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迷恋与崇拜
——景观电影现象浅析

2018-02-22刘向阳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郭敬明景观生活

刘向阳

由《小时代》引发的话题热潮似乎已经过去,但以《小时代》为例的景观电影的出现只是一个开始。景观电影的出现是技术进步与社会环境改变的双重产物。创作手段的丰富和创作者、接受者的双向交流探讨也造就了景观电影在审美与价值取向上的不断发展。同时,观众对景观电影的迷恋与崇拜与日俱增。事实上,欲望的实现实际上是对真实欲望的消除,人们囿于自己所幻想的具有主体性的欲望之中。由此可见,景观电影的成功并不是在于影片的叙事技巧或艺术审美,而是在于它所呈现的景观。

1 景观化的生活方式

在《景观社会》开篇中,德波就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1]德波在其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中指出,大众媒体、电子媒介的作用尤为重要。“进入到景观社会之后,商品不再直接表现为存在于某处的物品,而是以电子媒介、大众传媒为中介,将自身表现为影像,通过影像来变成一种景观。”[2]在现代社会中,视觉影像已然成为第一重要的传播工具。景观是视觉的统治,如今我们的生活基本上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我们的味觉、触觉、感情、思考也日趋视觉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引导下,视觉愉悦和景观体验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如果认真思考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可以明显察觉到一个问题:大众的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景观展示。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各类新媒体媒介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生活的平台,成为我们生活景观的橱窗。所谓“景观”,在地理学上的原意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但在景观文化理论中,同时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与此同时,在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景观社会中,景观又呈现为直观的形象、图像或影像。从新媒体的出现再到自媒体的兴起,人们日常的生活展现变成了一种图像、影像的展示,微博和朋友圈等自媒体成为人们分享生活状态、所思所想的平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生活景观的展示同时又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行为——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会呈现出来。这种有意识的“作秀”实际上往往展示的是生活的表象。所以,景观真正意义上并不是影像的堆积,而变成一种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切存在都转化为景观。制造景观、展示景观成为现代生活的文化趣味。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社会,人们一旦接受并习惯了景观化生活,必然会导致对景观不懈的追求。而电影作为一种“造梦”的工具,自然而然便吸引观众展开对景观的追求。

2 景观电影——迷恋与崇拜

纵观电影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经典好莱坞时期开始,电影的商业属性被彻底挖掘和解放,电影成为最完美的造梦机器。它规避掉现实的种种缺陷,剔除大部分的丑陋和瑕疵,生活、爱情和人生在电影中变成理想化呈现。在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中,银幕被比喻成镜子,银幕上有一个不可触及却整一的幻象,观众对其投射了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恰如镜像情境。因此,在越来越多电影中,流畅的整体叙事让位于局部的精巧设计、日常生活被展现为精致的景观、情感被表面化为一种浮雕,然而,又恰恰是这些替代与转变,正在制造新的吸引和迷恋。笔者将从以下两点来分析观众为何会对景观电影产生迷恋与崇拜。

2.1 对人物的崇拜和物质迷恋

2010年,由徐静蕾自导自演的都市职场爱情喜剧片《杜拉拉升职记》,在近几年的中国景观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部都市题材电影具有上述景观电影的诸多特征,颇具典型性。影片将故事定位在了中国国际化的大都市,为塑造职场女性时尚而独立的形象,影片邀请好莱坞电影服装造型界的教母帕翠西亚·菲尔德来担任人物形象设计。在这部电影中,昂贵精致的服装几乎成了《杜拉拉升职记》这部电影最突出的看点。影片每换一个场景,演员就要更换一套服装,而作为主演的徐静蕾更是展示了多达几十套的服饰,涵盖阿玛尼、古奇、迪奥、香奈儿等国际奢侈大牌。同样的做法发生在2013年郭敬明执导的电影《小时代》中。影片中,人物的服装造型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华丽的一次呈现。郭采洁饰演的顾里作为电影中家世显赫的人物,身披价值26万元的2012年米兰时装周Fendi秋冬秀场同款皮草。而由杨幂饰演的林萧作为她独白所述的“上海千万女孩儿中最为平凡的一个”,竟然频繁身着古奇、马克·雅各布、路易·威登等大牌亮相,故事还没展开,便已经是一场顶级服装品牌的盛宴。在上述电影中,人物即便处在不同的环境或阶层,但似乎都更像是高级商店橱窗中被精心装扮的模特,永远精致。可以这么说,在这两部电影里,人被物化了、被异化了。人物本身成为了景观,成为了被观众凝视的对象,继而淹没在景观的迷雾中。德波在他的景观文化理论中提到,人被景观所包围,人在炫耀自身的同时,也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观众通过对电影人物的凝视来建构自己对景观的想象。在华丽的人物面前,观影者陷入混淆想象与现实、混淆自我与他者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幻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同剧中人一般的样子。

