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媒体报道中女性政治领导人的性别失范问题探析
2018-02-22何雨蔚
何雨蔚
1 研究背景
大众媒介创造的拟态环境塑造公众的意识,影响大众的看法与期待。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影响着大众对女性的认知。大众传媒常以男性视角和标准来塑造女性形象,这种性别不平衡长期存在。然而,市面上已有的新闻伦理或者传媒伦理的教材中,很少用专题讲述这个问题,至多一两页的文字匆匆带过。但在追求社会开放与平等的当下,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献综述
总体上,媒体对女性的报道有标签化、物质化、污名化的倾向。杨雨柯认为,“女权主义”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大量新闻报道对“女权主义”持否定态度,这与日益加强的传媒商业化、传媒决策男性化及普遍较弱的社会性别意识密切相关。胡泳对新媒体的研究同样表明,互联网不会产生一个无视性别的环境,更难以重新分配权力,同时男性的主导地位会造成女性在网络传播中处于不利位置。在体育新闻领域,李小健认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分为两种:大众媒介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尚未充分摆脱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与大众媒介在发展中正向摆脱固化形象的趋势迈进。在时尚传播领域,赵云泽和甘光千的研究认为时尚杂志在传播时尚的同时也在表达女性的话语权,而时尚杂志也成为女性身心解放的见证者与传播载体。
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集中在大众女性的视角,较少地将女性政治领导人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作为范本研究,本研究意在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基于上述现有研究成果,本文将回答如下问题:新闻媒体报道女性政治领导人的特点与类型是什么?与普通女性相比不同点有哪些?可以总结出何种范式?
3 研究结果
3.1 媒体对女性政治领导人报道的特征
第一,对不同议题的报道内容区别对待。在涉及国际利益与形象时,主流媒体的政治类报道多中立,对其女性身份未过多强调。然而,在涉及对她们本人的评价与描述的问题上便表现出大量具有性别色彩的报道,同女性的身份与形象相联系。媒体并不适应女性成为领导者的角色,但是后面的报道在用词上逐渐常态化,更加注重隐晦表达和视觉修辞,体现媒体的自我纠偏。
第二,过分关注私人领域的身份和形象。在所收集到的样本中,媒体报道对女性政治领导人的私生活、家庭状况较为关注,对于女性的性别特征大量关注也是媒介性别失范的表现,例如,发型的政治含义、身体形态背后折射的私人生活状况等,强调其除政治能力之外的表现作为“被凝视”的女性的特征。
第三,对于女性身份在政治上的积极作用有夸大的肯定,而对于本身政治能力未给予过多积极评价。具有亲和力、善于沟通的气质和美丽外表的女性领导人常被媒体关注,在新闻中也经常出现其近照,展示容貌。这样一种偏向性的关注本身也影响受众的认知,形成一种归因框架,即女性依靠外表作为政治武器。
第四,认为女性领导人的当选或者任职,对于提高女性地位有重要意义。在欧美女性领导人大选时期的报道和结果预测中都涉及对她们里程碑式意义的评价,作为提高女性地位的重要标志。但这样评价的背后实质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心态。
第五,对女性政治领导人而言,也许会利用媒体的偏好达成自己的宣传目的,但更多是造成了隐性伤害。身在其中并不好平衡自己的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并符合媒体对她们的角色期待。
3.2 媒介性别失范
3.2.1 媒体报道性别失范的类型
(1)符号歼灭与隐性缺位。结合符号学的理论,女性媒体性别报道失范中出现“符号歼灭”现象,主要体现为女性在媒体中的形象被责难化、琐碎化。鲍海波将符号歼灭的表现分为三种:第一,传媒在形成社会性别中的刻板成见;第二,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对弱势群体进行边缘化处理;第三,传媒通过传播文化陈规,愚钝女性生命感觉。
(2)权力与女性的符号冲突。根据福柯权力关系理论,媒介是建构社会性别的技术,性别话语权力在媒介与女性的关系中值得着重考虑。由此,在女性领导人这个“女性+当权者”所结合的略带冲突的符号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不同媒体环境中是消解还是加剧,是值得考察的问题。从以往的报道来看,获得权力的女性往往不被看作正常的女性,而单身、单亲便是这些诋毁最常用的证据。
3.2.2 媒介性别失范的几种模式
(1)媒介性别失范。媒体本身是无性别的,但媒体中的行动者即撰稿人是有性别的。“媒介性别失范”是解释这一现象的:通常,媒体是以社会的普遍印象即男性中心的口吻进行叙事,在这当中就会出现关于女性的偏见,偏见可能有夸大好的,也有贬损不好的。一般而言,在男性中心叙事的媒体中,更多强调女性的社会性别,在社会分工、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象中,女性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附属性地位。相反,以女性为中心的媒体,强调对既有大部分社会偏见和男性叙事的纠正,强调对女性的平等和流动认识,纠正的限度有待考量,有刚好达到平衡的,也有矫枉过正的情况。在中间的比较客观的媒体,在理念层面上可能为了满足多数受众的需求,在操作层面上可能体现在选取的事实、信源的两性平衡等方面。
(2)反向抵消与加剧。在社会场域(语境)里,男性主义视角叙事与女性主义视角叙事两者的互动存在“中和”与“共振”(冲突)两种情况。媒体是对现实的映射,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就是基于“媒介镜像”的理念。在媒体对女性领导人报道的过程中,媒体在对现实的投射中发生的变异,就是基于新闻的取景器即框架出发,媒体运用自己的原则与伦理,对现实进行选择、强调、重新解读。从新闻报道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媒体与性别的关系决定了其潜在倾向与引导性。在不同语境、属性议题、情感议题等方面,媒体所表现出的倾向性有所不同。目前的样本表明,纯粹的信息议程中关于性别的倾向不明显,涉及反思性别问题的议程、具有人情味的议程中关于性别的指向性较为敏感。
(3)行动中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根据社会学家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皮尔斯的“三元符号互动”理论,女性领导人的形象塑造与媒体报道、受众的使用与解读之间也存在符号的互动。媒体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将女性政治领导人作为符号加工,以其性别特征作为特定的意义解释,发送给作为符号使用者的受众。这个符号化的过程中,以偏概全和突出重点是常见的现象。过去的研究表明,“去政治化”的娱乐、文学领域中女性通常是一个“被观看的对象”,男权社会中男性是观察者、女性是被观察者。而对于政治女性领导人在这种观察与被观察中间扮演的角色,由此可以得出女性领导人在特定的议题属性表现出新的“缺位”方式,即议题、身体在场,但是人格缺场。
[1]杨雨柯.激进的女权标签—女权主义如何在媒介平台被污名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S1):94-109.
[2]胡泳.互联网并不是性别中立的—谈网络公共空间中的性别问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2):54-62,120.
[3]李小健.网络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呈现[J].新闻战线,2015(14):94-95.
[4]赵云泽,甘光千.时尚传播与女性政治—中国时尚杂志发展历史的一点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8(10):46-49,95.
[5]鲍海波.传媒对女性“象征性地歼灭”[J].报刊之友,2003(2):43-44.