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时期国产纪录片的特征与表象

2018-02-22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

张 潇

纪录片,被早期电视工作者实践为“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在眼下的媒介融合时期,国产纪录片更是缤纷多彩。

在“媒介即讯息”得到了充分验证的技术先驱时代,互联网媒体和移动媒体占领市场的速度和带给传统媒体的恐慌并不亚于电视作为新媒体所出现的年代。逐渐出现在新媒体上的国产纪录片追逐于技术的步伐也业已紧跟时代的要求:新世纪的前十年,大规模叙事的纪录片实现了高清化;2013、2015年,首部3D、4K纪录片相继诞生……与技术的进步相对应的,是受众在体验习惯上的变化。与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频道、难以回看型的被动性单线接受模式相比,随时随地、不同平台介入、可反复观看的自主性互动接受模式成为今日新的收看方式,极大地延伸了纪录片的时间、空间约束力。

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阵地,这缘起于日前受众对传播方式的全新需求。新型受众相较于传统受众,对时间概念的认知方式迥异,自我表达的欲望、宽容的话语度要求均得到显著提高。在我国,新型媒介所展示出的差异性效果更加明显。土豆、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都纷纷开通了自己的纪录片专区,或重视基于用户自制的UGC模式,或专注于优秀纪录片版权的引进,或积极通过与电视台或专业制作公司合作生产纪录片作品;“一条”“箭厂”“二更”等也在微信平台上获得了较多关注。

“现代技术型社会或文化的座右铭是‘欲望与消费’”,此见解体现了新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对商业指标的最大化追求。对文化类产品“叫好又叫座”的呼声愈来愈高。这使得部分纪录片作品人文属性、纪实特点显著降低,有时甚至出现了服从于商业属性的情况,与之相对应的是广告性特征与个人化特征的加剧。

在广告性特征方面,赤裸裸地直接植入多让位于模棱两可的隐性植入,广告常常加嵌于纪录片内容构成中的某一段落参与叙事: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一季中《渤海明珠,律动天津》一集为例,展现了某包子、某手表等地方品牌;“vice china”的《触手可及:陈冠希》中,重笔浓墨地介绍其自有服装品牌……这类软性广告植入方式更为巧妙,代入感强,对于受众来说,往往能达到更好的传播和扩散效果。

广告性在纪录片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在于视听语言本身的广告化。丰富的色彩、流畅的剪辑、精心设计的构图和布光、相得益彰的配乐正一步步取代传统思路上的“长镜头加同期声”手法成为主流。以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相逢》一集中对重庆火锅的展示为例,片段时长2分23秒,共计53个镜头,平均每个镜头2.69秒;相比之下,1998年梁碧波的《三节草》,全片时长60分钟,仅有镜头162个,平均每个镜头的时长为22秒。面对这一视听语言上的改变,有人认为纪录片已经丧失了其作为纪录片所应有的气质。其实,虽然快速剪辑致使画面和节奏变化,更多融入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使“真实”场景缺乏了连续性和客观性,但纪录片中的“真实”概念本身就是值得推敲的。况且纪录片作为视听作品,观赏愉悦性也是其本质要求,只不过特定时期特定形态下的纪录片更多是由题材本身的可看性、历史感营造出具有厚重感的观赏愉悦,与当下画面、节奏等因素营造出的观赏愉悦不如说是殊途同归。但是,当下纪录片普遍性的哲思被快餐化所蚕食,以及泛娱乐化的表征,是业界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

商业驱动还导致了制作平台的多元,先前电视台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台、网络部门和民营纪录片企业三足鼎立。网络部门和民营纪录片企业则能更好地考虑市场对接因素,具有更高的创作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纪录片产业体系的形成。网络上甚至出现了由境外资本全程参与控制的行业平台。

出于技术因素和商业因素,国产纪录片的趣味也在倾向于全球化的表达:中华文化传统的“写意”内核逐步让位于西方思想所擅长的“写形”或中西结合的“以形带意,表意于形”,结果是话语方式更加直截了当,作者属性更加被刻意显现。

传统意义的大众媒介纪录片所强调的政治宣传表达也在今日的“全球化”潮流下有所弱化与转型,“形象化的政论”被政治化的隐形表达所替代,普世价值的纪录片题材呈流行上升趋势。如《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美食,面对这一被全世界所公认的表述对象,制作团队着力于“探讨食物和人的关联”,画面语言也展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惊艳于国际的同时也在深处唤起了每个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以北京奥运、汶川地震为主题背景的纪录片作品更激发了国人的共同情感,甚至能作为促进民族融合、国际认同的绝佳润滑剂。

时常参与其他节目类型也使纪录片的触角有所延伸。新时代的受众普遍寻求试听作品的大制作,更具窥探心理与独立意识,多采用实景拍摄、表达方式间接、文化承载深刻的纪录片恰好符合了此种要求。于是,各个节目类型纷纷回归纪录片手法介入创作,如《爸爸去哪儿》即开启了综艺节目的“纪录片风”。其他类型的娱乐节目,也纷纷在内容中嵌入纪录片化的精细制作,使节目不单单局限于演播室内的有限表达空间,增加了可看性。

另一个发生在新时期纪录片趣味嬗变中不可不提的一点就是其所体现的体量微小化趋势。微小化趋势符合全球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求,表现为本体的“微纪录片”形态和大型纪录片叙事的微版块组合模式。“微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界的新名词活跃于网络端,往往与商业行为或试验性相结合,如《语路》。大型纪录片也摒弃了往日的单线化叙事形态,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为“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叙事。例如,《棉花》,涉及服装产业从棉花种植、收获到成衣销售的各个方面;《长城:中国的故事》中“血脉”一集由摄影家、水下摄影师、工程师、移民后代等个人的记述共同构成。多线组合叙事的纪录片与单线化叙事相比,完成了从时间纵深度向空间广度的延伸,也是集约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放眼当代,西方的现代主义中的东方主义思潮和中国的国际现代化渴望,使得国产纪录片的产业发展大有前景。拒绝表象化、关注人文关怀、彰显道德力量、体现艺术水准的国产纪录片,必然可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个增长极。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2]迈克尔·普罗瑟.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许江.拆解与重建——当代视觉文化的追问与思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4]王迟,布莱恩·温斯顿.记录与方法[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

[5]刘新传,冷冶夫,陈璐.角色认同: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战略[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