所以,在一部景观电影中,叙事重要吗?审美重要吗?视听手法重要吗?真实性重要吗?在一部又一部高票房的景观电影的出现后,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显。在景观社会中,正是由于景观构成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景观成为一种生活完美的表象,景观呈现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炫耀方式,人们才会对景观如此迷恋。所以,《小时代》等影片在背负众多骂名后,还能一部接一部制作并持续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电影创作者和观影者在景观的制造和呈现中形成一种意义生产,彼此从中得到满足。

2.2 创作者本身对景观的迷恋

郭敬明本身的生活经历似乎是对这一观点最好例证。出身于普通家庭,大学期间来到上海求学,随后因《幻城》这部小说而走红,然后一步步成为都市社会的上层精英。作为创作者,郭敬明本身也常常难以掩饰对都市景观的迷恋。从郭敬明微博上所发布的照片以及影像可以看出,照片或影像的主题并非表现他自己,而是他居住的奢华环境。比如,在上海市中心高级寓所的巨型阳台,重点突出他所用的考究、高档的物品,等等,这些都是郭敬明本人在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景观。这种景观呈现出来的生活方式,让无数书迷粉丝对郭敬明产生迷恋与崇拜。如同上述所说,人在炫耀自身的同时,也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而粉丝在接受这种景观的时候,也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所以,不管是郭敬明作为一名创作者也好,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也好,他通过景观和粉丝建立了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成为景观的生产意义之一。

这么看来,对于《小时代》在电影中呈现的景观也不足为奇了。在《小时代》四部曲场景的呈现上,郭敬明选择了国际大都市中最繁华的场所,在影像造型上则借助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光影效果对景观做出细致雕琢。通过大量的灯光修饰和后期调色,将原本繁华的上海装点得更加梦幻,璀璨夺目。

虽然以郭敬明作为电影创作者讨论会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事实上在景观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已经与景观脱离不了干系,况且电影创作者长期处于文艺圈和娱乐圈这样景观化的环境中,对景观的耳濡目染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电影的创作。

3 对景观电影的反思

首先,景观电影的势头似乎已经无法阻挡,《小时代》四部曲超过20亿高票房成为众多电影创作者相继模仿的案例。至少在目前看来,景观电影的出现或许只会更多不会更少。一是目前景观文化盛行的局面还将继续持续下去,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景观所统治;二是在社会相对稳定的状况之下,对物质生活的欲望是当下人们持续不懈的追求。那么,对于这种景观电影,我们将如何去反思以改变这种局面?这是电影专家学者以及电影从业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其次,对于电影中的景观呈现,笔者认为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就当下而言,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大步向前,人们的生活正在得到改善和提高,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最正常的需求,电影中对于物质生活的描绘和呈现也属实正常。关键问题在于,景观应该是一种合理的影像表达、一种手法,景观的存在肯定是为电影的叙事和审美而服务的,而不应成为一部电影的目的。电影中的景观要如何呈现,怎么呈现是景观电影在创作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

最后,景观在当下电影中的出现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局面。就当下的中国社会生活来说,景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本身是中性的,而景观的概念是具有批判性的。作为创作者,作为一部影片的生产者如何对待景观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观众如何去看待电影中的景观表现。所以,重要的是电影创作者如何面对景观,如何处理景观与观众的关系。

4 结语

景观电影的兴起来自于景观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由电影所带来的景观体验,对电影语言甚至故事可以没有更高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景观电影不再着力刻画和追寻人物情感,变为充分调动观众感官,却不必触动内心。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景观文化将会在未来持续下去。那么,放大景观的呈现,降低电影语言的复杂程度,恐怕将会是商业片制作的主流趋势,景观电影或许将成为一种新的电影文化。与此同时,如果电影创作者能够多一些对艺术和内容上的坚持,多一些对社会、对观众的担当,那么相信景观电影在未来也可以成为优质电影的代名词。

[1]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白鑫.景观社会与景观电影[J].文艺生活旬刊,2014(9).

猜你喜欢

郭敬明景观生活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春天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