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2018-02-22李明文余姝雅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检索信息教师

李明文 余姝雅

近年来,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网络和数字媒体技术更是发展迅猛,与之相伴而生的是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同时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的规模数量已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数量更是达到7.24亿。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已非常之高,而手机上网用户已远超电脑上网用户,数量增加异常迅猛。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工具,更是人们上网的首选工具。通过手机安装的各种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

传播界的每次革命归根结底都是技术的革命。正如美国传播学家麦奎尔所说,真正的传播革命不只是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和受众对媒介的关注程度,更是对技术的变革。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引发了传播界的发展变化,如从最开始的报纸媒体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无不体现了科技的发展进步。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对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很多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的领域发表了专业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至今对新媒体概念的界定都没有定论。例如,“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这样定义: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丹·吉尔默认为:新媒体就是新闻媒介。华纳兄弟总裁施瓦茨威格认为:新媒体就是非线性播出的媒体。”[1]本文认为,对新媒体应该做比较宽泛的理解,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技术依托,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型传播媒体。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方式不同。传统媒体一般为单向传播,受众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而新媒体变单向传播为多向传播,受众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其主动性和互动性大大提高。第二,信息接收的即时性与便捷性。新媒体的传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借助网络与移动终端设备,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受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第三,信息共享最大化。新媒体的传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世界各地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与终端设备,通过用户的传播与分享,第一时间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实现信息共享的全球化与最大化。第四,信息传播的虚拟性与匿名性。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以及传播的内容都是以虚拟的符号存在的,而且采取匿名化的措施,使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加随意,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新媒体传播的影响

如前所述,新媒体因其传播的多元互动性、信息接收的即时与方便性、信息的共享性、传播的虚拟性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前面也提到,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的数量更是达到7.24亿,这些都表明新媒体普及程度的广泛性,也因此,新媒体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2.1 对信息接收方式的影响

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是典型的线性传播媒体,人们只能按照线性的时间顺序接收信息,信息的传播转瞬即逝,具有不可逆性;传统纸质媒体的受众也在逐步减少,而通过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设备阅读的人数逐步增多。新媒体对信息的接收具有可逆性,可以反复观看,不受时间顺序的限制,对信息的接收更加灵活方便。

2.2 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媒体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了特有的沟通交流的符号,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丰富了人们表达的方式,也影响了人的思维和交流方式。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参与话题的制造和传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新媒体的传播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体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更喜欢用直观形象的动图和表情来传情达意,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

2.3 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对人们消费习惯的影响。传统的消费一般是通过现金或者刷卡,而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且支付方式也已被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新的支付平台所取代。2017年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线下场景使用特点突出,4.63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行支付。”[2]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和阅读书籍等,对学习的限制性较强;而新媒体时代各种学习的信息和资料统一汇集于网络,通过搜索引擎强大的检索能力,让学习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获取所需。

3 新媒体传播对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对人们的学习方式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学生可以掌握多样的信息和知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性和权威性逐渐被消解,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目前,教师起到的更多是对学生引导性的作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现也更加多元化,以下便是新媒体对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几点启示。

3.1 视频教学

传统的教学地点集中在教室内,受空间的限制比较大。利用新媒体,教师可以将课堂讲授转换成视频教学,将视频传到指定的网络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选择性观看,这样既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又可以对知识查漏补缺,随时观看复习,充分解放了课堂,将课堂的时间更多地应用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引导方面。

3.2 个性化教学

新时代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创造性与每个人的个性密切相关,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个性化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限,教师也无法做到细致地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无法得到充分突显。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学习丰富的知识,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3.3 移动式学习

新媒体的方便快捷可以充分解放传统的课堂式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特别是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时间,不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部能够上网的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就能够查阅学习信息和资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4 参与式教学

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随意自主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现象可以借鉴引用到高校的教学方式中,也就是参与式教学。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学生接触新事物和获得学习资源的能力得以强化,学生的个性意识得以增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而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参与式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目的,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观点;教师对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适当引导,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建构知识内容的参与式教学模式。

3.5 跨时空协作学习

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的传播特点使得教师与学生可以借助新媒体在不同的时空之间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学习小组,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交流与合作,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刻的理解。通过新媒体,学生相互协作学习的范围更加广泛,时间更加自由,学习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6 检索式学习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丰富多彩,面对信息的海洋,学生往往应接不暇,对信息的接收无法做到深刻解读和吸收,而且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将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对信息的甄别和毫无意义的内容上。“检索式学习是指通过现代信息查寻的方式来获取文献、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学习模式。”[3]学生通过检索式学习可以快速确定检索目标,强化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避免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对无用信息的甄别上。应用检索式学习应掌握检索的相关技巧和方法,使新媒体真正为己所用,发挥检索的最大效用。

4 结语

新媒体的传播与发展方兴未艾,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高等学校应该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并制定完善的制度保障新教学方式的实施,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1]任莎莎,薛冰,任倩. 新媒体的概念——兼论新媒体环境对于“善行河北”活动的意义[J].考试周刊,2013(02).

[2]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3]王怀诗,曹惠娟.检索式学习:意义、方式与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9(04).

猜你喜欢

检索信息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订阅信息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展会信息
圆我教师梦
国际标准检索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