时对采访不是很配合的受访对象,你只能得到“好”“很好”“行”之类的答语。

有些被采访者,例如有些教师,他们特别希望能在镜头前把自己表现得很完美,于是刻意在乎自己的表现,反而出现说话不流畅,词不达意的情况。于是他们想到的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然后由一个人举在镜头前,照着读,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表达顺畅,同时把想表达的东西说完整。但是这样,会出现另一种“致命伤”,就是眼神。读稿者在镜头前会出现眼神死板,缺乏交流感,没有生气的特点。面对这样的受访者,笔者会先按他的意愿,把稿子读完,让他放心。他认为他最佳的状态我们已经录下来了。然后,针对他的稿件,笔者会让他在镜头前再次闲聊,由于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所以笔者的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也可以更具体。他心里有底了,自然也会放开心里的防线,自如交流。

3 要尊重对方

以前笔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并没有感觉这一点的重要性,因为想到要从受访者嘴里挖掘出一些有新闻价值的点,怎么可以不尊重对方呢?直到有一次,我们单位开一次主题党课,新闻中心要做一条新闻,一个年轻的记者找到了笔者,让笔者说说听党课的心得。虽然笔者已经从业十几年了,以前总采访别人,但第一次被别人采访,不免还是有些紧张。采访笔者的是同单位的一个不太熟悉的年轻女记者,她把麦克风放在笔者面前之后,就开始心不在焉起来,既没有眼神上的交流,也没有点头示意。好像是说,反正你知道说什么,随你说去吧。当时自己感觉很不舒服,毫无交流的心情了。

所以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还是应该给予被访对象足够的尊重,记者不是道德法官,没有权力评判别人的优与劣,对与错。即使我们面对的是智力障碍的人士,我们也不能有任何的不尊重。尊重既表现了记者的职业素养,更表现了作为个人的素质。所以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人,都应给予最起码的尊重。

笔者曾受领导指派,负责《法制在线》工作,这是一档以案说法,开展普法宣传的栏目。在制作这个栏目时,无可避免要接触到很多嫌疑人,这些人有相当的部分人是有重大刑事犯罪嫌疑的人。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也应该得到足够尊重。虽然他们可能做错了事,但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还是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所以即使是我们在看守所里,在铁窗外采访这些嫌疑人的时候,尽量客观地提问、就事论事,不作道德法官,不评论个人品格,只是客观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尽量还原事情的原貌。笔者认为语言、眼神、动作等也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

4 动作等方面的交流

提问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动作方面的交流,包括眼神、微笑、手势、点头,等等。在具体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在与采访对象交流的时候,如果自己一句话不说,他说着说着就感觉没有话了,如果自己在适当的时候点一下头,适当的时候“嗯”一声,就像是在与其闲聊,反而会激起他的交流欲望,反而会交流得很融洽。

笔者在做《记者观察》的一期节目时,采访一个村支书,他告诉我们,在雨季到来之前,他到各险房里去察看,让住在险房里的老百姓到村支部去居住,但老百姓怎么都不愿意去。当时笔者并没有发问,只是将眉头皱一下,村支书马上领会了笔者的疑问,解释说:“老百姓都担心自己的家养的鸡什么的,自己看着,心里才会踏实。”所以,一个眼神,就会让双方交流很自然。

猜你喜欢

眼神对象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生命的顽强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确认过眼神
确认下眼神,你是不是靠谱的人
指正要有技巧
搞笑秀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